对“新万元户”要透过数量看质量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实近日在媒体刊文指出,根据2018年的CHIP数据推算,2021年“新万元户”的比例为2.3%,由此推断出全国相应的人口数接近3300万。
与李实教授推断的数据有些不同,近日网上还流传了一篇报道,认为“月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上家庭占比仅为0.61%”。如果这样的话,全国“新万元户”也就1000万人左右,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虽然两者在口径上存在一些出入,但是,剔除比较口径方面的因素,差距仍然是非常大的。到底哪个数据更准确,说实在的,真的很难判别,也似乎没有必要做出合理判断。因为,人均收入过万元,在今天大环境下,确实不是一件稀奇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证券行业、IT领域、高科技部门,等等,月入万元者不计其数。
但是,为什么这么众多的“新万元户”,消费却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呢?特别是近年来,消费市场似乎被“冻结”一般,明显缺乏活力和张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没有发挥。消费的活力得不到展现,对建设国内大循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建设完整的供应链、产业链也是会产生比较大影响的。因此,需要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对影响消费活力增强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诞生了一个名词——万元户。亦即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万元存款的话,就是令人羡慕的“万元户”了。而在那个年代,万元收入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可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一旦哪个家庭成为“万元户”,就会被高看一眼,即便收入来源被人瞧不起,也不排除羡慕嫉妒恨的意味。“万元户”,也就成为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一个评判标准、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在努力挣钱,就是想让自己也尽快成为“万元户”,成为被羡慕的对象。
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各种市场主体和经营业态的不断呈现,收入形成的机制越来越完善、收入来源渠道越来越多,“万元户”也很快成为一个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十万元”户,“百万元户”,特别是“百万元户”,被称作“百万富翁”,那“万元户”还有什么可稀奇的呢。放到现在,“百万富翁”也早就被淘汰出公众视线了。别的不说,官员贪腐,动辄就是数千万、上亿元,有的甚至数亿元、十数亿元。“万元户”,不就是当年的“十元户”吗?
而今天的“万元户”,显然内涵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月收入过万,也就是所谓的“新万元户”。如果能够成为“新万元户”,在当今的收入格局下,也还是能够受到一些关注的。特别在中小城市,月收入能够达到万元,是会受到更多关注的,也是会被高看一眼的。只是,如果只把眼睛盯在收入上,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问题,只看到“新万元户”的数量,而不关注“新万元户”的质量,那么,“新万元户”带来的快感,将根本无法与当年的“万元户”相比,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屑一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就在于,“新万元户”的数量大,不代表其质量高。如果只关心“新万元户”的数量,而不关心“新万元户”的质量,就会被数量迷住双眼,无法找到“新万元户”对消费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因为,“新万元户”大多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应当是消费的主力军。为什么要不断扩大中产阶层的数量,目的就是要发挥中产阶层在消费方面的作用与潜力,发挥中产阶层对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32万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每户38万元的房贷来计算,将有1亿家庭有房贷。考虑到一、二线城市的房贷金额远超这个数据,按照户均60万元来计算,也有6000多万户家庭有房贷。也就是说,有房贷的家庭远超“新万元户”家庭。而这,还不包括很多家庭的经营性、消费性贷款,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负债,负债的规模会更大、家庭也会更多。
教育、医疗、经营等需要的支出都可以排除在外,单看个人住房贷款一项,可能就是“新万元户”们难以支撑的,会让“新万元户”的消费能力大打折扣的。如果仍然满足于看“新万元户”的数量,而不关注其质量,确实对宏观决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
中央提出要建设国内大循环,要畅通供应链、完善产业链,如何增强居民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动力,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是难题中的难题。眼睛只盯在收入上,而不关注支出、关注负债,是不能真正调动居民的消费积极性的,也是无法激发消费动力的。所以,必须对“新万元户”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与挖掘,要看“新万元户”的质量。数量只代表“有”,质量才代表“行”,数量是基础,质量才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