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赛道上 微医的钱途和前景如何
出 品 | 异观财经
作 者 |炫夜白雪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催生了“宅经济”,也让在线医疗服务需求猛增,伴随京东健康的上市,“互联网医疗”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前赴后继的冲刺上市,欲登陆二级市场。
继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之后,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4月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港股互联网医疗赛道变得越发热闹了。
那么,面对背靠巨头的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微医的机会在哪里?想象力如何?未来会有怎样的钱途和前景?
微医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有哪些不同
4月1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二级资本市场。微医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如今背靠阿里的阿里健康,从京东集团分拆出来的京东健康,均已实现盈利。成立11年之久,持续亏损的微医,在互联网医疗的赛道上还有机会吗?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相比,微医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营收方面:微医营收规模远远落后于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同比增速微医最快,阿里健康次之,京东健康最慢
京东健康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总收入193.8亿元,同比增长78.8%。
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总收入995.96亿元,同比增长88.3%;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阿里健康收入71.62亿元,同比增长74%。
微医招股书显示,2020年总收入为18.32亿元,同比增长262.1%。
由此可以看出,微医营收规模远远低于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营收同比增速上,微医增速快。
(数据根据三家公司招股书、年报整理)
二、盈利能力: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实现盈利,微医持续亏损
根据3月29日,京东健康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盈利7.5亿元,同比增长117.7%。
阿里健康,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年度经调整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增长114.8%;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阿里健康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4.4亿元,同比增长286.4%。
根据微医招股书披露,2018—2020年,三年来微医控股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累计亏损超79亿元。2020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亏损8.7亿元,相比2019年的7.6亿元的净亏损,有所扩大。
(数据根据三家公司招股书、年报整理)
三、核心运营数据方面:
背靠阿里巴巴的阿里健康和背靠京东集团的京东健康,先天具备流量入口优势。2020年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用户的药品消费从线下药店转到了线上,从而促进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用户的大幅增长。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数达8980万,一年净增3370万,拥有超过11万名全职医生、外部合作医生及医疗专家,覆盖超过1万家医院;在线平台入驻超过1.2万家第三方商家;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问诊量超过10万。
截至2020年9月30日,阿里健康的线上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6500万,签约提供在线健康服务的主任、副主任及主治医生中级职称以上级别的医生超过39000人,较半年前增加近10000人。
截至2020年9月30日,支付宝已签约的医疗机构数超过35000家;2020年4—9月,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累计活跃用户数超3.3亿。
微医招股书显示,微医累计注册用户2.22亿名,平台注册的医生超过27万名,链接了超7800家医院。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2540万名,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累计超过14.5万,每名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的平均收入约为3600元人民币。2018年—2020年,数字医疗问诊量约4000万。
此外,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通过补贴的方式聚集了大量用户,截至2020年底,注册用户数达3.73亿,月活用户数达7262万,日均咨询量达90.3万。
四、主要收入来源,微医卖服务,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卖产品
目前,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已实现盈利,微医尚处于持续亏损的情况。从三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看,微医与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有所不同。
阿里健康的收入主要来源: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和追溯及数字医疗业务。
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年度总收入为81.34亿元,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11.70亿元,分别贡献了84.8%和12.2%的营收入,两块业务合计总收入的97%。
京东健康的收入主要是由商品收入和服务收入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商品收入主要是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
京东健康招股书和2020年报数据显示,2017—2020年,京东健康的医药和健康销售收入分为49.07亿元、72.55亿元、94.35亿元和167.74亿元,在当期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8.4%、88.8%、87%和86.5%。
由此可以看出,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盈利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医药电商板块中的产品销售,虽然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也有服务相关业务收入,但在总体的营收占比中非常小。
微医招股书显示,其收入来源包含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两个板块。微医超50%的收入来源于健康维护服务。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微医健康维护服务收入分别为1.37亿元、3.20亿元和11.25亿元,在当期营收占的占比分别为53.9%、63.2%和61.4%。
(数据来源/微医招股书;制图/异观财经)
微医健康维护服务主要包括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为特定慢病会员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治疗及药品配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为企业客户的最终用户或者货源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及向中国地方社区提供流动医疗服务)。
健康维护服务的收入主要包括:向会员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主要包括用药;按所提供流动医院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收取服务费用;按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注册用户收取服务费;以及作为云检服务的一部分的医疗设备销售。
由此可以看出,卖服务是微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只要收入来源有所区别,这也让微医避开了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直接竞争。
微医短期内钱途黑暗 未来前景广阔 道阻且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2019年的医疗支出为6.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到11.6万亿元人民币及17.6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5%。
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患病的上升,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前景广阔,在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正在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利好互联网医疗。
为了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昂医疗健康行业的运营效率。
去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将优先保障门诊慢特病等复诊续方需求,提升长期用药患者就医购药便利性。
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其中第二条即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共涉及医务人员互联网端多点执业、电子处方流转、医保支付、药品零售、数据互通等方面,并强调“出台互联网诊疗服务和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强化行业规范。
需求市场广阔、国家政策利好,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也是相当看好。
当前,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医药电商、互联网诊疗和远程诊疗、医疗信息化等细分板块,从目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医药电商变现最快。
2020年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用户的药品消费从线上药店转向线上。根据兴业证券的研报显示,2015年到2019年,医药零售端销售额从3111亿元提高至4196亿元,零售端线上渗透率在持续提升,从2015年到2019年,线上渗透率从3.2%提升到18.9%。
背靠京东的京东健康,以及背靠阿里巴巴的阿里健康,在用户和营收、净利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通过把线下药品销售搬到上线,通过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赚取差价,进而最终实现了盈利,这说明医疗电商模式是可行的。相较之下,微医卖服务的模式最终是否能行得通,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微医在招股书中披露,他们的会员制健康维护服务:“通过会员模式,我们可以提供数字医疗服务、经用户授权生成电子健康档案及检测关键健康数据,进一步改善会员的健康状况,为用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医疗服务。”
微医通过连接医院,向诊疗服务扩张,通过开设互联网医院,覆盖挂号、远程医疗、在线处方、家庭医生、支付报销等环节,覆盖全流程,实现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闭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家庭医生”的概念并不国外一般被广泛接受和普及,有多少人会为“家庭医生”服务买单还值得商榷。当前,招股书披露,微医注册用户达到2.22亿,平均月付费用户为2540万,付费用户比例仅为11.4%。
付费用户比率低,某种程度上说明在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绝对大部分的用户并未形成为医疗服务付费的消费习惯,购买药品是最主要的消费行为,这也是为何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头部平台通过销售药品来变现,并最终实现盈利的原因。
为了拉新用户和提升用户粘性,微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这就需要微医持续在销售和营销方面加大支出。招股书显示,微医2020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87亿元,较2019年的3.11亿元,增长了56.3%。
现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各平台的线上用户体验有待改善,只有用户体验提升了,才有可能避免用户的流失。这就意味着平台的综合服务成本可能需要持续上涨。招股书显示,微医2020年的销售成本为13.35亿元,是2019年的2.4倍,是2018年的7.5倍。
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上,用户体验、服务效率高低,都会直接影响用户的留存率、付费用户的转化率。
微医也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中提示:倘我们的服务不能推动用户参与,倘我们未能提供优越的用户体验或倘我们不继续更新及改善我们的现有服务,则我们或无法吸引新用户或留住足够的用户,而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声誉或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微医所在的互联网医疗赛道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经过11年的发展已久处于亏损状态,那么微医的盈利能力又如何呢?
从盈利角度来说,一家企业的毛利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利润也就越大,同时也说明该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2018年—2020年,微医的毛利分别为7629万元、1.18亿元和4.9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9.9%、23.3%和27.2%,总体来看, 毛利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数据/微医招股书;制图/异观财经)
健康维护服务是微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2020年,微医健康维护服务的毛利分别为8061万元、1.19亿元和2.78亿元。健康维护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8.6%、37.1%和24.7%,呈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短期内来看,卖服务的微医想要实现盈利有难度,微医的“钱途”有些黑暗。
亏损持续、销售成本增加,微医除了面临盈利压力,其当前的资金似乎也不算充裕。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微医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3亿元。
在中国,医保基金作为严肃医疗服务最主要的支付方,已经覆盖中国95%以上的总人口。微医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医疗、医药、医保服务闭环,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的全流程医疗健康服务。
微医以慢病管理服务为切口,通过打通医保支付真正融入原有医疗服务体系,这相较于其他平台,微医也有一定的优势,让其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2019年,微医收购了泰安药房,并推出中国首个市级慢病管理服务,获得了山东省泰安市医保局认可。据了解,该模式也在天津、福建、江西等地陆续复制,如果该模式能够得以广泛复制和落地执行,再加以各病种的陆续打通,微医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也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然而,模式的复制和病种的打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对需要较长的时间,微医能否熬出头,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
- 京东健康(06618)
- 阿里健康(00241)
- 平安好医生(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