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农到记者,2次创业失败,他的“知乎”终于上市了!
中国最大在线问答社区要上市了。美东时间3月5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代码ZH。
知乎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此次招股书披露了其运营状况详细数据。知乎2020年总营收为13.52亿,相比2019年营收6.71亿,同比增长101.7%;全年毛利为7.58亿,同比增长142.7%。截至2020年12月31日,知乎累计拥有4310万内容创作者,已贡献 3 .53亿条内容,其中包括 3.15 亿个问答。
相比成立18个月上市的瑞幸咖啡,成立3年上市的拼多多,知乎的上市速度堪称蜗牛般的慢。诞生于2010年的知乎已经10岁了,关于上市的“绯闻”也一直没有断过,但都没有成真。随着知乎上市的消息官宣,创始人周源也从幕后走到台前,一向低调的他是如何实现从程序员、记者到CEO的逆袭的?
从“码农”到“站在浪潮之巅”
1980年,周源出生在贵州贵阳。1999年,周源进入了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他觉得学计算机的才是最聪明的学生。2003年,他进入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周源如愿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在上海一家加拿大的研发中心做底层数据库开发的工作。
但真正做了程序员,周源发现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认为“码农”看似从事着世界上最先进领域的工作,但对外面真实的商业世界却缺乏感知。2005年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这年春节,周源无意中买了本《IT经理世界》杂志,杂志里很多技术改变商业世界的报道让他印象深刻,而这种改变很大一部分是由做编程的程序员实现的。周源第一次知道,原来做程序员也可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春节后,一腔热血的周源果断辞职,入职《IT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因为“可以接触很多牛逼人,站在浪潮之巅看潮流翻滚的人”。那一年,中国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百度刚上市,李开复加入谷歌。
做个“一千倍大的apple4.us”
转行做记者,让周源的命运随之改变。长年的采访让他看到了商业世界的种种,久而久之就生出了自己出来创业的念头。
学过计算机、写过代码的周源有着极客精神。他是乔布斯和苹果的拥趸。2007年iPhone问世,很多人排队购买。“我就帮别人破解iPhone。办公室一层楼,大部分iPhone都是我破解的。”作为一名“果粉”,周源还加入了apple4.us,一个分享苹果相关文章的、具有极客范儿的群体博客网站。起初,大家只是讨论苹果产品,但慢慢地,其他行业的人也来了。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作家......大家行业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气质,大家讨论的话题也有了延伸,比如移动互联网,讨论科技和人的关系。
让周源感到诧异的是,没人付钱,没人组织,大家照样持续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新用户进来,然后大家继续分享、裂变,等于这个社区有很强劲的自我驱动力量。“我一直处在兴奋中,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人更新内容。”
受apple4.us启发,周源从杂志社辞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因为apple4.us的灵感,我就想我能不能做一个规模化,一千倍大的apple4.us。”这个“一千倍大的apple4.us”就是知识分享群体博客——N3,但运营情况没有达到周源预期,他2008年二度创业,做了一个中小企业搜索广告投放的数据分析服务公司“Meta搜索”,“由于产品没有切中痛点,没人愿意付费”,一番转型和努力收效甚微,公司以关门停业收场。据周源在一档节目中回忆,“Meta搜索”解散的那天,不少员工都很不甘心,纷纷表态,“不就是没钱了么,我们可以不要工资”。周源十分感动,把公司剩下的办公设备送给了他们。
创办知乎的“不二人选”
再次创业失败,周源度过了一段郁闷的低潮期,期间还去西藏旅行了一趟。直到看到Quora,周源灵光乍现:这不就是“一千倍apple4.us”吗?众所周知,互联网最先发源于美国,所以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起初在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上模仿的都是美国已有的公司,比如微博对标推特,百度对标谷歌,淘宝对标亚马逊。周源认为:twitter确立了关注和被关注的社会化媒体关系,Google用一个框定义了信息搜索的标准, Quora 则定义了一种新的互联网标准——人可以去关注信息,信息可以推送给人。
当时的中国没有对标 Quora的公司,周源认为自己“做过媒体,又做过技术,创过业,来做这么个产品简直是不二之选”。于是,2010年8月,他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拉来了好友张亮(知乎联合创始人之一)做知乎。曾经Meta搜索的创业团队,也决定再回来跟着周源。当年年底,知乎开始内测,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创业初期很辛苦,团队经常半夜两三点才下班,但他们信任周源,都愿意跟着他干。
2011年刚上线时,知乎采取的是邀请制。在最早注册的200位用户里,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互联网行业的知名大佬,这些互联网精英在40天里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现在回看,周源认为最初邀请注册的这200多人对知乎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专业知识保证了回答质量,带来了知乎独特的讨论风气。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短短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用户也开始延展至各行业。经过10年发展,如今的知乎聚集了互联网科技、商业、影视、时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人群,累计拥内容创作者4310万。
知乎的核心功能是讨论、提问和回答。在周源的讲述中,如果把用户场景搬到线下,那应该是这样的:一群有专业背景的人坐在一起,围绕着某些共同话题深入讨论,对于某个人的答案,大家可以赞同、反对,感谢、评论或复议、修改。那么,当这个产品一直生长下去,就会持续有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沉淀下来,而这些知识又会再度为行业和公众所用。这,就是知乎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
“慢”公司知乎加速快跑
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中,知乎是为数不多不需要为资金发愁的公司。知乎投资方之一、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曾这样评价知乎:“(用户)不看抖音也可以看快手和视频号,没有了知乎的话,是没有替代品的。第一类需求已经有很多产品可以满足,满足第二类需求的产品很少,知乎不断破圈其实也证明了不仅是我,中国用户都有这样的需求。”
这种认可让知乎成为资本的宠儿,很多投资方就是知乎早期用户,而且“咖位”还都挺高。知乎刚成立不久就获得了来自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而创新工场的李开复、汪华都是知乎早期实行邀请注册时的用户。周源回忆:“那天下午就准备了三页纸,第一页写商业计划书,每个月要干些什么;第二页是这个月的计划和预算;第三页是投多少钱,给多少股份。晚上,带着三页纸就去见了天使投资人。”
根据投资界的统计,成立10年的知乎至少完成了7轮融资,几乎是一年一轮,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赛富投资、启明创投、腾讯投资、搜狗、今日资本、华兴资本、快手、百度等超10家知名VC/PE机构和互联网公司。
但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却极为缓慢,也很小心翼翼。周源曾说:“找投资不仅是找钱,更是找队友,可以一起走得更远”。虽然融到了不少钱,但与互联网公司烧钱补贴拉用户扩规模的逻辑不同,周源把大部分钱都用在了产品功能完善及迭代升级上。直到2015年7月,知乎第一次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写字楼投放广告。2016年,知乎正式启动商业化,推出了全新会员服务体系“盐选会员”。目前,知乎的收入主要由广告、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在2020年的营收分别是:8.43亿元、3.2亿元和1.4亿元。
和周源不急不躁的个性一样,成立10年的知乎也进行了一场长达10年的马拉松式的“慢跑”。但周源能等,资本却等不了,毕竟从投资那天起,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知乎上市,退出套现,赚取数倍的溢价。
所以2021年初,互联网行业的“慢公司”知乎终于来到了IPO门前。事实上,知乎早已有了加速快跑的迹象。周源在2020年的一封内部信中就表示,知乎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以及身上所肩负的期许,丝毫不容许任何懈怠,要承诺结果、保持高效、敢打硬仗,“快则生,慢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