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看上的专精特新
去年5月,恒瑞与一家小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
这份协议的大致内容是,恒瑞负责帮小公司卖货(两款仿制药:碘海醇注射液及碘帕醇注射液),小公司则负责产品注册和生产。
销售毛利双方五五开。
有社会经验的都知道,如今是买方时代,销售话语权最大,更遑论医药一哥拥有国内顶尖的销售资源和销售渠道。
不就两款仿药么,咋就让恒瑞为了五五开折腰,甘愿当小公司的经销商?
这咋看也像是城下之盟,一哥似乎签了份“丧权辱司”的不平等协议啊。
更丧更辱的是,恒瑞还要对小公司每个获批上市的产品支付500万元,另外还要支付制造成本。
这小公司究竟是何方圣神,施了啥魔法,把一哥迷的团团转?
1
碘海醇和碘帕醇注射液,是造影剂,即通过注射的方式,用于增强医学影像效果。
就是做X光CT检查时,医生能更清楚的观察你的脏器,做出更确切的诊断。
主流医学影像设备有三种,即X射线、磁共振、超声。
与之适配的造影剂则有多种。
这里面,X射线应用最为广泛(CT造影),其造影剂以碘系造影剂最为主流。
这家小公司就是国内碘系造影剂原料药的寡头——司太立。
为什么说他是寡头呢?
因为他2018年收编了碘造影剂二号龙头——海神制药。
国内就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了。
实际上,除了原研厂,司太立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像样的对手。
都说印度仿制药工业很强,但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原料药企业。
这里要注意,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一般将注射液称为试剂,试剂是原料药的下游。
相当于面包和面粉的关系。
但此面粉不是一般的面粉,多种因素决定了它容易出现寡头格局。
首先是行业规模。
碘造影剂行业总体规模不大,全球大约是65亿美元,中国大约是152亿人民币。
规模小,试剂巨头下场的动力就不足。
当然,就算下场,也不见得效率就一定会高于“专精特新”。
从追求商业利益角度看,显然是“造不如买”。
其次是技术壁垒。
造影剂需要注射入人体血液或体腔,除了考虑产品无化学毒性、不良反应。
还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
理想的造影剂应具备下列要求:
显影清晰;易于吸收和排泄;理化性质稳定,能久贮不变质;使用简便;制造方便;价格低廉。
君临翻阅了不少合成造影剂原料药的相关工艺论文。
要么是易爆炸、要么是纯度难以保证,要么是三废排放不可控,要么是不适合放大工业化生产......
去年7月,司太立一生产车间发生爆炸
来源:网络
总而言之,就是对设备要求高,工艺难度大,要在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碘系造影剂专利过期几十年,国际市场仍然是原研厂主导的格局。
这两大关键壁垒,也就决定了其拥有相当的定价权,下游客户很难更换供应商。
所以“专精特新”,司太立起码占了前三个。
恒瑞签这个“城下之盟”,不亏。
2
上文提到全球行业规模65亿,这是2018年的数据。
而且这65亿中,欧美就占了快7成,差不多35亿,美国虽然人口比欧洲少,但行业规模却比欧洲大。
从规模上看,我国提升的空间很大。
根据米内网数据,十年来,我国的造影剂市场复合增速约13%,2019年的规模为152亿。
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还谈不上天花板的问题。
我国人均造影剂用量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欧洲的三分之一。
可见造影剂基数低,增长快。
行业虽小,但相对于司太立来说,赛道已足够宽敞,还不拥挤。
而驱动这种增长的,主要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2019年,我国造影剂使用大户,CT保有量约为2.56万台,MRI市场保有量为1.02万台。
两类设备近五年的复核增长都在15%以上。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截止2020年,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数量为1.34万家。
也就是说,二级以上医院平均每家拥有1.9台CT,0.76台MRI。
这是什么概念?
就CT而言,按百万人口保有量计算,不到日本的七分之一,美国的二分之一。
很显然,我国的医疗条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并不匹配。
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医疗方面的表述:
1、加强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
2、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这里面的医疗器械,其实主要就是说CT和MRI。
例如CT,国内主要是GE、西门子、飞利浦三家独大。
国产替代的问题,不仅有“卡脖子”的政治考虑,也算经济账,毕竟进口和国产的价格不在一个区间。
“十四五”期间,预计国产替代可能会加速,这会更进一步促进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正在逐渐老去,老龄化社会正在逐渐逼近。
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精制碳水比例过高,导致了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心血管造影,是增长非常迅速的领域。
君临一位三线城市的亲戚,就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需要做相关造影,被告知需要排队达一个月之久。
这还是三线城市,医疗供给的短缺,可想而知。
总结一下需求端,就是“低基数+国产设备放量+老龄化加速”,三翼齐飞。
所以从需求看,司太立所处的赛道,极具成长性,是孕育十倍股的上佳产床。
当然,要孕育十倍股,赛道的问题是一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次要的一方面。
供给格局,才是成就十倍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细细考察这一问题。
3
上文提到,主流的医学影像设备有三种,对应的造影剂就分为三类。
X射线造影剂是国内造影剂市场的绝对主导,占比约83%;
其次是磁共振造影剂,市场占比约13%;
超声造影剂市场则较小,占比不到1%。
X射线造影剂分为医用硫酸钡(即“钡餐”)和碘造影剂两种。
“钡餐”用于消化道的造影,碘造影剂可用于多个器官和组织的造影,因此使用更多。
2018年国内前六大造影剂占市场整体份额的90%,均为碘系造影剂;
包括碘海醇、碘佛醇、碘克沙醇、碘普罗胺、碘帕醇、碘比醇、碘化油、碘美普尔等品种。
司太立主要产品有三种:碘海醇、碘克沙醇、碘帕醇原料药及碘海醇水解物、碘佛醇水解物等中间体。
收入占比超过80%。
司太立已有及在研产品线
来源:君临团队
碘海醇,国际市场份额最大,国内市场排第二,但不是司太立的优势地盘。
2020年,碘海醇试剂全国销售额约40亿左右,扬子江占了约一半,原研厂GE约占28%。
剩下22%左右,由北陆药业、湖南汉森、湖南金健等8家;
扬子江和GE的原料药都来自GE,剩下22%由司太立供应。
也就是说,司太立的下游厂比较弱鸡,多年来并未撼动GE一统天下的地位。
那恒瑞携手司太立下场碘海醇,会有啥变化呢?
不妨来看看国内市场占有第一,国际第三的碘克沙醇。
碘克沙醇是第三代碘造影剂,理论上比较先进,增长速度很快。
2012年,国内碘克沙醇市场GE占了87%。
2019年,GE的市场份额掉到9%,恒瑞的碘克沙醇占到73%。
恒瑞牛逼。
在恒瑞强大销售的影响下,不仅挤掉了原研厂,也促使碘克沙醇的市场增长最为迅猛,占了整个造影剂市场超29.7%的份额。
当然,恒瑞的碘克沙醇,也是由司太立供的原料药。
碘帕醇,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国内第三。
虽然目前原研厂Bracco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都处于支配地位,占比超95%。
国际市场暂不论,但估计国内的好日子应该是不长了。
司太立已经进入碘帕醇原料药,正在等GMP认证批件。
一是司太立自己的试剂已经获得注册批件。
二是与恒瑞签订的两个品种,其中之一就是碘帕醇。
碘帕醇可能是未来增长放量最重要的一个看点。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司太立有四个经营实体,业务侧重点不同:
母公司:原料药
海神制药:原料药
上海司太立:制剂业务
江西司太立:原料药中间体
言归正传。
除碘海醇、碘帕醇、碘克沙醇三个主力原料药外。
司太立在其余造影剂原料药上也进行了布局。
根据年报的披露,除了碘美普尔、碘佛醇这些X射线造影剂外。
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钆布醇等原料药品种均已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
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司太立保持了研发占营收比重6%以上的水平。
供给格局分析到这里,简单来说,就是形势不是小好中好,而是一片大好。
不过有一说一,报表分析方面,司太立的资本负债结构似乎不佳。
有一处特别扎眼的疑点,即长短期借款有18.21亿(2020年报数据),占总资产比例41.33%。
但又买了3亿的银行理财,期末账上还摆了1.3亿的理财,还有7.99亿现金。
大存大贷、短贷长投?
这里要打个问号,值得留意。
疑点扎眼,其原因就在于现金流结构,从这几年的年报看:
经营现金流正
投资现金流负
筹资现金流正
这种造型的现金流,意味着公司把赚到的钱,借来的钱,统统都进行了投资扩张。
对司太立这样销售费用极小的公司而言,投资扩张主要指新建产能。
当然,这也意味着下游需求的持续高涨。
所以司太立的IPO募资总体上比较真实,2016年上市后新建产能和收购,都促进了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
那么在需求高涨,供给竞争有序的前提下,再加上一个积极进取的管理团队。
司太立前期走出十倍行情,就是一种必然。
最近的的大幅调整,有估值过高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受到下游造影剂集采的影响。
那么集采对司太立影响究竟如何?
如果影响负面且深远,高成长逻辑被颠覆,就不值得抄底。
反之,则是极好的介入机会。
君临倾向于后者。
4
纵观新时代的医改政策,涉及药品流通领域,前有“两票制”,后有集采。
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降低药企销售收入,剿灭灰色地带,让出厂价更贴近终端价,杀的是肥的流油的中间商,而药企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是打击的对象。
然而事实却是,大部分药企在集采中哀嚎。
有人说,集采大棒下没有赢家,集采将过去高大上的医药行业,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化工业。
但化工业不赚钱吗?
化工业赚钱,你看基础化工的万华化学,你看精细化工的金禾实业,赚钱赚到手软。
化工业又不赚钱,你看一大票化工企业,在周期中沉沉浮浮,就算在周期顶部风光无限,但时间一拉长,又给股东创造了多少价值?
赚钱的化工业赚钱的姿势大多雷同,亏钱的化工业亏钱的姿势同样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化工业赚不赚钱,还要看自身的功力。
仿制药企的本质,是化工企业不假,但仿制药更像是精细化工业,下游需求相对稳定,周期性不明显。
集采压力下,药企一般有两条路。
一是转型创新药。
二是原料+制剂一体化。
目前来看,司太立是后者。
化工企业要赚钱,先不论技术壁垒,最关键的就是规模效应,最大化压缩成本。
而要压缩成本,必然要压缩中间成本,决定了企业必须打通上下游,实现纵向一体化。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说原料药企是手机镜头供应商,例如索尼。
那么试剂企业就是下游手机组装厂,例如小米。
索尼成为小米容易,小米成为索尼则困难重重。
假如手机也集采,降价降到尽头,组装手机的一定比不过造镜头的。
集采前,原料药企的销售聊胜于无,集采就相当于给原料药企接上销售这条腿。
司太立集采中标碘海醇注射液和碘克沙醇注射液,那么大客户恒瑞的造影剂丢标影响不大。
要知道,集采前恒瑞造影剂毛利是72%。
就算碘海醇和碘克沙醇集采分别降了60%和70%。
这里没有细算,但对原料药企业来说,肯定有钱赚,而且不低。
君临敢说,司太立的试剂毛利率不会低于35%,甚至更高,这是纯增量。
另外,集采不能只看降价的一面,降价后带来渗透率的大幅提升,更要值得注意。
按照司太立的股权激励方案,今年要达成激励目标,至少需要实现3.59亿净利润。
这是重要的例如观察支点。
也就是说,今年净利润至少需要增长38%以上。
从半年报来看,营收8.55亿元(同比18.43%),扣非归母净利润1.64亿(同比18.71%)。
由于受去年二季度疫情备货高基数影响,上半年增长速度看起来不怎么样。
如果增长不加速,完成激励目标几乎不可能。
所以关键是下半年。
主要关注两个增长点:
一是子公司上海司太立的制剂能否放量,至少能盈亏平衡。
这一方面要看恒瑞的销售能力,还要看集采的供货情况,但全年盈亏平衡应该问题不大。
二是半年报披露的“年产2035T碘造影剂原料药二期”碘海醇新产线通过GMP认证。
考虑原料药的供不应求,这部分产能跑起来,完成利润目标问题不大。
但今年估计产能无法全开,原料药产能释放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按照股权激励利润估值,目前PE为35倍左右。
考虑新产能投产,以及碘帕醇、碘克沙醇新产线即将迎来检查。
君临认为目前价位比较低估。
如果三季度增长疲软(很有可能),高增长预期落空,股价调整到40元以下,安全边际就非常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