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险投资之王!
“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当面跟孙正义表达敬意。
那是1990年代末,比尔盖茨荣升美国首富,孙正义则是日本首富。
两位科技与投资界的王者,彼此惺惺相惜,在各自的领域内如日中天,睥睨大地。
你很难想象,全球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大师,竟然不是出现在风投热土美国、或者新兴产业蓬勃的中国……
而是在以讲究秩序、社会保守著称的日本。
时至2023年,20多年又过去了,孙正义激进的投资风格虽然使他的财富大起大落,饱受批评。
尤其是愿景基金在2021-2022年这轮熊市中的滑铁卢,让他陷入至暗时刻,不仅财富缩水,甚至在财报大会上公开表示要退休了。
但必须指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滚雪球,他的资产依然庞大、根基依然雄厚。
君临认为,当经济复苏,牛市归来,孙正义的传奇仍将继续。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这样的起落屡见不鲜。
2001-2003年的大熊市中,软银的股价曾跌去96%;
2008和2015年的下跌中,软银的股价也曾一度回撤80%、45%。
但所有这些挫折,都没有阻挡他的资产在后来创出新高。因为他深知,风险投资的波动必然是巨大的,这是风险投资者必须承受的代价。
但周期过后的回报,同样将非常惊人。
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中,关键的是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关注成长性巨大的赛道;
第二,利用信息差来赚钱;
第三,分散押注;
第四,超长的耐心。
在这些方面,孙正义都做到了极致。
孙正义1957年出生,祖辈是中国人,南北朝时先祖从福建莆田迁徙到朝鲜半岛,到他祖父一代,又从韩国大邱到日本九州当矿工,从此成为日本人。
在这上千年的迁徙流离中,唯一的印记只是苦难。
孙正义曾在某次演讲中,描述过小时候的记忆: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坐在两轮拖车上,车上粘答答的,令人觉得很难受。
如今已经去世的祖母当时经常拉着车,在我们家附近搜集残羹剩饭,做为家畜的饲料,因此车上总是滑滑的。
她一路辛苦过来……,我也辛苦过来了……”
苦难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吗?
除了自我感动,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改变孙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是从其父亲经营柏青哥生意开始的。
柏青哥,即“弹子赌博机”,这是一个在日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庞大行业。
玩的时候,弹珠被射到盘面里,落下过程中会不断碰撞盘面里的钉子,从而改变轨迹;若是碰巧落入指定位置,就能获得奖励。
如此简单的游戏机,却由于轻松的规则、契合赌博的心理,而让无数年轻人沉迷其中。
售卖这种弹子赌博机的三共制作所老板毒岛邦雄长期盘踞日本富豪榜前十,无疑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
孙正义父亲也靠着这门生意,让孙正义在少年时代成为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富二代。
16岁时,父母将他送到了美国读高中,随后考入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他睁眼看世界,接近毕生为之着迷的科技产业投资打下了基础。
加州伯克利大学,位处硅谷湾区,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拥有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友中包括了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苹果公司创始人沃兹尼亚克、特斯拉创始人马克·塔彭宁、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等。
身处于这样的氛围中,极大的激发了孙正义的创业想象力。
当时的孙正义就非常善于发现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信息差,通过在两地之间套利来赚钱。
比如当时的日本正兴起一种电子游戏机,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深受欢迎,于是他趁着暑假的机会采购了一批货去美国卖,挨个宿舍推销。
一年下来,就卖了1000台,帮他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美元。
大二的时候,孙正义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英特尔8080芯片的文章——《1英寸将改变整个世界》。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正站在科技革命的中心。
当年夏天,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回母校做演讲,他站在台上慷慨激昂,抛出了大胆的预言——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台下,孙正义听得热血沸腾,据他后来说当时“激动得像是失去了知觉”,他冥冥中感觉“计算机才是人生最后的归宿”。
他下了个决心,要将一生都投入到这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去。
可是他只是一介普通大学生,怎样才能加入呢?
孙正义冥思苦想,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规则,“每天必须想个发明,不管大小”。
为了搞创造发明,他每天闲着就翻字典,从里面挑选出一些名词,看看有没有办法组合成一个新东西,有了灵感就记到笔记本中去。
一年下来,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竟然有了250多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可以发声的多国语言翻译机”,是从“字典、声音合成器和计算机”三个单词组合而来的。
当然,任何人都可以想到这些创意,关键是你能否“落地”。
1976年夏天,孙正义听说一位校友在研究“声音合成芯片”技术,他马上联想到自己的语言翻译机有了落地可能,于是立即带着想法去搞合作。
半年后,翻译机被研发出来,虽然功能很简陋,实用性也很差,但仍然是破天荒的发明。
他激动的跑回日本去推销,最后依靠父亲的关系,将该发明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夏普公司。
这是孙正义赚到的第二桶金。
19岁时,孙正义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人生目标:
“20岁时打出旗号,在领域内宣告我的存在;30岁时,储备至少1000亿日元资金;40来岁决一胜负;50来岁,实现营业规模1兆亿日元。”
现在,当他大学快毕业时,通过在美国校园里卖日本的电子游戏机,和在日本国内卖美国大学的芯片技术,他已经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利用太平洋两岸的信息差来赚钱的能力。
几十年后,这个能力让他的财富又滚大了成千上万倍。
1980年,大学毕业的孙正义回到日本,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关于创业项目,他是这么思考的:
首先列出40多种可能的创业项目,然后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做出未来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
“每一个项目的资料有三四十厘米厚,40个项目全部合起来,文件足有10多米高。”
然后对这些项目分别进行打分和判断:
1.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
2.是不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领域;
3.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
4.是不是别人可以模仿。
……
标准全部有25项,经过一系列的筛选之后,最终决定从事计算机软件代理业务。
这是一门显而易见很有前景,并且孙正义很擅长的生意。
软件行业是美国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行业,孙正义通过将美国的先进产品引进到日本,将能够完美复制他在大学时的赚钱逻辑。
1981年,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注册了“softbank”(软件银行)。
公司成立那天,他慷慨激昂的跟仅有的两位员工发表了演讲,表示好好干,“公司5年之内销售规模将达2.5亿美元,10年之内超过125亿美元,未来公司将是千亿美元,上万人的大公司。”
听得两位员工心潮澎湃,跟着老大干了两个星期,然后就全部辞职了。
理由是:“天天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万事开头难啊。
在创业的起步期,孙正义踩遍了各种失败的坑,但他仍然凭着闯劲四处尝试新路子。
其中两个方法,让公司的规模得以成功做大。
方法一,当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举办时,软银花20万美元租下会场最大、距离入口最近的展厅,并邀请来夏普公司的佐佐木正先生来给自己站台。
佐佐木正,是当年拍板买下他的语言翻译机的人,两人此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情同父子。
当时的佐佐木正,已经67岁,因为带领夏普技术团队研发出了首台电子计算器、液晶显示屏、太阳能电池,被誉为“日本电子产业之父”,德高望重。
佐佐木正的站台,加上展销会入口的巨大流量,让软银公司的名号一下子打响,很快就跟全国数十家软件连锁店签订了分销合同,打开B端渠道。
方法二,创办电脑杂志《Oh!PC》、《Oh!MZ》、《TAG》等,打造C端流量池。
由于刚开始的时候缺乏内容创作能力,杂志的销量非常惨淡,第一年就亏损了500多万美元,第二年又亏损了1000万美元。
高达85%的杂志退货率,让公司的库房里堆满了杂志,将孙正义急得病火攻心,在家休养了几个月。
那段时间,他将自己关在家里,一条一条的阅读读者来信,审视问题所在,最后定下了“从内容做起,完全按读者的要求去改进”的调整原则。
几年后,这些杂志大获成功,“以前每月印5万册,其中4万册卖不出去,现在印10万册,3天就卖光了。”
媒体的流量帮助软银产品成功建立起了C端品牌影响力,并将后者在1980年代后期推上了日本最大软件代理商的宝座。
1994年,软银上市,孙正义在他37岁那年,终于成为了一名10亿美元富豪。
孙正义的创业成功,有赖于许多因素的助力,比如梦想、勤奋、抓住风口、借力名人等等。
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高度关注新兴产业和技术;
第二,高度重视流量。
有了钱的孙正义,接下来将借助金钱的魔力,进一步加快他的流量收集和技术转化,无意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风险投资帝国。
为什么是无意中呢?
因为第一阶段(1995-2000)的惊人投资回报率,很大程度上是运气使然。
这个阶段,带给孙正义最大回报的一笔投资,是雅虎公司。
1994年11月,刚在斯坦福大学的宿舍里诞生没多久的雅虎网站,受到市场追捧,一夜爆红。
那时候,孙正义正在硅谷四处寻觅项目,顺道就约了杨致远出来吃饭,给了他2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一年多后,雅虎网站的流量飞速增长,孙正义又找到杨致远,跟他说:
“我这里有1亿美元,想要拿到雅虎公司33%的股份,你看怎么样?”
当时的杨致远因为有了广告收入,并不缺钱,本想拒绝,孙正义继续说:
“如果你不让投,那我就去投你的竞争对手网景公司,你看怎么样?”
杨致远被迫接受。
几个月后,雅虎上市,到2000年市值最高飙升到1280亿美元。
也就是说,1个多亿美元的投资,五年回报率竟然高达惊人的400倍。
这当然是非常传奇的业绩。
杨致远也在媒体访问中对他大加赞赏:
“那时雅虎的许多人都认为他疯了,在1996年2月花1亿美元是要有很大闯劲才行的,但我却认为他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他是个能前瞻15年到20年的人物。”
这更加深了人们对孙正义卓越投资眼光的印象。
但事实上,孙正义并没有如此神奇的前瞻能力——
要知道,1995-1999年的五年里,孙正义投资的标的高达400-500家公司,雅虎只是其当初投资标的中的500分之一;
孙正义投出的金额高达40-50亿美元,平均每家给了1000万美元;
实际上,这些钱的分配是极度不均衡的。
其中最大的一笔钱,是1995-1996年间以31亿美元完成对美国Interface Group旗下的Technology Event部门、美国Ziff Davis Publishing Co.等两块资产的收购。
前者拥有世界最大的IT展览会业务COMDEX,后者是当时世界最大IT媒体出版公司,拥有《PC Week》等IT杂志。
可以发现,这两块资产跟软银的日本业务是很相似的。
然而这是一笔绝对亏损的投资。
首先是买入的价格很贵,其次是缺乏成长性,多年之后这些纸质杂志几乎都已在业界消失,沦为了时代的灰烬。
更惨的是,当初软银上市时只募集了1.4亿美金,现金储备并没有那么多。
因此绝大部分的收购和投资款,都是靠银行贷款获得的杠杆资金。
要不是雅虎和其它一些互联网资产在那场世纪末的纳斯达克狂欢中一路飙升,只怕软银的现金流早已断裂。
那么,获得这份运气的为何偏偏是孙正义呢?
原来孙正义对雅虎及相关资产的投资,跟他的美国战略紧密相关。
我们前面讲过,孙正义这个人,早期财富主要来自两点:第一,善于利用日美之间的信息差,第二,高度重视流量。
现在,有钱之后的孙正义想到了一个策略:
第一步,对美国的新兴科技产业龙头进行广泛投资,入股10%-40%左右,结成紧密联盟;
第二步,将它们的业务引进日本,合资成立日本分公司,由软银控股50%以上。
结合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软银在日本的渠道优势,这些业务成功的概率很高,如果能够在日本完整复制一个美国高科技生态,那将给软银带来何等庞大的利润啊!
因此从一开始,孙正义就不是纯粹的风险投资想法,雅虎也并不是他关注的唯一。
那几年间,孙正义疯狂出手,一口气投资了400-500家公司,每个项目都给个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几乎把整个科技行业里有点潜力的公司都投了一遍。
往往几句话的聊天,脑瓜子一兴奋,就给出了支票。
1996年12月,孙正义从旧金山飞回东京过圣诞,结果在候机楼遇到了数据现金公司的创始人,两人聊的很嗨,一个小时后孙正义就决定投资1540万美元,买下数据现金公司9.5%的股份。
1998年7月,互联网券商eTrade公司创始人向软银求助4亿美元的投资,孙正义放下电话之后,就将钱汇了出去。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1996年4月,软银出资7200万美元,和雅虎公司合资成立日本雅虎,其中软银占51%,雅虎全球占35%。
日本雅虎发展顺风顺水,先后在日本开设了网上拍卖、搜索、门户、宽带、无线增值等业务,均排名第一,成为日本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公司。
到2004年,日本雅虎的市值达到500亿美元,竟然高出了雅虎全球市值330亿美元一大截。
软银也跟E-trade合资成立了日本网络券商业务,跟E-loan合资成立了网络抵押贷款业务,由此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日美互联网联合生态系统。
到2000年,孙正义已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日本互联网帝国,旗下财富合计高达700亿美元,直逼世界首富盖茨的780亿美元。
这些资产中,大约一半来自美国的投资布局,一半来自日本的互联网复制品。
1999年的时候,孙正义盘点了一下自己的财富,发现——
第一,接近50%的收益竟然是来自投资占比2.5%的雅虎;
第二,另外50%的收益主要来自投资占比25%的新兴互联网项目,包括E-trade、E-loan等;
第三,忙活了几年,耗费了极大心血,投资占比高达70%以上的线下展览和纸媒业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收益率几乎为零。
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此逐渐缩减传统业务,向风险投资全面转型。
那一年,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冉冉升起,他决定在中国撒下种子,以收获下一个雅虎。
关于阿里巴巴的传奇故事是这样的:
在1999年10月的一次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发表了互联网将由“网友”时代向“网商”时代跨越,B2B电商模式潜力无限的演讲。
台下的孙正义只听了6分钟,便大加赞赏:
“你的想法很不错,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一定会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网站。”
随后软银对阿里巴巴重金押注,投资了其2000万美元,并在2004年追加投资6000万美元,获得其30%的股权。
十几年来,软银坚定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权,2020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市值最高涨至8000亿美元,这部分股权的回报率高达3000倍。
这是让孙正义得以在投资史上封神的另一次伟大下注。
这个传奇故事,跟当年对雅虎的投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惊人的收益率、精准的眼光、果断的出手……
马云对孙正义同样有着一番高度评价:
“孙正义是个大智若愚的人,几乎没一句多余的话,仿佛武侠中的人物:一、决断迅速;二、想做大事;三、能按自己想法做事。”
但事实上,孙正义在中国的投资,就跟他在美国的投资一样,充满着偶然性。
首先,1999-2000年,软银在中国的投资标的有几十个之多,大部分在后来的纳斯达克崩盘中都销声匿迹了;
其次,几个后来大获成功的案例,都在危机中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说这是当初孙正义的投资逻辑所带来的结果。
比如阿里巴巴,当初融资的故事叫B2B模式,即网上批发市场,纳斯达克崩盘后一度因为现金流紧张而差点倒闭,后来是靠着转型C2C模式的淘宝网,才重获新生。
到2010年前后,软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项目已高达200多个,许多重金押注的标的都遭遇了失败。
比如对人人网的投资,高达3.84亿美元,对PPTV的投资,高达2.5亿美金。
但这些押注资金远高于阿里巴巴的明星项目,后来都陨落了。
可见,风险投资是一项高度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失败的概率非常高。
即使是号称风投之王的孙正义也经常失手。
风险投资和成长股投资有类似之处,投资者往往都是在市场对某个行业形成一致预期的牛市时进场的,因此估值通常处于泡沫状态。
这些行业的增速虽然很快,但由于技术的变革快,市场瞬息万变,今天的龙头在几年之后往往会逆风翻车,踩雷事故层出不穷。
如此种种的问题,使得风险投资和成长股投资的不确定性极大。
但这类投资依然是有着制胜之道的。
孙正义用他的经历告诉后来者,最关键的是两点——
第一,高度分散。
买成长股,绝不能集中投资,这样的风险很高,最好把赛道中的优质标的全部买一遍,龙一龙二龙三,全买了。
也就是说,本质上买的是一个新兴行业ETF。
如此情况下,你必然能买到那个最终跑出来的大赢家。
第二,长期持有。
高成长性行业通常存在巨大的周期波动,股价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绝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被这种波动迷惑了心性,今天买入,明天卖出,期望赚到最肥美的那一段利润。
孙正义认为,这种投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是无法获得持续盈利的。
风险投资本质上赚的还是行业成长的钱,而一个行业没有5-10年的发展,又怎么可能形成规模和质变呢?
因此,耐心的长期持股,才能赚到“成长”的钱。
孙正义的持股周期一般是5-10年,对于优秀的公司,持股周期甚至在20年以上。
正是这份巨大的耐心,在股价的起起落落中不为所动,才使得软银能够赚到雅虎、阿里巴巴这些公司的超额收益。
以阿里巴巴为例,自2000年前后第一次买入算起,2001-2004年伴随着公司的危机和转型,股权增持至30%;
2005年后,阿里旗下的淘宝网、支付宝推出,收购雅虎中国,公司业绩开始腾飞,软银虽然有多次小幅减持,但直到2023年的今天,股权占比仍高达23.9%。
所以,孙正义为什么能成为孙正义?
你以为的孙正义,是眼光毒辣,具有金手指,能够抓住雅虎、阿里巴巴这些大牛股;
其实是,孙正义把雅虎、雅猫,阿里巴巴、阿里弟弟,全都买了;
只不过是雅虎和阿里巴巴在时间的熔炉和岁月的厮杀中,自行脱颖而出。
你以为的孙正义,是出手快准狠,抓住了每一个周期中的主升浪,才赢得光芒万丈;
其实是,孙正义一旦买入,就像我佛如来一样巍然不动,比99.99%投资者的动作都更慢;
正是这种以慢打快的耐心,才让他的财富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滚大,经历了多次崩溃后还能王者归来。
2001-2004年的大熊市中,软银的股价一度跌去了96%,很多人认为孙正义的神话已经终结了。
这个时候,孙正义在干什么呢?
第一,加码中国市场的投资。
随着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4亿人口的大陆市场开始腾飞,孙正义逐渐将投资的重心从美国向中国转移。
除了6000万美元加仓阿里巴巴,另一个明星案例是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游戏,最后获得了14倍、5.6亿美金的回报。
第二,押注移动通信行业的前景。
早在2001年,软银便通过旗下的日本雅虎推出了一种名为Yahoo!BB的宽带通信服务,后来由于快速的增长前景,2004年软银进一步收购了日本电信,加码数据通信行业。
2006年,软银以118亿美元收购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日本子公司,并改名为软银移动,一下子获得了1500万移动通信客户。
移动通信行业具有网络平台效应,规模越大,网络质量越好,溢价能力越强,成本分摊越少,行业利润会不断向龙头集中,小公司通常只能喝西北风。
当时日本移动通信市场的老大是NTT DoCoMo,拥有6000万用户,在日本率先引入3G技术,发展起来了世界领先的i-mode移动互联网服务,市值在全球上市公司中一度排名第三。
跟NTT比起来,沃达丰日本作为资本过度扩张的产物,网络质量差、内部管理混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软银对沃达丰日本的收购,本质是一次价值投资,跟孙正义过去在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让软银移动扭亏为盈,孙正义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电信价格战。
2006年10月24日,日本开始实施“携号转网”制度。
在此前一天的10月23日,软银移动宣布了大幅调低手机通话资费的“金计划”。
“金计划”宣称,所有加入该套餐的用户,在软银网内互打电话、互发短信实行免费。
为配合“金计划”的推出,软银移动在日本投放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一时间有无数日本人转投软银移动的网络。
2007年,软银移动进一步推出“WhitePlan”计划,将客户的包月套餐从行业均价的4000日元,大幅下降到980日元。
该计划推出后,10天时间用户数就突破了50万,3周内突破了100万,此后更是以月增100万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
到2013年,软银移动的用户数由原来的1500万增至3000多万,足足翻了一倍。
你或许会疑问:软银移动的用户数虽然大幅增长了,但如此低价,又怎么实现盈利呢?
孙正义的算盘是这样的:
第一,软银移动是个小运营商,用户数少,网内互打的用户数不多,大部分还是要跟其它运营商的用户打,网外打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损失。
第二,网内打免费仅限于非黄金时段,在黄金时段还是要收费的。
第三,语音业务迟早都要萎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收入将越来越依赖于上网带来的数据通信服务。
早在2008年,孙正义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未来语音话费的收入将只占软银移动总收入的2%-3%,手机上网收入将大幅超过语音。
“我们可以毫不在乎地把语音通话变成免费服务,送给消费者。”
因此,软银移动的ARPU(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只是在初期出现了略微下降,后续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总体营收便出现了大幅增长。
另外,软银移动将手机上网的主页设定为雅虎日本,用户只要加入了软银移动的套餐,孙正义的互联网生态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消费红利。
2014年,随着阿里巴巴在美股的上市,加上软银移动业绩的不断向上,孙正义的财富超过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再次回到了日本首富的位置上。
在整个2010年代,软银不断扩大它的风险投资和移动通信业务,股价一路向上,并在2021年的疫情泡沫中创下了另一个巅峰。
2021年初,软银股价超过10000日元,是近年来日本225指数中表现最出色的股票。
那个我们熟悉的孙正义,又回来了!
这轮上涨的几个关键动力,包括——
第一,软银愿景基金旗下项目的回报。
2017年,愿景基金一期启动,总规模高达1000亿美元,此后三年,该基金投资约700亿美元,累计投资了88个创业项目,包括贝壳、滴滴出行、Uber、OYO、WeWork等共享经济龙头。
在新冠疫情中,各国政府放水挽救经济,线上互联网公司因为不受疫情影响,成了最大的泡沫受益者,愿景基金旗下项目纷纷上市,估值高企。
比如共享出行龙头Uber上市,市值一度高达1300亿美元;
韩国电商龙头Coupang上市,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
中国地产交易平台贝壳上市,市值也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
这些项目在牛市泡沫中享受了巨大的溢价,回报丰厚。
第二,旗下收购项目ARM的估值上涨。
2016年,软银以310亿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了英国芯片巨头ARM。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手机芯片IP公司,ARM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2017年,基于ARM技术的芯片出货量为211亿颗,2021年攀升至292亿颗。
软银对它的市值评估高达600亿美元。
第三,日本雅虎和Line的整合。
最近20年来,日本雅虎一直都是日本互联网产业的龙头,市值一度高达500亿美元,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韩国互联网公司Naver旗下的即时通信软件Line异军突起,风头才被抢走。
最近十年,日本雅虎和Line激烈竞争,前者盈利业务成熟,但流量在下滑,后者空有流量,但转化能力较低,导致彼此的业绩表现都不理想。
2019-2021年,软银逐步完成对Line的换股合并,将两者整合到一个公司下,以释放1+1>2的价值。
第四,美国子公司Sprint的交易。
2012年,软银斥资20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本来孙正义的算盘是,以Sprint为基地,再收购一家排名第四的运营商T-Mobile,两者合并,规模大大增加,将能够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电信龙头。
在巨大的规模效应下,Sprint的盈利能力将大为改善,完美复制软银移动在日本的成功故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美国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收购案被美国电信业监管机构给否掉了,原因是“涉及垄断”。
由于规模无法增加,Sprint连续多年亏损,再加上当初收购的时候高达100多亿美元的债务利息,使得软银一度陷入现金流困境。
最后被迫卖掉了1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才让债务压力降了下来。
直到2020年,Sprint才终于获得美国监管层的同意,以换股方式完成和T-Mobile的合并。
不过时移势易,这几年由于T-Mobile发展良好,市值已大幅超过Sprint。
因此在新公司中,T-Mobile的母公司德国电信拥有43%的股份,软银只拥有24%的股份,失去了控股权。
可以说,软银是以放弃控股权为代价,以换取未来的股权增值。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放下也是一种智慧。
时间进入到2021-2022年,疫情进入尾声,随着各国政府的加息和去杠杆,泡沫破裂,软银的业绩和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
尤其是愿景基金的大幅亏损,让市场对孙正义的看衰进入了一轮新高潮。
首先是已上市项目的股价暴跌,Uber下跌了68%、贝壳下跌了80%、Coupang下跌了85%。
滴滴一度成功上市,后来在监管压力下退市,估值大幅下跌。
其次是未上市项目的大幅收缩,累计投资了104亿美元的共享办公明星WeWork在IPO前夕倒塌,由于亏损过于巨大,已陷入破产危机。
另外,投资了100亿美元的连锁酒店OYO在疫情中大幅亏损,门店数量剧减,投资了20亿美元的卫星发射公司OneWeb宣布申请破产……
2021财年,软银愿景基金净亏损高达2.64万亿日元,成为全球风险投资领域的历史最大亏损之一。
在这轮熊市的风声鹤唳中,似乎孙正义的神话已完全破灭。
但事实并非如此。
媒体总是在牛市中过度神话一个人,在熊市中又过度的将这人踩在脚下。
跟2001年的那一轮互联网泡沫崩盘相比,这次孙正义的境况明显要更好——
首先,就风险投资组合来看,两者的股价下跌幅度都很巨大,但这轮的标的组合盈利能力要更强,整体破产风险要更小。
Uber、贝壳、Coupang等行业龙头在各自领域都已享有垄断地位,未来的持续增长是可预见的。
虽然WeWork、OneWeb等项目损失巨大,但软银的投资组合中也有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前景并不像媒体渲染的那么差。
其次,软银移动的地位稳固,美国业务Sprint的重组已完成,雅虎日本和Line的整合将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ARM也在物联网时代不断扩大影响力。
可以看到,软银的主营业务资产质量明显比20年前更强大。
也因此,就股价的回撤而言,这轮熊市中软银的股价仅仅下跌了45%,跌回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而已。
回撤幅度,跟2001-2003年的96%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2022年的财报发布会上,孙正义对愿景基金的亏损进行了反思,并做了一段将近30分钟的演讲。
他说,1976年秋天,他正在美国留学。
一天在人行道上看科学杂志时,他无意间看到一张微型计算机芯片的“看起来像几何图案的未来城市的神秘照片”。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英特尔的芯片,它的直径不到1厘米,只有指甲盖大小。
看完那篇文章,他控制不住的哭泣。
他说:“我很感动,因为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他们又创造了超过人类智慧的东西。”
距离那天已经过去了46年,但芯片的发展远未成熟,且还在大爆炸式增长中。
“与此同时,CPU的核心已经从Intel转移到了ARM,ARM拥有最高效架构的地位将越来越稳固。我就是这么理解的。当所有都在被数字化,ARM的舞台将会更大。”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想致力于ARM下一阶段的爆炸性增长。”
现在,他将回到那个“原点”,也是他未来的方向。
很明显,孙正义并未退休,他只是退出了舞台中央,转身寻找下一个浪潮的机会,悄悄的撒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