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股什么时候反转?
半年不到,消费股就从众星捧月的小甜甜变成了黄脸婆。
普遍性下跌的原因,主要还是涨的太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批热钱涌入消费板块,大幅推高板块估值。
高估到崩溃,是自然法则。
但可以从中总结买卖经验:
个别股票估值一枝独秀,可以理解为业绩爆发,但当板块整体估值脱离地心引力,往往就是减仓的信号。
反之亦然。
其实中国消费整体基本面没有问题,只是目前面临着阶段性的困境。
供给端上,主要是上游原料成本上升。
需求端上,刺激效果衰减,叠加疫情反复,大众消费需求疲软。
双杀也就来了。
既然是阶段性的问题,就没必要悲观。
有些行业跌下去是无底深渊,但消费股大概率会翻盘的。
1
消费的问题,不只是投资者的眼前苟且,而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星辰大海。
说中国还是世界工厂,出口加工型经济体,那是老黄历。
实际上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就已经逐渐“内循环”。
2011~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5%~69%的区间内。
也就是说,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架马车,对增长的贡献占了三分之二。
但万物皆周期,消费亦不例外。
早在疫情前两个季度,即19年第二季度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跌到60%以下。
但消费下行的问题,被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定程度的掩盖了。
虽然今年以来,消费拉动GDP的占比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总体上离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中国经济账面上的增长数字可喜,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因为疫情扶持政策有点“厚此薄彼”。
制造业和投资端享受了财政货币政策宠信,就像做手术,刀下病除。
消费,更像勉强对付了几口汤剂,得靠自己熬过去。
消费的缓慢恢复和制造业PMI的快速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消费跟不上,光供给扩张,也就是上面指出的“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如今问题凸显,也算上面预料之内。
我国消费的总盘子,可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块。
其中政府消费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攀升,从20%提升到30%。
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政府消费的无序扩张得到遏制,目前大致稳定在30%左右。
“三七开”的格局,决定了居民消费才是投资者应关注的重点。
居民消费又可以再分两类,服务和实物消费。
在各品类消费结构中,汽车消费毫无悬念的高居第一,占了近三成。
超过5%的,还有石油及制品、粮油食品、服装类、家电、日用品。
别看不起这5%,在我国40万亿的社零总额的大盘子里,5%就是2万亿。
如果一家企业市占率能达到30%,就是6千亿的销售规模。
按12%的净利率计算,20倍PE估值,就足以支撑一家市值上万亿的公司。
实际上,中国的消费品,大量都是散装形态,各品类的包装化都仅仅是起步而已。
尽管门口就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中国的大众消费品赛道,还没跑出一家万亿市值的公司(剔除白酒)。
净利率高达25%+的海天,市值不过也才3千多亿。
所以说,消费,尤其是大众消费的天花板,还高不可攀。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于需求端的稳定刚性,理论上,消费品不应该存在类似工业品那样的大幅起落。
但现实中,消费品的周期波动,却让人难以忽视。
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消费的周期性波动?
2
我们来设想几个场景。
1、股民老王的股票涨停,晚上回家开灯吃面,还卧了个蛋。
2、码农小王升职加薪,马上下单心心念念的30系显卡。
3、开小超市的个体户王总,因附近工厂倒闭,工人提桶跑路,突然就觉得手里的华子不香了。
消费是一个的函数,由两个基本变量构成:
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决定消费能力的是收入,以及预期收入。
收入除了常见的经验收入和劳动收入,还有一个特殊的收入形式——财富效应。
场景1中的老王,就是财富效应增加边际消费的典型例子。
不过,有些人会简单的将财富效应等同于财产性收入。
错,差别很大。
同为财产性收入,股市的普遍性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普遍性上涨。
由于前者的流动性更强,财富效应会更显著。
逛菜市场的北京大妈资产总额500万起步,一样会为了一块五毛跟小贩挣得面红耳赤。
而股市上涨后,投资者的消费上行会同步变动,尤其体现在旅游、奢侈品等高端消费上。
不过,目前自然人账户规模约1.757亿户,而且绝大部分人持有市值并不高,就更别提盈利能力了。
所以无论从价格还是数量上看,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只对少部分人有效。
财富效应并非决定整体消费的核心要素。
消费,还是要看场景2,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勤劳的打工人。
但现在的00后似乎已不太勤劳了。
根据8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披露的经济运行情况。
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6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
其中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2%、4.2%。
也就是说,进入劳动市场的00后,又在重演2020年的故事,六个人就有一个人失业。
问题来了。
00后是主动“”?
还是热衷于打日结工,当“三和大神”?
又或是确实找不到工作,被动失业呢?
近段时间以来,受疫情影响的餐饮,旅游,受政策影响的教培、医美,以及成交快速下滑的二手房交易,房地产投资的降温......
一边是纠正服务业,降温楼市,就业大户受到冲击;
一边是高举制造业和核心科技,但吸纳就业毕竟有限。
虽说两者都有道理,但就是时间点的选择上......
要知道,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走势高度一致。
一系列事件影响下,居民收入下滑,消费没有道理坚挺。
可以看出,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核心因素。
从收入总量看,收入下滑带来消费下降,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从收入结构看,还有问题。
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呈现“K型”走势。
高收入群体收入修复较快,以至于茅台、片仔癀之流猛涨。
作为消费主力,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恢复较慢,Hold不住整体消费的下滑。
究其原因,一是高收入群体收入来源多样化;二是工作性质不需要密切接触人群。
另一方面,中国的疫情救助政策,如中小微贷款、减税、金融企业让利。
能借钱表示能赚钱,能交税也表示能赚钱。
所以说“外儒内法”还是中国社会的内核,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直白点说,救助政策救急不救穷,完全是为有钱人量身打造。
说完场景1、2,再来说场景3。
个体户王总的华子不香的问题,本质上是预期收入下降,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
消费意愿,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假如未来形势大好,人的风险偏好会提升,容易增加消费。
如果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人会倾向于缩减消费,增加储蓄。
例如疫情的反复。
例如政策躁动期,“今天鼓励,明天就禁”的调整,以及“猜下次轮到某行业被整治”的预期调整,种种。
如果说收入下滑的问题,可以用直接发钱等财政“技术“手段解决,又或是未来收入预期改善来缓解。
但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可能是“体制性、结构性、外部性”,就不是简单技术手段能解决的。
消费意愿不足,直接导致消费修复较慢。
3
场景1~3,是消费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个慢变量,在疫情尚看不到拐点,K型收入分化未得到改善前。
短期内居民消费可能难以完全修复到疫情前的位置。
不过消费还有外生动力。
来看场景4。
4、舔狗王先生的未来丈母娘保证,买了房就把女儿嫁给她,王先生二话不说......
人容易受到激励驱使而改变行为,消费也不例外。
这就叫消费的外生动力。
而最大动力来自国家的消费刺激政策,扮演了丈母娘的角色
很多人想不到,我们竟然已经历了四轮消费刺激。
当然,刺激要立杆见影,对象主要是消费品类中占比大,且容易操作的汽车和家电。
汽车主要是1.6L以下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补贴和购置税减免。
家电主要是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旧换新。
第一轮是金融危机后,2009年1月-2011年底,涉及汽车和家电。
第二轮是欧债危机后,2012年6月-2013年5月,主要为家电。
第三轮是经济“增速换挡”进入“新常态”,2015-2017年,政策集中在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第四轮是中美冲突恶化,金融监管后,消费疲软,2019年,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家电。
从效果来看,边际递减。
第一二次刺激,无论是汽车进家庭的风潮,还是房地产后周期影响,都迎合了刺激政策的推出。
第三次刺激效果一般,但最大的成果是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第四次刺激,效果就明显不佳,汽车和家电都没得到提振。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达63.89%,高增长期已过,耐用消费品增长空间有限。
汽车市场饱和度已较高,居民的构成需求已变为换购和增购,车市进入存量市场。
家电市场经过几轮刺激,曾经的“处女地”农民居民家电保有量已接近城镇水平,叠加地产熄火,购房后的家电新购周期已不太明显。
既然如此,那消费的修复,且不是只能依靠内生动力这个慢变量?
远水不解近渴,消费的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那么消费股且不是要迈上漫漫熊途,继续悲观?
倒不一定。
4
消费内生动力的修复:
一是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二是靠“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的改善;
三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逐渐消除。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都还是不确定的,或者说非朝夕之功。
前段时间,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声称,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
指政府愿意牺牲短期增长,来换取长期目标的实现。
包括降低对外国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提高人口出生率、缩小贫富差距等。
尽管近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但政府不会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
君临部分认可他的看法,目前的政策调子是有“牺牲短期,换取长期”的态势。
但并不意味着短期增长不重要。
要知道,经济增长是“执政合法性”的核心来源,尤其是中国目前的体制。
增长失速,意味着失业和萧条,意味着基尼系数的升高,意味着贫富差距继续恶化。
统统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
很显然,这是不能容忍的。
尽管上面说“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没说不刺激。
信贷刺激会继续吹大资产泡沫,从疫情的刺激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时间上,上面已极为谨慎。
所以君临一直认为财政政策会发力,而且发力点不一定是基建,也不一定是效果不佳的家电汽车。
再看上文那张各品类消费结构图,超过5%的,除了汽车和家电……
还有石油及制品、粮油食品、服装类、日用品。
这里面,君临端出一个大胆的假设,粮油食品,可能是未来财政刺激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一,粮油食品体量大,消费结构占比达到11%,见效快;
其二,遏制基尼系数上行,缓解贫富差距;
其三,可能采用“食品券”形式,技术上可行,美国已运行多年,今年初各地有小规模的“消费券”发放,而且央行数字货币也可以实现该功能;
其四,相对汽车家电的刺激,是通过透支未来需求实现,“食品券”创造的需求是真实的。
其五,中央财政承担“食品券”,其杠杠率不高,抗债能力强,也可起到杠杆置换的效果。
真要如此刺激,食品类消费股,尤其是面向大众的粮油食品股,会迎来上佳表现。
当然,这也可能仅仅是假设。但即使政策落空,消费股的反转,也只会迟到,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