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不死,熊市不止

君临汇 2021-02-19 15:00

新年好,各位亲爱的君临读者!

今天大A股开门迎客,高开低走,指数虽然表现不佳,但绝大部分个股都是飘红的,尤其是此前一度被市场抛弃的周期股、金融股、通信股、疫后重建股,都迎来了春天。

此前两极分化剧烈的市场,似乎正迎来风格切换的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今天的文章,写在春节休市期间,正是我们对春节前基金极端抱团风格的反思。

在当下的市场,抱团是否会瓦解,抱团的方向是否会转移,都是值得我们深度关切的。

2021年2月9日,45%的A股上市公司跌穿了上证2440点的最低位。

沪深两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二八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

没有人能揪着头发离开地面。

但在我大A的历史上,总有人偏不信这个邪。

1

就股市评论而言,人日和央视这两家主流媒体的风格,可谓大相径庭。

前者是大格局派,讲情怀。

常常号召投资者风物长宜放眼量,满仓穿越牛熊,不惧前路颠簸。

后者倒像是波段派,谈现实。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所以比起前者时不时煲一碗“XX点是牛市的起点”的鸡汤。

后者就显得谨慎了不少。

1月31日,央视财经写了篇评论文章——《基金投资正本清源对资本市场有利》。

文章指出,当前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狂热现象值得警惕和深思。

“盲目狂热的投资行为不利于基金管理人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但文章的呼吁,却十分纸上谈兵,对牛弹琴:

“基金管理人对产品加以限购,拒绝热钱,控制基金规模,保护现有投资人的收益。”

光靠基金从业人员道德就能管好市场?

这不是要黄鼠狼给鸡拜年吗?

隔天,市场结束了持续一周的调整,再次上攻。

当天又有26只新基金开启认购,多只“一日售罄”。

“盲目狂热”的市场,显然对文章的警告充耳不闻。

文章虽然指出了基金从销售到资产配置的不理智现状。

却回避了公募基金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2020年,基金开启销售狂潮,全年新发产品规模3.16万亿,数量1432只,均创出历年新高。

产品类型分布上,主被动权益基金发行1.64万亿,占比51.92%,占主导地位。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尽管公募基金行业连续保持了9个年度的增长。

然而这9年间,市场关注度最高、对于多数基金公司最具战略意义的主动权益基金。

却像这两年中证100中证1000的关系。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2011年末至2018年,货币基金从3千亿增长至7万亿。

主动权益型基金(主动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规模却从1.1万亿反而下降到8100亿左右。

直到2020年,主动权益型基金规模才到了3.49万亿。

终于突破了2007年的规模巅峰。

蓦然回首,那场气势恢宏的牛市,竟然已经过去了14年。

不难想象,14年前,面对规模比今天小得多的A股。

基金们抱过的团,更“盲目狂热”。

2

这两年公募、外资等对头部公司持股集中度不断提升。

机构持仓前100只“核心资产”的机构持股占比由2015年20%逐步上升至2020年超过40%。

但和14年前比起来,其实还算不了大的新闻。

因为2007年的抱团现象还不是“二八”。

而是更极端的“一九”。

当年,在金融、金属、机械设备这前三大重仓行业,基金持仓集中度高达46.95%。

14年前,比央妈更爱你的是央视 来源:CCTV

当时有一位财经记者,忿忿的写道:

“一九行情”愈演愈烈......进入新“抱团”时代的基金在固守蓝筹的基础上,也不放弃寻找每一个“估值洼地”的机会,并开始为明年布局。”

怎么样,是不是很像如今满仓中证1000,对中证100恨的咬牙切齿的酸葡萄同志。

尽管民间称为“一九”,在基金行业有个学名,叫:

“交叉集中持股”

有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分析了抱团原因:

“以往一只基金20亿元规模,流通市值10亿元左右的股票就可以作重点考虑;现在一只基金规模200亿,总流通市值少于50亿元的股票都很少考虑,这样一来,八成多的股票都不能被大基金重点配置,大市值股票的基金持有量节节升高。”

翻译一下,就是钱多了,二锅头瞧不上了,只喝茅台。


来源:南都在线

就像今天的如日中天的公募一哥张坤,线上在微博摆弄字画,线下只只基金都是闪电售罄。

而14年前的爆款基金之王,属于中邮系。

坤哥炒茅台,从2013到2020,进进出出用了7年,才站上山巅。

而当年中邮基金的彭旭,从寂寂无名到声名鹊起,只花了不到10个月。

中邮最早发行的中邮核心优选由他执掌。

2007年,他重仓周期股。

从4月开始,中邮核心优选超过王亚伟的旗舰华夏大盘,成为回报率第一的基金。

A股之巅日的基金净值日报 来源:中国银河

要知道,华夏大盘的王亚伟,连续3年业绩排名第一。

“武林至尊”被横空出世的中邮核心优选一举拿下,整个市场为之侧目。

面对整个市场惊疑不定的目光,彭旭坦率地说:

“不要把我们想得太深谋远虑,我们以前都没有管理过基金。我们压根就没有什么谋略和策略。”

翻译一下,就是说我瞎炒都炒成了股神。

有趣的是,这位自称对“风险极度厌恶”的基金经理,却因为“高仓位、高换手、高收益”名震江湖。

正是由于其高举高打的彪悍作风,被坊间称为满仓一哥。

但他自己辩解之词,却成了一句名言:

“我这不是高仓位,只是稳定仓位。”

彭旭到底是厌恶风险?

还是仅仅厌恶退潮后的寂寞和空虚?

2008年,中邮核心优选垫底,排名169/169。

2009年排名6/215,2010年242/269,2011年308/320。

5年时间,中邮巨亏173亿,2012年彭旭离职。

正如李云龙所言,一支部队的气质是由其首任长官性格决定的。

那么可以推论:一支基金的气质也是由其首任基金经理性格决定的。

彪悍的性格,深深烙入中邮。

3

2013年,彭旭前脚离开,后脚不到30岁的任泽松就开始在中邮崭露头角。

第一年当基金经理就跑成了全市场股基冠军,连续三年高歌猛进。

同样的“三高”技艺,同样的彪悍作风。

创业板的山巅,2015年6月5日。

就算没斩获榜首,任泽松管理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依然是全市场最靓的仔。

创业板之巅日的基金净值日报 来源:中国银河

以665.4%的净值增长率领跑公募行业,领先排名第二的银河主题策略超过130%。

对于备受质疑的高集中度持仓,任泽松反问:

“市场上真正的高成长股连5%都不到,如果能发现这个股票必然是在这5%里面,为什么不多买一点?”

他认为,买得少说明基金经理没有信心,没有搞好调查研究,长期跟踪。

但很可惜,任泽松几乎是彭旭楼起楼塌的翻版。

2017年,任泽松接连踩雷乐视网、尔康制药宣亚国际,荣登年度“踩雷王”。

所以这里要提醒读者,信仰和信心是两个词。

一定要注意区分,不能混淆使用。

2018年,任泽松挂靴而去。

如今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近1年回报为46.95%,处于中游水平。

规模也缩减至17.53亿,只有往日的零头。

早已泯然众人。

江湖只留下一哥的传说,但一哥的精神总要流传。

就在任泽松一哥皇冠悄然滑落那年,比任泽松还早一年进入中邮的L博士加盟广发。

度过了2018年的惨淡熊市,中邮系的灵魂注定将再次涅槃。

2019年,大盘开始逐渐走牛,L博士走上浪潮之巅,荣登“三冠王”。

包揽年度公募基金的业绩排行榜前三位,收益均超过100%。

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公募市场上一直流传着有一种迷信说法,叫基金的“冠军魔咒”。

就像L博士曾经的两位同事。

但大器晚成的博士自信的认为,魔咒总是会打破的。

只要基金经理善于突破自己,打破路径依赖。

复盘L博士这两年的投资路径。

触景生情,他应该是在评价自己。

从2019年大科技到2020年大消费,Q3重仓新能源,Q4杀入面板和化工。

灵敏的嗅出市场风格的转变,几乎踩准每一个节点。

当然,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去揣测这位风头正劲的基金经理。

也是刀口舔血、游击习气,长于,短于之人。

到底是英雄成就了世事?

还是世事造就了英雄?

神奇的复利才是投资最甘醇的美酒,比起绚烂却易逝的烟花,愚笨无趣的千年王八或许才是最终的赢家。

时间才知道答案。

2020年12月,经历长达近半年的调整后,大盘正在选择新的突破方向。

L博士罕见公开露面,关于未来,他说:

“2020年只是股市繁荣开始,大的系统性风险现在看不到”

2021年两市的开门红,似乎证明了新一哥的英明和远见。

但真有那么乐观吗?

2007年上证突破6000点时,全民唱响《死了都不卖》。

谁能预见后来戳破泡沫的金融危机?

谁能想到情比金坚的抱团竟如此的不堪一击,主动权益基金失去了14年。

我们的疑问是:

为什么A股总是周期性抱团,呈现“交叉集中持股”,江山代有才人出呢?

套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

“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

这个耗子。

就是公募基金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4

2014年,中国基金报专访了刚成为黑马的任泽松。

写了篇文章,却不巧取了个事后被反复鞭尸的标题——

《打破基金排名魔咒的80后基金经理》

不过采访的问题,倒不如标题乐观。

比如基金报问:

你的风格是高度集中持股,作为一位职业投资人,你是如何给持有人分散风险、做好资产配置的?

任回答的大意是:

“敢重仓是有信心,有信心因为深入调研”

同样是做出了这个事后被反复鞭尸的回答后。

他专门强调了一句:

“基金法有“双十”的规定,我买的股票都符合规定......”

如今读起来,不知为何,总有一种瓜田李下的感觉。

所谓“双十”规定,指监管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进行证券投资,不得有下列情形:

1、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

2、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既然一只基金单只股票最大持仓不超过10%。

那我发三只、五只基金不就行了。

只要每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一模一样。

这个完美绕过监管规定一的对策,只差一味药:

牛市。

就像央视评论里说的:

“有的投资者既不研究产品也不研究基金经理,看到机构和银行推销新基金,即跟风追热点买爆款,今年众多新发基金成了“日光基”,有些百亿规模的新基金被炒到2300多亿。”

对于监管规定二。

尽管这些克隆基金合计持仓不能超过一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0%,但可能占据实际流通市值大部分。

因为一些上市公司实控人,一致行动人持股占比很高,加上长线投资者持股,实际流通股并不多。

双十规定是为了防范市场操纵, 防范风险。

而股市有“二八”,基金经理何尝没有“二八”。

在“交叉集中持股”中,当头部基金经理管理了绝大部分的资金。

个人偏好就可能直接决定市场某一板块命运,高度集中持股带来风险高度集中。

还是以L博士为例,2020年Q4,其管理下的多只基金,前5大重仓股几乎一模一样。

来源:howbuy.com

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基金自我抱团,多只重仓股持仓比例均超过8%,持股集中度不低于65%。

场面十分妖娆。

这并非孤例。

翻翻基金经理的人气榜单,可以发现这样干的,显然不止一家。

来源:howbuy

来源:howbuy

还别提目前管理资金最多的易方达,因重仓白酒,甚至被投资者戏称为“世界第三大酒庄”。

当然,如果说这些基金经理的重仓股还考虑下业绩。

用PEG,按增速给梦想估值。

但有些重仓大消费的基金,可能已经抢先照搬国外先进经验。

用洋和尚念的DCF,把未来几十年的业绩都估进去了。

比如近年来增长乏力,在年报里用“饱和式开店”自圆其说的某鸭脖子。

耳边又回响起那绝句:

“这不是高仓位,这是稳定仓位”

让我们一起学习《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

再看看定罪标准:

你品,你细品。

正如我们在《货币政策要收紧了吗?》中指出,金融政策收紧,比货币政策收紧威力更大。

监管修理市场有第一百八十二条办法。

对当前的市场来说,没有一条比得上:

“XX工作组进驻XX基金,调查操纵证券市场”

5

当然,君临写这些,并不是想喊什么“基金投资正本清源”的空洞口号。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关注收益,更要警惕风险。

我们可以尽情痛斥市场的非理性现象,但痛斥只是一种肤浅的情绪消费。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思考,如果从市场的非理性中挣钱?

当市场上充斥着体量庞大,一进一出极大影响市场的基金大佬。

其呼风唤雨的行为本身,就等同了狂躁的市场先生。

这本身就是值得利用的投资机会。

好一个“股灾型牛市”。

而股灾,何尝不是价值投资者的节日?

中国之大,难道就白酒能成为核心资产?

中国之广,难道就新能源能赚大钱?

中国人之多,难道就医美能基业长青?

中国人聪明,难道科技股就只配在地上被反复摩擦?

说一千道一万,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由基金最大的结构性问题。

就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按资金管理规模收费。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耗子不走直线,猫特立独行的结果,就是饿死。

逼着基金经理不得不为了排名,为了管理资金规模的膨胀而竭尽全力“高仓建、稳仓建”。

规模的膨胀,又让投资标的的市值门槛一调再调。

追涨杀跌,身心俱疲。

当然,所有的事也不能全怪耗子和猫。

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普通人,做与众不同的事,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动物精神不符。

2007年9月30日,距上证创出6124的历史高点还有7个交易日。

彭旭在博客中写下最后一篇文章,他说:

“……现在基金管的钱越来越多了,满怀期望的投资者蜂拥而来,但又有几个基民是真正长期的投资者呢?现在疯狂追涨,将来会不会疯狂杀跌呢,我想一定会。”

记住,投资比的是谁活的更长。

没有人能揪着头发离开地面。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