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要收紧了吗?
问题1
货币政策全面收紧了吗?
先说结论:
没有。
问题2
所谓政策“不转急弯”,但转弯没有?
先说结论:
在打转弯灯了。
那么。
问题1+问题2=货币政策边际收紧。
不要被“收紧”二字吓破胆。
正确理解这个公式的关键,不在于“收紧”,而在于“边际”。
下面进入水位观察时间。
1
上周5,央行最近新发明了一项货币政策工具:
打110报警。
新工具效果立竿见影,萎靡了一整天的大盘,果然旱地拔葱。
央行的几种“XLF”工具,功能都是向商业银行提供期限、用途不同的流动性。
SLO、SLF、MLF、TMLF、PSL。
组成了期限由短到长的的流动性工具。
可以理解为资金的批发环节。
银行间的资金多寡,自然要影响资金的价格——利率。
“XLF”的价格,可以理解为资金的批发价格。
2015年,我国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
完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市场化。
但并不代表资金市场可以像菜市场一样讨价还价。
特色嘛。
我国的市场利率的锚,是LPR。
由十八罗汉(18家大银行)报价形成,即:
LPR=MLF+银行加点报价
银行借钱给客户,即:
贷款利率=LPR+银行加点
钱在银行手中倒腾了两次,加了两轮“渠道费用”,形成了资金的零售价格。
那么追本溯源,MLF在资金的零售价格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但MLF,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纵观央行的“XLF”序列,就像一个水位的阶梯。
来源:网络
MLF放在中间,可以理解为中期的资金价格。
SLF在MLF左边,可以理解为中短期的资金价格。
SLF价格上涨,自然会导致MLF价格的水涨船高。
那么造谣SLF利率上调,其实就等于造谣“央行加息”。
要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做出判断:
“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并指出:
“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那么加息,几乎就等于急转弯。
这要是扣上一顶“不讲政治”的帽子。
你说央妈急不急。
2
如果你还看不起这种小朋友“告老师”式的魔幻操作。
那你一定对货币政策当局的“预期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只会在众说纷纭的宏观算命文中,迷失方向。
迟早吃大亏。
翻一翻央行掌门人的历次讲话、文章。
“预期”二字出现的频率、位置,都很讲究,凸显了“预期”在金融政策中的关键。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搞懂政策层面定义的“预期”,究竟是啥?
迄今为止,最权威的表述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什么叫“基本匹配”?
课代表一定会抢答:
既不旱,也不涝。
但旱涝的具体标准,又该如何定义?
这就要引出近期深刻的影响了市场预期——两位委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讲话了。
在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首先是马骏博士表示:
“有些领域的泡沫已经显现,去年我国几个主要的股市指数都大幅上升,接近30%,在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如此牛市,不可能与货币无关…”
“最近上海、深圳等地房价涨得不少,这些都与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变化有关。”
并警告:
“如果(货币政策)不转向,这些问题肯定会继续,会导致中长期更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但随后央行行长在另一个会上发言:
“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我们确保采取的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而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
咋一看,两委员似乎在唱对台。
其实不然,他们分别谈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马代表政策顶,易代表政策底。
既要控制资产泡沫,又要防止经济偏冷。
按理说,两场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会,怎么能在股市掀起此般风浪?
很显然,有些报团之人心里有鬼,走夜路害怕嘛。
好巧不巧,央行偏偏在这个时间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收回780亿元资金。
本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就在涨,这一波“净收回”,直接导致交易所隔夜利率GC001一度超过6%。
当利率曲线短期走势过猛,总有人要当香港记者。
听得风就是雨。
但要知道,央行甚至其上级国务院,只是政策的“执行机关”。
他们不是“政治设计院”,不是领导机构。
所以庸俗点说,就是谁官大听谁的。
那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和表述,即不会骤然收紧的“预期”。
只要没有政治局会议或常委会等同级会议的推翻,就一直具有“法定”意义。
因此即使股市火爆,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突然转向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的股市,不过是结构性牛市,要说有泡沫,也是结构性泡沫,核心资产泡沫。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水位观测文《A股再火不过一年!》中所言。
比起股市,楼市泡沫才要命。
马博士的风险提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除了其身份之外,时点恰好是在市场信心已经非常脆弱的时候。
涨多了嘛。
股市涨倒是其次,某些地方楼市可能脱缰的信号,才是市场近来担忧货币政策收紧的导火索。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要知道,要是上面判断楼市已经脱缰。
股市不可避免的要被“连坐”。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样本。
3
2020年,根据《证券时报》旗下“数据宝”发布的涨幅榜显示。
东莞二手房涨幅排名全国第一,涨幅高达47.1%,力压深圳。
华为建设松山湖基地,开始吸引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抢滩东莞,致使“地王”频现,点燃了市场。
2019年3月,东莞官方发文,增加一种二手房个税征收方式。
一套买入价100万元的住宅以200万元转手,老方式要缴个税20万,新政仅缴4万。
赌场说手续费打2折。
东莞这一轮房价上涨就从这次减税开始。
但减税只是一个契机,任何资产泡沫的扩张,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推波助澜。
据《财新》报道,当一位东莞炒房客向中介提起自己“资金不太够”。
中介反问:
“现在买房还要钱吗?不需要的!但你不能太保守”。
秘诀在于,中介机构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购房者操作经营贷。
所谓一条龙操作经营贷。
就是如果购房者名下没有企业,中介可以帮忙代开企业。
名下有了企业,中介机构再协助其将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一笔经营贷。
再通过层层流转完成套现。
讽刺的是,普惠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中小企业不好好搞实业,反而被用来炒房。
这种两难局面,就是困扰政策当局的难题。
因为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相比。
其特殊性在于它自身价格主要是由风险-收益来决定,而非供求关系。
而房地产就是个双子座,既有金融属性,也有消费属性。
在土地总体求大于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不会产生房地产的收益>风险的预期。
所以总有人敢冒杀头的风险上杠杠。
这是人性。
那么问题就来了。
市场流动性的紧张,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上行。
是央行故意要收紧流动性来“敲打市场”吗?
呵呵,大棋党们想多了。
强调“预期管理”的央行,很显然会避免银行间市场利率出现过大波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所以所谓“敲打市场”,这种做法往往效果有限,却成本很高,伤及实体经济。
谁敢背这个锅?
近期的流动性的紧张,应该是其他原因。
比如:缴税周期、年初放贷高峰、春节季节性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结汇上升、资金南下炒港股等。
我们推测,这应该是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分析算法模型,不够精准的问题。
属于“技术调整”。
不然央妈也不会随后就开始货币净投放,快速安抚市场。
4
在《A股再火不过一年!》中我们还说过,为了解决资金不炒房而进实体的问题。
政策当局是货币和金融政策双管齐下。
修了一座拦水坝。
水位空虚的一边,是楼市。
水位充盈的一边,是实体和股市。
前者对应“紧信用”,是资金零售环节,属于金融政策;
后者对应“松货币”,是资金批发环节,属于货币政策。
这套宏观政策组合,是决策者今后一段时间内解决中国高杠杆问题的关键。
前者作用是稳着杠杆,后者功效是做大资产。
用发展来解决问题,用时间的玫瑰来“降杠杆”。
但从东莞发布减税文件就可以看出。
压制楼市,对渴望GDP的地方政府来说,好处不多,积极性不高。
卖地收钱,刷我的KPI,哪管洪水滔天。
但楼市又不仅是个地方事务,它关系到全局。
如果全国所有地方都一拥而上,资产泡沫无法收拾。
高层决策者化解高杠杆风险就无从谈起。
所以对于压制楼市来说,中央积极性远高于地方。
才会有:
“连夜派出工作组赴X地,严查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很多股票界人士就会担忧,工作组的行政手段,可能无法违背市场规律。
难以给市场降温,最终导致货币的全面收紧,股市跟着倒霉。
这种担心有道理,但没必要。
我国金融是垂管体制,意味着金融资源向上集中。
金融中心在北京。
所以只要捏在中央手里的金融政策不放松,地方上那点小九九。
终究小池塘掀不翻大海。
所以楼市有点像股市,也是“结构性上涨”。
还未触及政策大幅转向的阈值。
不必惊慌。
说到当前楼市和股市的相似性,最显著的就是股市也有拦水坝。
只不过是抱团基金们修的。
水位空虚的一边,是非核心资产。
水位充盈的一边,是核心资产。
只不过没有:
“连夜派出工作组赴X基金、X券商、X保险,严查XX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所以,马照跑,舞照跳。
换句话说,就是政策当局对股市可谓绿灯大开,“市场决定”了。
但市场这种高位抱团,非常之脆弱,舆论风言风语即引发大幅回调,可见一斑。
可脆弱不代表一定会崩盘。
系统性风险不在于货币政策收紧。
而在于类似15年那样的金融政策直接收紧。
又或者类似18年那样痛打影子银子的金融政策间接收紧。
那么就剩下一个货币变量。
正如前文分析,要“放水养鱼”,货币易松难紧。
但市场总会瞎想。
所以,今年的市场,会在琢磨“货币政策边际是否收紧”中轮回。
因为绝大多数人低估了相对长期的会议决议的作用,高估了短期的市场表现。
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宽幅波动。
记好重点:炒波段。
5
一个完整的资金供给(信用创造)流程可分两部分:
一是资金批发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压低利率,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是资金零售
金融机构通过投资债券、非标、贷款等资产配置行为将流动性输送给实体经济,完成信用扩张。
在批发市场,决定基础货币投放规模。
在零售市场,决定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行为。
表面上看,是央行在操盘,银保监在当权。
但真正掌握大权的,是“政治设计院”制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
对“政治设计院”来说,要实施紧缩政策,有两招:
1、货币手段
在资金批发环节收紧,倒逼金融机构收缩对实体的信用投放;
所谓“紧货币”
2、金融手段
在资金零售环节收紧,直接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行为。
所谓“紧信用”
现实中两种手段常配合使用,主要原因在于:
仅靠“紧货币”。
水位下降,打击面过广,政策希望扶持的中小企业反而遭殃。
仅靠“紧信用”。
大量流动性会积压在金融市场。
钱多了,那就容易出现资金空转套利,加大系统性风险。
正如上文所言,要用发展解决高杠杆的问题,政策组合是“紧信用+松货币”。
“房住不炒”不变,“紧信用”就不会变。
所以,关键变量在于“松货币”。
那么,中央提出的政策“不急转弯”,这个政策本质上就指货币政策。
“不急转弯”有两层含义:
一是政策是要“转弯”
二是这个“转弯”的幅度温和。
这种万金油表述,就是为未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留下空间。
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介于“中性+偏松”之间。
对应我们在文初说的“货币政策边际收紧”。
这个边际,就是中性和偏松之间的连续状态。
就是小鸽和中鸽的关系。
回顾历史,当“紧信用”时,出现货币水位大涨,中小鸽变大鸽。
一般对应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衰退导致的信用收缩对经济冲击明显,央行紧信用转为宽信用。
比如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大幅下滑,新冠疫情等。
二是应对突发风险事件,平抑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比如包商银行事件。
又比如近期永煤违约事件可能引发的再融资风险。
其实还有一点。
就是我们在《A股再火不过一年!》提出的:
汇率浮标,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输入性流动性,导致货币水位大涨。
最后,我们总结几点:
1、货币政策没有转向,具体转不转,央行说了不算。
2、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幅度,关键看资产是否出现“普遍性泡沫”,触发的优先级,楼市>股市
3、对当前的股票市场而言,金融政策收紧的影响远大于货币政策收紧;
4、政策表述灵活,意味着预期混乱,股票市场全年可能呈现宽幅波动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