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股造假套路,扇贝听了都鼓掌

君临汇 2019-11-27 00:16

獐子岛的扇贝又死了。

2019年11月11日晚,獐子岛公告称,根据目前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月平均亩产25.61公斤,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这部分资产合计账面价值达到3亿元,抽查结果显示扇贝的死亡率达到90%。

没有合理死亡原因的“死亡”,可能又是一次獐子岛的甩锅大戏。

而在股民们早已习惯的“甩锅”背后,其实是獐子岛的艰难保壳之路。故事还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10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由于北黄海遭遇数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于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亩扇贝绝收。

扇贝“跑路”导致当年和次年亏损11.89亿元和2.43亿元。于是公司开始了披星戴帽,如果再亏一年,就将面临退市。

第三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959.34万元,大幅扭亏,成功保壳。

但是,2017年再次“翻脸”。

2018年1月,獐子岛称,由于海洋牧场遭受重大灾害,饵料短缺,扇贝“瘦死”,2017年巨亏7.23亿。

至此,獐子岛从有数据的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56.76万元。

也就说,公司从2003年到2013年赚的钱,在2014年、2015年、2017年三年就亏完了。

从2014年开始的一系列幺蛾子让獐子岛成为了奇葩公司的代名词。而獐子岛终于也在今年进入了监管层的视野,证监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2019年7月,证监会认定獐子岛2017年虾夷扇贝抽测结果造假,因涉嫌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原因,决定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60万元罚款。

公司造假被坐实。

獐子岛的造假并非孤例。在A股,曾经有过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造假奇案,均出自农业股之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殊的行业。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 农业股造假简史

2 农业股造假套路

3 农业股为什么造假频发

1. 农业股造假简史

2001年8月2日,《财经》杂志在互联网登出凌华微、王烁采写的《银广夏陷阱》一文的摘要,认为“中国蓝筹第一股”银广夏股价连续两年上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正文将在第二天刊出。

当晚,银广夏高管知悉了这个消息,连夜申请紧急停牌。并在第二天,召开董事局临时会议,急谋对策。

但造假就是造假,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2001年8月3日,证监会对银广夏正式立案调查。

之后,银广夏股票从8月9日起停牌30天。复牌后股价从30.79元狂跌至6.35元,市值蒸发67.96亿元。

半年之后,证监会公布调查结果:银广夏在1998-2001期间,累计虚构收入10.50亿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虚增利润7.72亿元,成为中国蓝筹股造假第一案,轰动全国。

15年后的2016年5月26日,宁东铁路借壳银广夏上市,改名为“西部创业”。

就在证监会对银广夏立案调查之后不久,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揭开了蓝田股份最后一块遮羞布。

刘姝威与蓝田股份的高管斗争和蓝田股份的暴雷成为2002年最轰动的经济事件。

在2003年初,刘姝威因与蓝田股份进行的斗争,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和“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后来经证监会调查发现,蓝田股份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间虚增营业收入36.90亿元,虚增净利润9.4亿元,实际结果分别为6400万元和亏损3200多元。

银广夏和蓝田股份的暴雷并没有给市场足够的警示作用,造假还将继续存在,并且花样百出。

2003年和2006年,丰乐种业和草原兴发先后案发。

1997年4月上市的丰乐种业,至案发的2003年,上市8年有6年造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虚构利润4006万元。

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兴发,虚构银行存款7.7亿元,还用虚构的银行存款购买房产、设备和草地使用权等,至2006年案发,累计虚构资产总计14.15亿元。同时,虚构营业收入、成本及税金,至案发时累计虚构利润达到13.2亿元,一举超过造假前辈银广夏和蓝田股份。

还有“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绿大地,这家2007年12月上市从事园林苗木的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虚假合同和虚构交易,虚增资产7011万元,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上市后到2009年,再次虚增资产2.88亿元和虚增营业收入2.50亿元。

以及相当轰动和造假手法高超的“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约1.6亿元。

在A股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造假层出不穷。在分析农业股为什么会成为造假高发地带之前,有必要聊一聊A股常见的造假套路。

2. 农业股造假套路

先科普一个从报表层面理解会计交易的观点——资产负债表观

我们都知道三大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净资产,左边等于右边,即资产=负债+净资产。

利润表是什么?在资产负债表观看来,利润表记录的是资产的变动。

比方说,企业卖出它的存货,一般会收到现金,如果收到的现金大于存货,企业就有了利润。当然了如果客户赊账,形成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增加大于存货的减少,资产增加而负债不变,同样也形成了利润。

总之一般来说,净资产增加就是利润,净资产减少就是亏损。

一般来说,因为国家对现金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大多数款项要通过银行划转,所以现金造假比较困难。很多企业会虚构销售,对应地虚构应收账款,以此来增加收入和利润,这就是虚增收入最基本的一种手段。

这种造假方式非常容易识别。只需要看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和比例是否稳定,如果应收账款增长得过快或者与营业收入的增长不匹配,投资者就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还可以通过以后的收款情况来判断。应收账款大部分的信用期在一年以内,到期没有及时收回,往往会形成烂账。

所以投资者如果发现,某公司某年突然计提了大额的坏账准备,就需要对其特别关注了。

2018年,大量的应收账款占比高的上市公司被市场抛弃,说明这种造假手段和识别途径已经被市场大多数投资者所掌握。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一种小把戏被越来越多的人揭穿的时候,就有了更高明的把戏。

比如有的公司采取了这么一种办法。将上市公司持有的某一个资产(如林地等)在自己构造的几个关联方之间循环一遍回到上市公司,既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成本,也有了配套的现金流。

比如,绿大地先把自己的无形资产以604万元的价格卖给农户,农户以604万元卖给关联方A。关联方A再以11011万元的价格卖回给绿大地,绿大地支付给关联方A 11011万元,关联方A再把604万元给到农户。资产回到上市公司之后,被以10407万元的价格转给了关联方B。而关联方B支付的10407万元则从关联方A划转。

这样一圈资金的循环,就使得资产凭空增加了10407万元,收入虚增了10407万元,经营性现金流入也多了10407万元。

多奇妙的会计魔术!

顺便说一句,绿大地之所以设计成604/11011/10407这样的数字,是因为设置成整数会更引人注目,容易被人发现并露出马脚。

可能有的读者会疑惑了,为什么同一个无形资产可以从604万元,转一圈就卖到11011万元呢?

这与农业股资产的特性有关。农业股的资产可能是一个鱼塘,一片林木种植区,一片海域,要判断这些生物性资产值多少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往往会找一个有某种利益关系的评估公司对这种资产进行评估,而评估结果由上市公司说了算。

这就是农业股造假高发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种资金循环的做法,如果按照严格的业务要求来,造假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高额的税收成本。

很多公司造假的原因就是业务不赚钱,所以根本无法承担税收成本。对于这样的造假手法,往往可以通过分析营业收入、经营性现金流入和支付的税金的变动趋势来找出一些造假的迹象。

但是有的公司人狠钱多,资金循环的时候,该交的税全交了。

这里有必要仔细说一说一家“一条龙”造假的公司,权当见识一下“造假”可以“真”到什么程度。

它就是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公司老板叫龚永福。

这是一家收购大米进行加工的企业,其开展业务需要向大量的农户收购农产品。因为收购农产品可以由收购方开具发票,因此这种公司在收购环节很容易造假。这家公司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公司的业务会涉及采购、进货、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有收购发票、进货单、领料单(生产领用购入的原材料)、成本计算单、入库单(产品入库)、出库单、销售发票等等。

这家公司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们伪造了这个过程的大部分凭证,基本上审计会查到的他们都考虑到了,俨然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设计的。

首先,他们借用大量农户的身份证到银行开立个人账户,让这些账户为自己所用。

公司先将自有资金到达这些个人账户,伪装成向农户采购而产生的预付账款(记住这个环节,后面会出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然后自己开具虚假的收购发票。

接着,公司再把这些“预付账款”转回上市公司,冒充成是客户支付给公司的货款,这样就增加了收入。

当然了,这些钱在循环的时候,并不是公司打给农户账户之后就直接回到公司,而是经过了多次拆分和周转。比如,有两个500万转出去,回来时很可能会被拆成几笔。这样就能够掩人耳目,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麻烦。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伪装成客户的个人账户将钱打到公司账户的时候,银行流水上会显示付款方和付款账户。

因此,只要能够看到账户的银行流水,则一下子就能看出付款账户和销售合同的客户不匹配的问题。

但是,审计人员一般并没有权限直接去查公司的银行账户流水,只能通过公司到银行打印的银行回单来确认付款账户是不是能对得上。

一般情况下,这种来自银行的单据理论上是很可靠的审计证据,所以审计人员根本就不会想到这种回单会有问题。

可以说,导演万福生科这场骗局的人深谙审计的流程和固有的缺陷。他们请来了非常有经验的造假人士。

他们私刻若干银行印章,制作出了非常逼真的银行回单,不仅瞒过了审计人员的眼睛,即使后来东窗事发,调查人员也经过了好一番折腾才找出了造假的回单。

通过这样事无巨细、由上至下、有计划有预谋的一系列造假,公司的进存产销四个环节严丝合缝,很难发现破绽。

不过,毕竟百密一疏。

2012年9月,证监局在例行巡查中发现了预付账款金额高得不合理(上文提到这些预付账款都是假的),于是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最终发现了问题。

原来,为了虚增利润以便成功上市,龚永福在外面借了大量的个人债务。上市之后为了还债,利用增加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口袋。

到这里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公司老板借了这么多债务,又承担了高额的税收造假成本,就为了给公司做一个好业绩,划算吗?

当然划算了。

上市之后,龚永福以12亿元的身价晋身湖南最富农民。即使东窗事发,公司承担罚金850万元,龚永福承担罚金10万元,获刑3年6个月。

比起造假的巨额收益,造假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农业股的造假套路做到极致,大概就是万福生科这个样子。可以看到,这种套路对于只有外部信息的投资者来说,完全没有办法识别。

即使是监管部门,也只能从异常的数据查起(而这些异常数据并没有显示出很明显的造假特征),你往往需要非常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找到板上钉钉的造假证据。

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龚永福不是着急还款以至于在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上留下了马脚,很可能到现在都逍遥法外。

说到这里,君临只能感叹一句:

对于农业股,投资者最好的应对方式,莫过于不投资。

3. 农业股为什么造假频发

相信通过上文对农业股造假的基本盘点和农业股造假套路的简单介绍,容易看出农业股造假套路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既不涉及高深的会计知识,也不涉及复杂的金融交易。

那么,为什么农业股的造假一直层出不穷呢?

首先是,农业股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种树、养猪、养鱼、收购大米等等,都对自然环境很敏感。只要气候稍微变化或者产生疫情,就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巨大的影响,这让农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更大。

为了满足上市公司的利润要求,其平滑利润的需求和动机也就相当大。

獐子岛养的虾夷扇贝就是一种对生存条件要求很高的品种,这也是其扇贝屡屡出事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还容易成为农业股造假的借口。会计上把上市公司将以前虚增的应收账款等资产一次性提大额的减值称为“洗大澡”。

自然灾害,就是洗大澡最好的借口。

其次是,农业上市公司的上下游常常是大量的农户,造假很难被会计事务所查出来。比如万福生科的骚操作,利用的就是这点。

再有是上文提到的一点,很难确定农业公司资产的价值。比如鱼塘里的鱼和王八的价值,海域里扇贝的价值等等,都是不容易确定的。

不过,这一点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是能够提供越来越透明的信息。比如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就给了牧场确定牧群的数量提供了相当可靠的信息。

当然,上市公司造假屡禁不止,还有财务造假难以认定、造假成本低、上市公司作为稀有资源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包庇等因素。

总之,农业股的造假识别不是每个投资者需要具备的素质,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造假案例了解造假的基本套路,在投资农业股的时候多一份谨慎、多一份细心,就少一份担心和亏损的可能。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