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将更加均衡?稳增长利好消费和地产?

零城投资 2022-02-10 23:59

风格将更加均衡?稳增长利好消费和地产?(上) 音频: 进度条 00:00 / 25:58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风格将更加均衡?稳增长利好消费和地产?(下) 音频: 进度条 00:00 / 25:1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先前对三季报的梳理中,我发现很多经理看好消费。Q4中证消费指数果然表现不错,上涨7.98%,沪深300上涨1.52%。也有一些经理看好医药,但是300医药下跌了8%。   对于新能源汽车板块,基金经理普遍认为整体估值较高,供给过剩,之后会发生分化。Q4CS新能源指数涨幅为-1.39%。   对于互联网行业,有不少基金经理减仓,认为企业竞争力并未降低,但需要等待政策出清。Q4中概互联下跌了-8.54%。   三季报中,还有很多经理表示看好金融地产板块,不过Q4中证银行涨幅为-0.42%,300地产指数为-1.36%,但是国企龙头保利发展上涨了11.4%。   总体来说,基金经理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上篇《2021年基金四季报精华观点:“稳增长”成为2022年的一致预期?》主要摘取了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回顾以及未来展望,偏向宏观。我们发现基金经理普遍预期经济的主基调是“稳增长”。   那么稳增长究竟会利好哪些行业呢?本篇摘取了主流基金经理对各个行业和板块的观点,偏向中观。大家可以参考基金经理的观点,选择自己看好的方向。   总体来看: 看好消费和地产的经理最多   很多经理认为2022年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   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到了底部   基金经理普遍认为投资难度更大   部分成长风格经理有所转向   2021年凭借小盘股取得优秀业绩的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小盘股的投资机会减少   对于2021年表现较好的双碳和新能源板块,基金经理普遍表示要更加注意优中选优   对于新能源汽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短期估值较高但长期前景依旧很好。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人看好,最终那个环节能够创造最大的利润,目前基金经理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向。  

质量风格&核心资产

易方达张坤:目前经济遇到的下行压力只是阶段性的,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保持乐观,坚信中国的经济实力终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2021年,一批优质公司的股价表现落后于市场,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要做好投资,更重要的是盯着赛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经过了2021年的估值消化后,一部分的优质企业估值已经具有吸引力(三季报中说的是“这批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经基本合理”)在3-5年的维度内,企业的业绩增长大概率会投射到其市值的增长中。   景顺长城刘彦春:短期景气波动阶段性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对公司内在价值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那些短期逆风的优秀公司已经极具投资价值。更何况,随着逆周期政策逐渐发力,众多行业将迎来景气反转。长、短期逻辑共振的行业与公司在新的一年里有望迎来良好表现。投资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保持耐心,价值总会回归。   银华李晓星:展望2-3年的维度,我们认为以下的三件事是会发生的: 1)新冠逐步的流感化。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新冠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显著下降,最终新冠的伤害力会流感化。各个国家的国门会走向开放,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会逐步恢复正常,封闭会使得国家间的误解加深,而开放和交流会使得国家间的信任加深,毕竟更好的生活品质是全球的主流追求。   2)经济逐步的上台阶。今年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消费的低迷以及疫情的反复,叠加去年的基数效应,整体经济走势是前高后低,这个对于顺周期标的的投资是非常不利的。现在各个行业的稳增长措施在相继出台,相信在明年会逐步发挥作用。我们同时可以看到,高层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是最为明显的。   市场往往认为上市公司里面的中小企业就是中小微企业的代表,其实这个是错误的,能够上市的企业基本都不在中小微企业的范畴。那中小微企业对应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消费相关,中小微企业解决了90%以上的居民就业,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就决定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预期。今年整体消费不好的原因就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我们相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改善会带动就业和大众的收入,从而提升大众消费的能力,最终带动经济进入到良性发展过程中。   3)流动性逐步的回归正常。随着疫情的逐步流感化以及经济的逐步上台阶,流动性会逐渐的回归正常。核心资产里面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而各个行业的龙头跟经济的相关性是更大的。看2-3年的维度,在经济上行流动性下行的大背景下,核心资产的超额往往是更大的。我们近期行业调研的结论是,龙头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领先优势并没有减小,在很多行业反而是加大的,然后有很多公司的估值反而在行业内变得是相对便宜的。优质公司的表现时间迟早会来临,就像2015年之后,流动性潮水退去的时候,就是优质龙头公司表现的甜蜜时光了。   我们对于2022年的市场观点总结成两句话,“碳中和、稳消费,聚焦核心资产。”   中欧成雨轩:经过近一年的回调、消化,我们认为部分优质公司已经显现出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成长风格

华安崔莹:22年看好以下方向:1、高端制造全球化: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未来20至3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市值全球排名靠前的公司,中国企业的天花板会越来越高。高端品制造业全球化:医药行业从仿制药到BigPharma;电子行业从供应链到芯片。   2、碳中和是中长期国家战略,也是全球合作的核心议题。发电侧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电网改造和储能等;用电侧涉及最大的是电动车行业,也包括储能、电动车智能化。   3、国产替代,涉及半导体、计算机、军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机械制造等领域。   4、物联网时代,可联网的终端数量可能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量级,所有的物品都有数字标签。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投资机会会不断孕育,“元宇宙”的概念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景顺长城杨锐文:A股的机会来自哪?稳增长相关的行业会出现阶段性机会,地产及相关产业链或许也将会有一定的估值修复。但是,这些都是阶段性机会,都不是未来。我们认为优质的科技龙头白马股以及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市值龙头的机会更大。   2021年几乎是制造业成本压力最大的年度。随着能耗双控一刀切的政策的纠偏,资源品价格大概率是回调的态势。因此,我们预计2022年的制造业企业的业绩将很好看,市场的聚焦点会偏向于科技与制造相关的股票。   我们看好的方向包括新能源车/科技/军工等成长性行业,以及财富管理/消费/医药等需求增长稳定的行业。新能源车方面,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预计10%左右,未来几年暂看不到行业需求饱和的风险,经过四季度估值的快速回落,我们认为很多公司的估值和未来几年增速较匹配。   科技方面,我们看好围绕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相关的芯片、软件、零组件公司,以及低估值的安防板块。军工方面,我们认为未来2-3年需求增长可持续,看好偏上游的芯片、元器件和核心材料等方向。财富管理方面,我们认为随着打破刚性兑付,居民财富有望较大比例转向权益市场,财富管理行业的天花板较高,看好头部财富管理公司。消费方面,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消费整体需求企稳,看好有较强护城河的高端消费品公司。医药方面,医保支付能力制约了行业的总需求,相对看好受益于全球创新的研发外包服务公司。   银华李晓星:科技股的投资就是投资变化,投资变化受益的方向,投资壁垒形成的过程。成长股涨幅最大的阶段不是在最终壁垒形成后的稳态格局,而是在壁垒形成的过程中。从整体的科技产业变化来看,正在发生两大变化,即能源结构的变化和国产替代。   从能源结构转变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其产业趋势是没有结束的。能源生产端,风光渗透率离目标还差的比较远。纯电动车全球的渗透率也不超过10%。光伏、风电、电网设备、储能和电动车仍将有大量投资机会。当然,投资机会在2021年已经被较为充分的挖掘了,甚至有些是股价走在基本面前面了。这增加了2022年的投资难度,2022年要在产业链环节选择上和个股挖掘上多着力些。   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尚有较多高附加值但亟待解决的卡脖子环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半导体2021年的主线是全球缺货涨价,2022年主线将切换到创新周期和国产替代,个股表现将分化。我们看好车用半导体和设备材料国产化。   5G产业链的投资,我们遵循技术成熟曲线和投资回报的匹配度,现阶段仍是硬件投资方向最为确定;软件应用侧,大部分产业处于萌芽期,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保持积极关注。   平安李化松:新兴成长类公司,长期空间很大,机会很多,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同。但是因为短期景气很高,也存在市场预期过高、供给阶段性过剩、估值水平过高的风险。   因此我们逐步降低业绩增速不如预期和估值较高的新兴成长类个股,增加盈利模式没有变化但是估值水平下降较多的价值成长类个股。   点评:李化松本来是成长风格,四季报开始配置更加均衡了,加仓了保利、伊利等偏价值的股票。这说明,成长风格中已经开始有人“叛变”了。   工银袁芳:21Q4对组合进行了相对平衡的调整,一方面增加了托底经济的传统行业配置,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22年经济“稳”的重要性;一方面对于21年涨幅过大的热门赛道适当降低仓位,考虑到市场过于乐观的预期线性外推,在估值过高的状态下可能导致的调整。   点评:袁芳之前偏成长,2021Q4开始,也增加了海康威视、伊利、万科等偏价值类的股票。也算是切换了。   中欧刘伟伟: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入电动化率加速的拐点,行业仍然处于快速爆发的阶段,除了锂电产业链之外,我们也会重点关注智能化和电动化对于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上市公司的拉动。随着产业链供给瓶颈的缓解,光伏行业将进入平准化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十四五期间都将保持快速增长。   半导体领域,以设备和材料为代表的国产替代领域存在持续发展的空间,而下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功率半导体同样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军工行业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随着众多的央企国企进行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真实兑现,从而推动市值的持续增长。  

中小盘

交银杨金金:经过一年的价值发现,业绩当下表现较好且有长逻辑的公司,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相当程度的价值发现,估值从年初时候的极度低估到达了至少是估值合理的阶段。虽然国证2000整体涨幅为29%,整个板块的涨幅其实是由少部分涨幅较大的个股所贡献,符合“二八法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中小盘板块经历的并不是所谓整体的“风格切换”,而是其中部分个股“价值发现”。从微观市场观察来看,市场对于中小盘过去一年基本面较好个股的价值发现已基本结束,整体性的估值水平都处于相对合理的范畴。   2021年机会的很大一块来源是辨认“已经发生的但市场没有认识到的事情”,投资者只要内心不存偏见去看最简单的利润表,就能辨认出很多明显的个股机会。2022年的市场预计将是回归正常状态下的市场,即板块和个股间没有系统性的低估和高估,随着市场正常价值发现体系的回归,投资研究介入的时间点需要提前。判断事物未来要发生的变化,远比辨认已经发生的变化要更难。   宝盈陈金伟(去年业绩第2,偏中小盘):A股的小盘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站在当前时点展望2022年,我们不认为小盘指数还会有很强超额收益,但是我们也认为或许未来一年,主流赛道大盘龙头作为一个整体都很难有超额收益。    

价值风格

嘉实谭丽:往后看,我们认为高企的上游价格将会抑制下游需求,长期看,利润会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但首先我们要经历需求的疲弱,以及流动性的收紧。   我们仍然看好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相对来说,我们更加看好地产龙头的机会,地产行业的去杠杆仍然在持续,出现极端风险暴露后,行业未来会逐渐回归正常,部分优质企业会趁机扩大份额,提高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目前市场给出的价格长期来看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我们认为具有非常明显的绝对收益的机会。   我们仍然看空过去两年表现极致的漂亮50(消费、医疗服务、科技等)以及新能源行业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我们认为需要较长时间去消化估值水平,盈利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市值的继续上涨,盈利的增长还存在不达预期的可能。   小盘成长股仍然会有较多的个股机会,在一些细分的制造业,会有优秀公司脱颖而出,需要自下而上挑选,大多具有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逻辑,这是中长期最强的投资逻辑。但短期部分个股涨幅较显著,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再平衡。   经历了几年牛市,我们需要适度降低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期,我们认为2021年的很多高景气行业都呈现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股价透支较严重,我们对此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中欧蓝小康:我们认为制造业和低估值是未来2-3年最主要的两条投资主线。具体到2022年,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最大的预期差在于经济,因此我们更看好低估值的金融、传统周期行业的超额收益机会,如地产、券商、银行、家电、钢铁、有色、化工、建筑建材、船舶等行业投资机会。   中欧曹名长:我们觉得在稳经济的政策前提下,那些估值较低,且与宏观经济关系紧密的地产基建金融以及可选消费等行业在2022年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相反,那些在过去几年过于透支的一些行业,在新的周期里,可能较难表现,这正如2016年和2017年两年所体现的一样。   银华李晓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顺周期的大多数价值股会有一定绝对收益,超额收益多少需要看经济修复的力度。银行股是我们较为看好的板块,虽然2022年整体收入和盈利增速回到正常水平,但零售银行和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商行依旧会保持较高增速。另外,该类银行资产质量受经济波动较小,在不良资产大规模出清后,其信用成本会明显下行,由此反哺利润增长。券商股中的财富管理赛道也是我们相对看好的板块,财富管理周期性较弱,而且盈利增速快于其他业务子板块,未来前景广阔。   地产行业边际的确有改善,但长期景气度确定性下行,在我们的投资框架中,并不十分接受该类博弈型的行业,但在本轮民营地产风险暴露的过程中,国有地产公司相对收益,可以获得更高的行业集中度,因此我们对地产持中性态度。保险行业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其基本面的修复还没有到来,需要保持关注。  

金融地产

中庚丘栋荣:地产类公司政策风险充分释放、存在边际改善的可能性,经营风险预期显著暴露,尤其是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保利发展)基本面风险低、销售周转快、竞争优势扩大、抗风险能力更强,在估值极低的情况下,未来可以期待宏观环境的变化对股价有较好的表现。   金融板块中,我们看好与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银行股,这类公司基本面风险较小、估值极低、成长性较高。   中泰田瑀:对于2022年经济的担忧成为了市场的主要矛盾,大家对于2022年稳经济的预期更加强烈,这也是地产相关产业预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景顺长城杨锐文: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急剧冰冻,土地市场大面积流拍,民营房企连环暴雷,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走向尾声了。哪怕后面央行再度放松流动性或相关政策,民营房企都会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态,过去胆大的都要走向去杠杆,市场将进入国企主导的时代。   展望2022年,稳增长措施将会陆续出台,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将双管齐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溢出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强有力的外汇管制下,资本市场预计是流动性的主要去向。由于地产不仅规模大,且产业链长,稳增长政策也离不开激活地产市场。我们预计地产市场将会适度放松需求政策,并加快国企、央企进入地产市场维稳,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相对良性状态。   中欧袁维德:在当前时点下,市场当中各行各业的估值更加平衡,宏观系统性风险可控,市场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四季度以来,随着经济底部愈发清晰,组合中增加了部分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的优质公司   景顺长城韩文强:四季度,本基金将仓位全面向房地产和房地产产业链。在历史低估值、低持仓、政策转向友好的背景下,行业完成了供给侧出清,CR10集中度提升已是大势所趋。改善的竞争格局必然带来业绩的修复和估值的提升,我们认为受益集中度提升的房地产公司迎来了过去10年最好的投资机会。    

消费

嘉实吴越:经过一年多的下跌后,大部分消费公司的估值风险已经释放,甚至部分方向的定价回到历史的低位水平,同时在A股短期极其有效的景气轮动+行业比较方法论的带动下,主流机构选择抱团少数核心高景气赛道上,21H2减持消费成为市场的一致选择,目前来看,消费年初的密集持仓风险也已经消除。中低估值+中低持仓能够保证赔率(风险收益比),而经过自下而上的研究,我们认为2022年消费基本面和业绩也有望迎来反转,所以在一年维度下,投资消费的胜率也值得期待,“迎接消费资产的结构性牛市”   银华李晓星:021年对于消费无疑是外部因素变化很大的一年,全年疫情的反复扰动、反垄断、强监管等行业政策,以及限产限电、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行,导致业绩逐季放缓,估值持续承压。但历史上每一次恶劣的外部环境都会强化优质公司竞争力,也更有利于格局的优化。我们认为2022年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弱化,整体消费的投资会比21年更加乐观。看好高端白酒和有全国化扩张潜力的次高端,看好有涨价弹性的调味品,以及受疫情压制较大的餐饮供应链复苏。   南方王士聪:消费行业的基本面主要受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社区团购三点抑制,其中部分公司的估值已经处于长期估值标准差以下、具备了相当的性价比。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长期成长性相对确定,我们更加注重两方面的机会,第一是产业互联网在新兴消费公司中的运用,这将导致端到端的反馈速度加快,更好捕捉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第二是具备文化精神属性的消费品牌或者具备新技术的中国龙头势必完成出海。   房地产经济步入后周期时代,国内消费习惯迎来巨变,此时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创新药品将走向世界。   银华薄官辉:消费板块在2022年一季度进入最佳布局期。疫情影响逐渐消退,2021年一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也不存在了,消费品行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提价的进行以及PPI的走低逐渐恢复。另外随着基建、地产发力稳经济和出口的持续,居民收入增速有望改善,消费的增速有望恢复,消费板块的投资性价比逐渐提升   诺安曲泉儒:随着CPI和PPI剪刀差的收敛,我们认为大众消费、可选消费、部分医药类资产的性价比日渐突出,逐渐到了“逆向”储备和布局的临界点。   华夏孙轶佳:房地产政策的修复将带来地产产业链中的消费品公司的预期修复;大众消费品在前期大幅度调整后也进入了价值区间;看好中国消费品公司走向全球的发展机会,降低了对汽车及其智能化方向的整体配置比例。   汇添富胡昕炜: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消费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这是中国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之一。中国处在一轮巨大的消费结构升级浪潮中,这个浪潮仍将持续很多年。   尽管受到部分地区疫情偶发的影响,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波动,但消费结构升级、行业份额向优质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仍然非常明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疫情管控对居民消费的短期影响仍可能持续,但我们相信,当前的国内消费就如同被压制的弹簧,当疫情影响未来逐步消退后,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交银施罗德韩威俊:消费行业整体在九月中旬出现明显的反弹,主要原因是: (1)我们判断,八月消费数据大概率是全年最低点,虽然十一月至今疫情仍然有反复,但消费环境继续下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2)整体消费进入提价窗口,大量公司出现提价; (3)外资年底资金回流。   展望2022年一季度,我们对整体消费行业从中性调整为乐观: (1)疫情常态化以后,整体疫情扰动效应减弱,消费活力开始恢复;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稳经济促消费作为明年的常态化政策导向,后续有望通过政策引导带动居民名义收入的增加以及中低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升;   (3)经历了2021年,消费整体估值水平与全市场估值水平相比较而言已基本回到了合理水平,估值向下的风险较小。   易方达萧楠:本季度减持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端白酒,也持续买入了潮玩行业相关公司,尽管股价短期尚未有出色表现,但我们相信,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终究会得到市场的认知。   我们在四季度增加了对电力和煤炭板块的配置。我们相信本轮新能源革命导致的一个可能的合理意外是传统能源越来越值钱——随着新能源的推广,传统能源的供给反而越来越紧张。   分析:大部分消费主题基金经理都看好消费,萧楠反而减少了白酒的配置,增加了中国神华、长城汽车等。类似操作的还有王宗合和陈璇淼,他们加仓了新能源。  

双碳&电新行业

信达澳银冯明远:全球的能源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的使用比例不断增加,将在未来50年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流地位。这一过程应该是不可逆的。我们相信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国将涌现出大量伟大的企业。   朱雀梁跃军:我们在2021年四季度提出聚焦双碳领域的投资策略,2022年我们依然维持这样的看法。双碳领域的品种在过去的一年市场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挖掘,我们继续聚焦这一领域还会有什么新的投资机遇?   双碳领域的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这也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最大的不同。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靠的是不断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发电成本的下降,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光伏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的技术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对上游矿产资源、中游材料和电池制造等整个产业链都会带来变化,把握并紧跟电池技术变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抓住产业发展的脉络,从而获取新的投资机会。   双碳相关板块市场已经给予较高估值,继续聚焦投资的风险收益如何考虑?我们认为,估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看好双碳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是从中长期来考虑,这个领域属于那种“长坡厚雪”的赛道,是可以做长期投资打算的。此外,估值高不能简单的用长期需求来解释,双碳领域以制造业公司为主,技术领先优势会带来制造成本优势从而赢得市场,但要持续保持这种优势必须有持续的变革创新能力,而有这样能力的公司就属于凤毛麟角了。因此我们对板块整体的高估值会保持警惕,但对其中有持续创新能力从而保持优势的公司会予以高度重视。   如果说2021年双碳板块整体表现比较突出,那么2022年光看好板块整体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变量来自技术变革创新,这是制造业的特点也是投资把握的难点。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引领技术变革的公司是少数,而能够抓住变革机遇积极配套产业变化的公司也不会很多,双碳领域的投资将从板块聚焦到公司个体。聚焦双碳,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积淀和品种储备。    

新能源

睿远赵枫:伴随新能源相关领域个股的大幅上涨,相关个股的性价比有所下降,适度兑现了一定收益   银华方建:市场认为我们所买的上游锂资源是纯周期,但我们认为,从3-5年角度,它们有较强的成长性,周期属性偏弱。市场的担忧总是合理的,但我们反复调研与验证,认为从3年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渐提升的大势难改,上游锂资源供给紧张的事实难改。   从预期收益率角度,这些锂资源股的预期收益率相对其它资产更高,更确定。因而在这类资产基本面还在不断变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了坚守。   我们对2022年1季度较为谨慎。因为我们当前持有的资产,虽然低估,市场会不会认同,我们没有把握。我们想买、敢买的资产,已经都不便宜,预期收益率不高。我们重点关注未来3到5年我们认为增长最确定、最快的行业,并且重点关注这些行业里的龙头公司。   中欧卢纯青:全球的新能源车四季度的景气度进一步向上,2021年全球有望实现550-600万辆产销量。往2022年展望,随者新车型持续推出、碳排放考核趋严,预计全行业产销量有望冲击900万辆的目标,对锂电池的需求形成良好支撑。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增长、政策机制的逐步完善,电化学储能市场未来几年亦存在爆发性成长的可能性,有望成为锂电池需求的新增长点。因而整体来看,我们对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景气度保持乐观的判断。   2021年光伏行业受制于供应链的短缺,需求并没有如期释放,同时上游环节的双控导致产业链博弈更加激烈,组件价格变动,光伏地面电站的收益率不断下调,不少项目面临延期的风险。但我们也发现国内分布式光伏在组件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旺盛的装机需求,分布式已经成为支撑光伏板块的新增长极。随着明年能源紧缺的边际缓解,上游产能如期释放,光伏将会在2022年迎来装机大年,行业即将进入一段新的加速成长期。我们长期看好新能源车和光伏板块。   易方达祁禾:在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上游锂资源板块的稀缺性将得到市场的认可,本基金增加了配置,虽然经历了比较大的回撤,但公司发展的大逻辑并没有受到破坏,特别是新能源和军工板块。   广发基金邱璟旻:此轮“新能源+”的大行情是有基本面逻辑的。只是处于产业发展早中期,部分环节确实还存在竞争格局不清晰、核心竞争力缺乏、持续性存疑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行情的进一步演绎,后续市场会逐渐回归理性,具体时间窗口未知。当前市场对于基本面优秀、争议不大的企业统统给予了较高的估值水平,未来的风险在于侵蚀收益回报,因此想要在其中获取超额收益难度非常高。   农银赵诣:光伏行业,目前来看,上游硅料价格开始出现松动,其余环节开始出现价格的下跌,产业各环节之间继续存在博弈的情况,考虑到股价已经跑在了基本面的前面,在估值已经很高的情况下,性价比相对较差,只能以更长的时间维度来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新能源车,仍然属于确定性和增长速度都是非常高的板块,整个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排产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一线企业的产能陆续扩出来,一季度排产仍在环比提升,不过考虑到进入明年,各环节产能开始陆续释放,供需的平衡也将开始陆续扭转,而对于今年转型新能源的企业也面临业绩兑现的问题,因此明年从板块的角度会出现分化,考虑到电池环节处于多应用共振的情况,因此需要选择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华夏郑泽鸿:新能源短期市场热度较高,某些环节的公司股价已经呈现短期泡沫化的倾向。站在长周期角度,基金经理认为,新能源长期空间依然很大,汽车电动化的过程刚刚开始,未来将进入加速电动化的阶段。   光伏平价时代也将到来,在一次能源角度,光伏发电占比提升空间依然很大。虽然新能源短期股价呈现了一定泡沫化倾向,但站在中长期维度,行业仍具备较大的投资机会。   景顺长城杨锐文:我们认为2021年的电动化是全面性beta行情,但是,到2022年电动化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我们更多需要寻找alpha的机会。2021年,电动车销量数据不断超市场预期,从年初预期销量180万辆,连续三次上调到330万辆。新能源的上游锂矿和各种化工材料由于阶段性的供需紧张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这对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均带来明显的成本压力。从2022年伊始,不少电池企业给下游整车企业下达10-30%不等的涨价通知书,考虑到新一年退补30%的影响,其他环节的年降势必无法承担电池部分的上涨,那么,终端价格上涨是必然的。我们清楚,终端价格上涨势必减缓电动车的替代节奏,因此,对2022年过高的销量预期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过热的市场对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中上游材料的价格过度上涨已经带来了很多的新进入者,各路资本开始围堵国内外的锂矿,化工巨头也纷纷宣布进军电动车材料领域。价格上涨催生的严重过热必然会带来竞争格局的破坏,电动化未来的机会不大可能是全面性的,未来更需考究技术壁垒与竞争格局,更多机会来自新的技术方向。   电动智能化的大趋势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车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线性增长的推演肯定是不对的,产业与过高的价格均需要降温,过快的发展速度同样不利于产业的配套发展。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有三大制约因素需要解决:一是IGBT/MOS、SiC等车规功率半导体的配套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二是锂矿供给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三是充电桩、配电网等能否跟上产业发展;   尽管我们对市场过度乐观的新能源车销量预期泼了冷水,但是,我们深信电动智能汽车一定是未来十年最精彩的产业方向。   相对2022年的电动化,我们更看好2022年的智能化的发展。2021年汽车严重缺芯对智能化带来较大的冲击。一旦有所缓解,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增长将重回高速通道。   智能化深度决定了汽车的差异化,让整车利润模型从“单价X销量”延伸至“软件收费X保有量”。随着智能驾驶逐步成熟,智能座舱的空间和时间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延伸,车上办公、娱乐、AR/VR更丰富的应用将会打开全新的市场空间。   国投瑞银施成:由于限电的缓解,较多的涨价环节都出现了价格回落。但由产能周期导致的供需矛盾并没有解决,有可能在2022年继续发酵乃至加剧。所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紧缺环节,而紧缺环节有可能获取整个产业链大部分的盈利。目前的盈利持续向上游转移,中下游其他环节的盈利在被压缩。我们预计未来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会呈现这一状态。直到最后的瓶颈环节解除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会向下游或终端应用转移。   光伏、锂电、半导体等产能扩张都在持续进行。我们认为潜在需求方面并没有问题。但对于整体的工业增速方面,总量中期来看都会受到电力“紧平衡”的制约。   新能源方面,依然看好电动汽车的销量较快增长。在诸多干扰因素之下,中国的增长依然超预期,美国和欧洲市场,也体现了极强的增长韧性。如果美国政策落地,未来两年全球的需求增长都不用担心。目前芯片对于汽车产能的制约,已经逐渐在改善,未来一年放量取决于有多少锂电池的供应,进而取决于有多少锂矿资源。在这一背景下,除了上游资源之外的大部分环节,盈利都会开始感受到压力。   新能源发电行业,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有序,不再单纯强调推广速度,因此新能源装机可能更重视内部回报率。风电的装机加速概率大,光伏的装机取决于硅料的供应速度。另外,二者都和储能的推进速度有关。目前我们更加看好风电,光伏行业做了部分配置,并继续观察。   电动汽车的市占率在持续提升,但是由于未来一段时间,成本上行会持续(动力电池价格预计会有一定幅度上涨),因此盈利的大幅体现还需要时间,智能化的推进速度有待观察。各种智能化设备的快速推广,通常还需要其他成本端快速下降的配合。我们仍然认为在电动车中上游都出现产能过剩后,汽车智能化的速度将加快。目前保持观察状态。  

制造业

中庚丘栋荣: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链连接和网络优势愈发显著,人才、市场、品类和稳定性促使企业积累、突破、切入、应用,中国制造业优质产能的优势进一步拉大,竞争优势的确立和深化仍在进行,而这有望使得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质量都将提升。因此,广义制造业中挖掘高性价比公司仍大有可为。我们坚持三条标准,即需求增长、供给收缩、细分行业龙头,比如化工、轻工、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加工等,可以挖掘出真正的低估值小盘价值股。   受原材料涨价、海运涨价等因素影响,出口型制造业2021年经营明显承压。集装箱瓶颈制约了收入增长,原材料涨价侵蚀了盈利能力,这些因素在2022年有望迎来好转,推动出口型制造业的经营改善和盈利回升,在资本市场定价也将重新回归至合理水平。   新华赵强:我们今年最为看好的方向是受益于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未来立国之本,受益于国产替代和出口加速,在国家“专、精、特、新”扶植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业会跑出很多长线牛股。在原材料和运费等下降之后,业绩弹性也很大。相对看好的细分子行业包括:受益于提价和低基数的大众消费品、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医疗设备、受益于创新药的CRO板块和科学服务、受益于电网建设的电力和信息化设备、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的电子设备、受益于储能快速发展的能源管理产品等。    

医药

广发吴兴武:四季度,医疗服务板块主要受产品集采、DRG/DIP等政策影响,创新药和CXO板块则主要因美国对中国医药行业不友好的政策预期。内忧外患下,投资者阶段性选择“用脚投票”。本基金遭遇了较为明显的净值下挫,但我们认为,上述几大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服务板块的估值已经得到明显消化,而创新药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模式,CXO行业的订单景气度仍然会持续高企,因此,我们并未对仓位水平和持仓结构做出明显调整。   交银楼慧源:经过四季度的调整,我们认为,医药的核心标的展现出配置价值。我们仍然看重以下中长线方向:承接全球需求的创新药研发外包和制造外包,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消费品,新技术进步孕育的个股机会。   工银谭冬寒:四季度医药股调整明显,尤其是高景气高估值板块,与基本面关系不大,我们并没有看到行业基本面有显著恶化。CXO依然是我们认为景气度最高,确定性也比较高的大板块,估值性价比或已经开始出现。   工银赵蓓:经过这一轮调整,香港生物医药板块已进入估值相对合理阶段,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未来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或仍会维持在较高增长状态,从估值性价比的角度目前已进入有吸引力的阶段,我们仍战略性看好这一方向。   南方王士聪:医药行业虽然估值较高,但中国的创新药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政策仍处于鼓励期,行业内痛点丰富,我们将重点配置在政策鼓励、基本面强劲、解决行业痛点或者有出海机会的全球细分领域创新药、创新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连锁行业。   我们认为全球创新、出海卖药是必然趋势,并且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出海潜力,在20-21年,一共有超过10款药品以超过10亿美金的授权费用授予国外药企进行销售,因此,我们将主要聚焦在那些在新兴疗法的赛道中处于全球前三位的公司进行投资。  

科技&元宇宙

信达澳银朱然:新能源,半导体,军工,汽车零部件等高景气方向,由于资金大量涌入导致赛道拥挤,在基本面持续兑现甚至超预期的情况下,科技成长类板块指数出现明显回调。我们认为科技成长将是未来5年最佳的投资方向之一,短期回调不影响我们对新能源,智能汽车,军工,半导体等板块中长期成长判断,随着未来一个季度基本面的持续兑现和恐慌情绪的缓解,科技成长仍然会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   华安胡宜斌:我们相信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核心驱动力,围绕产业创新、尖端技术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仍将诞生大量投资机会,我们对中国未来出现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的企业具有十足的信心。每一次产业创新和技术迭代,都蕴藏着弯道超车的机会。随着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制造业优势有望由劳动力成本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不断成为占领全球创新制高点的独角兽。   随着公众防疫习惯和防疫、筛查、治疗体系的进一步成熟,线下服务业长期逐年好转趋势毋庸置疑,因此服务业的修复长期趋势明朗但短期很难一蹴而就。正因如此,企业家对线下服务业的新增资本开支可能长期处于审慎状态,过去依赖资本无序扩张的服务业产业竞争格局有望被重塑,行业集中度有望长期提升,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将长期受益市场份额的提升。   民生加银孙伟:对于2022年,我们比较看好,尤其看好科技的投资机会:一是需求驱动或产业爆发的汽车智能化、元宇宙/AR/VR等引领的消费电子创新,二是硬核科技突破的半导体、计算机、军工、专精特新等。   富国李元博:本基金看好VRAR、元宇宙行业的长期前景,逐渐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看好服务器产业链,随着智能驾驶、元宇宙等行业的发展,数据的增长是确定性的,从而带动数据中心资本开支的增加。此外半导体设备材料行业仍然在国产化替代的趋势之中,折叠屏手机开始进入到成长期。   景顺长城杨锐文:市场依然停留在把半导体视为炒景气度的方向,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强调这次半导体的机会不是一次性机会,而是长期的机会。这次半导体不仅仅是缺芯带来的量价齐升,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高端化的进程在加速。   2021年是半导体价格普涨的年份,分不出什么是alpha,什么是beta。2022年将清晰可以看到哪些公司实现了产品和领域的突破,哪些公司只是缺芯涨价带来的鸡犬升天。半导体产业的景气度肯定走向分化。   一辆L4级别的电动车将近消耗掉一张8寸的晶圆,因此,L4及以上的电动智能车的半导体用量将是传统燃油车的5-10倍。随着汽车的电动智能化的推进,汽车半导体将呈现倍数级别的增长,整个车规级半导体市场最终可能达到将近万亿级别。从供给角度,由于车规半导体主要是以海外IDM企业为主导,考虑到海外企业的扩产效率和速率较低,车规半导体的供给释放速度将不容乐观,车规半导体的紧缺可能将长期存在。无论从供给角度还是需求角度,未来十年的车规级半导体必然精彩纷呈。   由于资本的疯狂追逐,初创型芯片设计公司像雨后春笋涌现。如果芯片的技术壁垒不是足够深厚,竞争格局很快会出现恶化。因此,芯片设计公司的技术壁垒评估尤其重要。我们投资中更偏好有高技术壁垒的长周期产品的芯片设计公司。   与芯片设计公司相比,半导体材料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同样估值的情况下,我们优选投资半导体材料公司。   元宇宙是今年最火热的一个概念。站在当下,我们无法判别元宇宙的发展速度和进程,但从逻辑角度上看,作为一个虚拟的平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必须通过一个载体完成,而这个载体究竟是什么形态,是AR、VR、MR还是投影,现在还不太明晰。就我们认知而言,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信息之间的连接,而元宇宙是场景之间的连接。现阶段的场景连接的技术水平距离元宇宙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不过,元宇宙的发展必须要有载体的全面普及,就如PC之于互联网,手机之于移动互联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达更多的人群。因此,如果元宇宙要成功,首先需要载体的出现并爆发式增长。就现在认知而言,AR/VR/MR设备很可能作为载体的出现,那么,苹果于2022年推出的MR设备将备受关注,这或许又是一场科技革命。   科技股可能已经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怎么投的问题。或许,如果忽视今天的中国科技股,就犹如十年前忽视美国科技股一样。中华之崛起,也不可能离开科技的崛起,A股的未来大概率也会这样演绎。  

互联网

银华李晓星:2021年,互联网行业在政策强监管和流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盈利能力和估值受到了双重压制。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行业估值下行的空间有限,超额收益来源于业绩增长和估值修复。   作为文化出海的代表性行业,展望22年,游戏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我们看好海外收入占比及增速较高的游戏公司。元宇宙是代表未来的方向,目前相关标的处于概念形成初期估值扩张的阶段,相关标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会持续关注新技术发展变化。   南方王士聪:我们认为对于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合法监管非常必要,只有落实反垄断的监管措施,中小企业的创新才不会扼杀在摇篮中;只有落实对数据的分级管理和保护,个人、企业、国家的数据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完善用工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新兴行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加强教育公平性、与存量资产脱钩,才能确保社会阶级的流动通道保持顺畅。我们认为行业进入成熟期,互联网属性将向消费属性转移,随着整体大盘增速下降,格局会变得稳定,我们看好那些商业模式清晰、心智稳定的公司。    

港美股

中欧罗佳明:四季度港股市场依旧维持弱态势,出现较大的回撤,每一次熊市的尾声,也必然伴随着优质股的补跌,其背后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基本面的因素,而是悲观情绪的影响和市场下跌带来资金面上的“负反馈”。   回顾全年的港股市场,在我们过去十余年的港股从业经历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一年。我们既经历了年初短暂的火爆行情,也经历了年中市场的跌宕起伏。   情绪和理智,是一个投资者必须同时驾驭的两个方面。作为长期价投的信奉者,我们在感受自身悲观情绪同时,理智则在告诉我们应该比过去一年任何时候都更加乐观。   基于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之下,在市场低谷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多考虑的不是如何控制回撤,而是如何更有效的将筹码配置在“好人好事”(即,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及好的生意模式)上,不要错过底部的筹码。   我们认为,海外市场中的优秀中国公司,与A股中优秀的公司,实际上是共同拼成了整个中国经济中的优秀公司。市场之间的差别,在短期会影响走势,然而长期决定股价走势的只有公司的内涵价值的成长,股权投资的长期回报更趋同于公司经营的ROE。在大家都“恐惧的时候”,我们应该“贪婪”一点。   银华李晓星:年初时候的百万雄狮过香江、南下抢夺定价权的豪言壮语犹言在耳,到了年末,大部分投资者已经进入了谈港股色变的状态。因为资金属性和交易环境的不同,港股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的折价会长期存在,短时间内期许A/H差价的迅速抹平都是不现实的。抛开一直存在的差价不谈,只看现在港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港股自身的历史水平也降到了低点,当下也不应该是再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的时候,我们对于港股明年提供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是有信心的。   中欧周应波: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港股市场对我们来说有如下显著特点:第一,离岸市场,流动性同时受到内地、全球的影响,市场在乐观和悲观之间的波动极大;第二,高度市场化,吸引了一批国内为主的新经济龙头企业上市,从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第三,国内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投资经验还不足,从过去4年我们的实践来看,投资港股的效果不甚理想。以上总结的同时,我们在投资策略上,已经将港股配置的重要性在基金组合中放低,并希望在未来几年更扎实地积累港股公司的研究经验。查理芒格说过"确定自己能力的边界是最重要的事",现在来看香江还是我们一条挺重要的能力边界。   中庚丘栋荣:看好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和部分互联网股。原因有三点:(1)港股的价值股基本上都是龙头企业或者央企,这些资产质量非常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因此风险较小。比如电信运营商、地产、银行、保险、能源、煤炭的龙头公司,都是中国经济体中最好的、最中坚的力量。港股的互联网股业务是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的,格局清晰但其核心业务壁垒仍较为坚实。港股的互联网股承受各种压力聚集,估值降至低估水平。(2)港股的价值股对应的在A股中的价值股很便宜,但是在港股更便宜,同时对应的分红收益率保持着非常高的水平。(3)交易上风险释放较为充分,交易并不拥挤。随着基本面、监管层面和流动性压力的逐步缓释,港股值得关注。   万家刘宏达:港股市场经历了一年的熊市,很多优秀的公司因为行业景气度的短期下行和资金撤离,股价被砸出了“黄金坑”,港股上市公司在2021年的回购金额达到历史峰值,说明上市公司觉得二级市场已经低估了公司的价值;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显示效果,港股市场也将在2022年迎来拐点。   兴证全球任相栋:经过2021年的深度调整,个人认为港股处在熊市的下半场,本基金将积极寻找港股的投资机会。   中欧成雨轩:港股提供了差异于A股的互联网、消费、科技方面的优质资产,受到短期扰动估值进入合理偏低区域,长期有望贡献差异化超额收益来源。   国富狄星华:虽然近期美股市场下跌幅度较大,市场担心Omicron疫情延续和美联储政策意外“转鹰”。但我们更愿意理性地自下而上以基本面结合估值的方法去甄别个股机会。总体而言,对于未来美股市场,我们较为乐观:第一,即使Omicron来袭,这次全球的准备要远好于去年三月,因此再次引起较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供应链问题从第二季度开始逐步解决、库存周期加速、劳动力市场复苏,通胀预期在明年下半年开始缓解,而美股主要的大科技公司盈利增长依然强劲;第三,从估值角度来看,标普500未来十二月的本益比(NTMP/E)目前在20X,虽然从过去10年历史维度来看高出一个标准差,相对并不“便宜”。但结合最近几年的市场流动性,我们判断20X的估值大概率仍然可以被市场接受。我们仍然认为部分海外企业具备估值合理、未来发展和能见度相对较高、且适合长期持有的价值。   对于港股,我们认为性价比已逐步凸显,对于一些前期跌幅较大的行业与股票,从短期估值修复角度和中长期公司能见度来看,目前的估值均相对较为合理。   结语:毫无疑问,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看好自己擅长和关注的行业,这是屁股决定脑袋,也有能力圈的问题。   不过总体来说,我觉得提到看好消费、地产和港股行业的经理最多。这究竟是反向指标还是正确预测呢?拭目以待。   另外,有一些基金经理着眼长远,并不太关注和讨论季度性变化的内容,更多的愿意探讨投资理念、投资思考。   姜诚提出“季报,不应拿来解读一个季度的问题,而应以当下的视角审视长期的问题”,下篇文章,就摘取一些这样的四季报。建议设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击“在看、点赞、转发”支持一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