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政策连发!未来机会在这里

天弘基金 2021-10-30 23:45

近一周,全球再次聚焦“碳中和”:特斯拉发布“逆天”三季报,斩获万亿大单,市值破万;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下周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它被视作是设定各国碳排目标、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会议。

更加重磅的消息来自我们,中国政府在10月25、26日连发两份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它们作为中国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1”和“N”中为首的纲领性文件,再次明确我国承诺的双碳目标,并提供更加具象的实施路径和阶段目标。

从买基金的角度,碳中和作为国策高度的中长期主线概念,它的政策文件大概率揭示了拥有广阔成长空间的投资领域,接下来我们就用大白话将看好的配置机会“翻译”一遍。

碳中和政策连发!未来机会在这里

首先要理解的是:想减碳,应该从哪里减?

碳排放的大头,来自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

生产生活这块,我国一直是部分用煤炭,部分用石油,其中煤炭作为典型的传统化石能源,污染严重,石油则一定程度依赖进口,从能源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也希望尽量摆脱这种可能“受制于人”的局面。

交通运输主要指向的是传统燃油车,不要小看这部分,2020年我国燃油车占乘用车燃料周期所产生碳排放的98%,主要城市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5的首要来源。

相应的,以上两块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政策指向,就分别落在了包含“风水光核”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

碳中和政策连发!未来机会在这里

“风水光核”:光伏更胜一筹

“风光水核”是指风电、光伏、水电、核能。

风电和水电是目前应用已经较广泛的发电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峡水电站、酒泉风能基地等。作为传统的清洁能源,两者都受到地理资源禀赋局限,风电需要广阔且风量大的场地,或建立在海上,水电需要地势落差。此外风、水发电的投产周期较长。就我国来看,水电方面增量空间已经相对有限,风电是更具潜力的市场,西北、华北和沿海地区都将布局风电基地。

核电,不可否认具备发电量大、成本低廉、不依赖自然环境、污染很小众多优点。但有一说一的是,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的泄漏事件在前,民众对核电的接受程度大多是低于其它清洁能源的。在碳中和纲领性文件中,政府对于核电的描述也是“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光伏为何更胜一筹?首先,是对地理位置的进一步弱化。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利用光伏屋顶、幕墙收集太阳能,同时发电设备也更容易建造。第二是受益于技术进步,光伏已能实现平价上网,未来下降空间依然较大,和风能相比具备成本优势。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全产业链集群,长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

整体而言,政府政策给予光伏的关注是很重的,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光伏行业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装机需求。比如之前出台的房屋建筑光伏发电最低比例要求:党政机关不低于50%,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不低于40%,工商业屋顶不低于30%,农村屋顶不低于20%。

碳中和政策连发!未来机会在这里

新能源车:加速渗透,质变开启

政府文件中提到,到2030年,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今年1-9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约为13%,去年对于今年的预期本来只有10%。

10%意味着什么?我们日常做研究时,对于消费和科技类行业有一个较为共识的规律: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当它的渗透率达到10%之前,被称之为导入期,格局模糊。而一旦迈过10%,就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迅速扩容,当渗透率达到40%-50%,相关公司估值会开始收缩,因为随着业绩增速放缓,市场会开始重新审视公司成长性和定价逻辑。

也就是说,国内新能源车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距离双碳目标的40%渗透率还有大概3倍的空间。新能源车产业链也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相关A股公司或将直接受益,尤其是核心的锂电领域的若干世界级领先企业。

碳中和政策连发!未来机会在这里

储能:另一个万亿市场

储能可以算是光伏衍生出的“第二战场”,光伏是生物质发电,比较不稳定,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储存起来,可以用于电的调峰调价。可以说储能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必然选择。

目前比较可观的主流储能技术是依靠锂电池,相关电池龙头有望走出第二条增长曲线。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华为、宁德等世界级公司已有布局切入储能市场的动作。

提示

光伏、新能源这类万众瞩目的板块,当前估值水平自然较高,短期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对股价的影响都会放大,整体表现出情绪化、高波动。对于这类产品,我们一直建议的方式是通过定投并持有,多做配置,少做交易,追求长期复利。

风险提示:天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天弘中证新能汽车指数、天弘先进制造成立均未满一年,尚未披露完整年度业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国基金运作时间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过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定投非储蓄,不能规避基金固有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