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百亿基金经理,1000万资产可太穷了。。。
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一直以来,董承非给大家的普遍印象是低调、务实,加上公募任职期间长期优秀的业绩让他积累了大批“死忠”投资者。然而就在前两天的一场路演上,他的一句玩笑话却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董承非表示“在上海,一个1000万元资产的家庭,其实是穷人家庭”。相比于董承非这样的百亿私募基金经理,千万资产确实算“穷人”,所以百亿基金经理到底能赚多少呢?
董承非一句话引爆全网
“在上海,一个1000万资产的家庭,其实是一个穷人家庭,因为上海的每平米房价10万、20万是随随便便的常见情况”。
董承非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在路演时说的这句话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不少网友还是很憋闷。
比如有网友表示“我养鸡把你养肥了,你回头喊我穷人”?
还有网友表示,“董承非的语气轻佻,之前眼瞎看错了人”。
细看这句话,关于上海房价每平米房价10万、20万确实常见,但如果是1000万总资产,那在上海虽然不算有钱,毕竟一套房子就差不多这个价钱了,但也不至于成穷人。
只是相比董承非这样的基金经理,确实差的还远。
拉长时间线来看,董承非并不是第一个用资产来定义穷人的私募基金经理。
早年,林园曾表示3000万以下资产的都是穷人。
不仅如此,林园还曾直接怼过“穷人”投资者。。。
2021年8月的一场投资路演中,面对投资者的质疑,林园开启了怒怼模式,“亏钱了别和我说,我不会向你这样的穷人道歉,我怎么会向一个穷人道歉。”
百亿基金经理到底多赚钱?
结合百亿基金经理的收入来看,百亿基金经理认为1000万资产、3000万资产都是“穷人”其实很正常,毕竟别人家的资产可能仅仅是他们一年的税后收入。
咱们先看公募这边,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规模达到100亿公募基金经理,产品按1.5%的管理费来计算,那么产品每年能赚到的管理费就是100亿X1.5%=1.5亿。
然后一般产品管理费收入的40%给渠道,基金公司再拿走40%作为公司利润,剩下的20%算是员工支出成本,员工薪酬大概占公司日常支出的70%。
也就是说基金团队的收入基本为管理费的14%,1.5亿X14%=2100万。
作为百亿明星基金经理,团队收入里基金经理肯定要拿大头,所以基本上税前1500万就到手了。
如果按照上面的算法,这些百亿公募基金经理一年800万的税后薪酬是妥妥的。
别以为只有顶流基金经理才能赚钱,前阵子“爆雷”的新华基金专户业务总监赚的钱也超出常人的想象。
新华基金前专户管理部门副总监兼专户业务二部总监陈某向新华基金索赔1000多万。
陈某的工资还在认知范围,月薪为54000元,主要这奖金吓人,提成工资加奖金合计就1300多万。
私募就更加夸张了,规模100亿,业绩好的年份,光carry就好几个亿,管理费每年也至少能带来1个亿的收入,在牛市里,百亿私募的基金经理能拿到的钱可能是同规模公募基金经理的10倍。
失去贝塔,打回原形
2019-2020年,一些主观多头抓住结构性的“抱团”贝塔行情,做出爆炸收益的同时,也顺势扩大了自己的管理规模。
当时,不少投资人以为做出来的业绩是他们的Alpha能力,因此在高点买入。
但是过去两年,市场相对没那么好做,各种主观产品动不动亏损20%+、30%+,不仅跑不过同期的公募,甚至还有个别产品净值已经跌到了0.5附近。
从2022年的业绩来看,私募主观多头对比公募股票类基金基本没啥优势。
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偏股型基金全年平均下跌幅度均在 20 个点以上,跌幅分别为 20.29%、 21.01%和 20.69%。
而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主观多头产品2022年收益率均值为-15.47%,其中百亿主观多头策略产品表现较弱,2022年度平均收益为-19.46%。
2022年,主观多头对比量化私募更是被完虐。
去年量化多头产品的收益率均值为-7.64%,具体来看,500指增产品2022年平均收益为-8.45%,1000指增产品2022平均收益为-4.24%。
通过对比之后,投资人终于明白了,早年一些主观多头所谓的翻倍收益更多是贝塔而非阿尔法。
收着差不多的管理费(1.5%-2%),差不多的carry(都没绝对收益),却做出了差得多的业绩。。。
部分主观多头私募真的可以稍微低调一点,一边收着几个“小目标”的管理费,一边还要定义穷人,能不能先努力把高点发行的产品净值修复一下?
有人说“不是最近三个月回来了20%-30%吗”?
大哥,有些产品反弹以后还在预警线附近呢。
说到底,还是部分金融大佬赚得太多,忘记了是谁把他们“捧上去”的。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