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募基金一季报精华观点摘要:中观篇

零城投资 2022-04-28 23:49

上篇《2022年公募基金一季报精华观点摘要:宏观篇

  概括:基金22年一季报观点归纳:悲观预期已经反应,市场进入磨底阶段  本篇摘取了主流基金经理对各个行业和风格的观点,偏向中观。大家可以参考基金经理的观点,选择自己看好的方向。   (PS:绝大部分内容写于4月10-15日之间,观点略有滞后但影响不大)  

综合

银华王海峰:在稳增长方向,将前期涨幅较高的煤炭和地产做了一些减持,增加了其他稳增长方向配置。此外,本轮调整,我们中长期看好的一些优质行业龙头股进入了合理甚至低估的阶段,我们开始逐步建仓买入。   二季度,经济依然有下滑的压力,因此稳增长的政策还会持续,而且稳增长方向依旧存在较多价值被低估的个股。而成长股在一季报的推动下,有可能存在季报业绩过硬个股的超跌反弹的机会。随着稳增长力度的加强,经济有望在二季度中出现触底的迹象,加之疫情的改善,消费类的行业有可能出现中期的底部。5月初美联储可能的加息缩表动作,可能会再次影响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不过这反而是我们以更低的价格买入中长期看好的龙头股的机会。二季度,在经济触底之前,我们依旧相对超配稳增长方向和价值股。对于中长期看好的各行业龙头,开始择机布局。若经济出现明确的触底迹象,我们将对于泛消费领域做系统性的布局。成长股在未来将进入淘汰赛,我们会精选个股。   圆信永丰范妍:我们相对看好受到经济影响小,长期成长性稳定的TMT、军工、医药、电力设备等板块。另外一块,我们相对看好受制于能源、电力等资源瓶颈的行业,在碳中和、碳达峰和ESG的大背景下,资源勘探和资本开支容易出现不足。   招商贾成东:基于对市场相对谨慎的判断降低仓位,超配银行特别是大行增强防御性,同时基于稳增长的政策预期增持地产和煤炭,买入机场和酒店等疫后复苏板块,减持电动车和风电等高估值板块。     银华李晓星:我们总体上对于权益市场非常看好,并认为后面经济的增长会强于市场的悲观预期,从短期、中期、中长期和长期四个维度来看,有四件事情已经进入到了结束的阶段。超额收益来自于变化,有结束就有开始: 一、开年以来的估值收缩已经进入到结束阶段: 我们认为近期市场下跌的原因有内、外两种因素。外因上,俄乌冲突使得世界走向割裂,市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内部因素是奥密克戎的持续发展,一些城市采取了封城措施,使得市场对于短期的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对于消费和投资也有一些影响。内、外两种因素使得市场下跌幅度不小。 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值从最高点的回撤幅度,也基本接近了之前两次大幅调整,前两次分别是16年初和18年底,而这两次大幅调整的终点,都是大牛市的起点。   我们对于货币政策的看法是以我为主,总体保持宽松。 整体A股和一些优质标的的估值处于历史均值甚至是偏低的位置,股债性价比处于均值以下,已经处于比较有吸引力的阶段。如果考虑流动性环境其实是处于宽松的状态中,目前的估值分位继续下杀的概率非常小。   二、中期维度来看,疫情的影响在1-2年内将结束:今年开放国门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明年,尤其是“两会”之后,可能才是开放国门的窗口期。疫情影响结束需要四个条件:一是疫苗的接种率足够高;二是要有有效且便宜的新冠药;第三个条件有足够的检测,;第四是需要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支持。我们认为在1-2年的维度,在我们准备充分后,也许到明年“两会”之后,疫情的影响将会逐渐结束。   三、从中长期维度来看,俄乌战争使持续多年的全球化进程走向结束,逆全球化走向开始。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通航的限制,加剧了互相的生疏感和不信任感,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持续30年的全球化进程,很可能会走向终结,各国都会开启自己内循环的经济方向,目标市场和供应链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上的联系也会越来越脱钩。应对全球的大变局,我们高层非常高瞻远瞩,很早就提出了“双循环、内循环”,对于“卡脖子”的技术环节,我们很早也就开始了国产化的过程。我们认为,全球的割裂化变局映射到投资上来说,全部嵌入到全球产业链的、两头都在外的公司,估值上可能需要有估值折价的。而敞口都在国内或者友好国家的公司,可能会享受估值上的溢价。我们的投资方法本质上来说是看行业景气度、看公司质地、看业绩增速、看股票估值,但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敞口都在海外,另一个敞口都在国内,那我们认为敞口都在国内的行业估值应该比敞口在海外的行业估值要高一些,毕竟承担的风险会小一些。   四、从更长的维度来看,美元作为公认的储备货币和硬通货,将逐渐走向终结:俄乌冲突之后,作为经济制裁的手段,美国冻结了俄罗斯在外部的资产,这样大家对于美元资产会产生很强的不安全感。疫情以来,美联储超发货币,导致如今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都是在损害美元的信誉。在这个时候,各国对美元的不信任感会变得很强烈,大家就要去追逐其他的货币以及其他货币所代表的资产。我认为这对人民币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全球会将眼光抛向人民币。市场期盼的降息一直没有发生,其实也和这个有关系。目前我国出口减弱导致顺差效应不明显,如果在此时我国降息,那么人民币将会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将会走阔,人民币此时就不能挺身而出。货币体系的变化肯定也会给全球带来更多的一些不确定性。   五、组合配置思路:我们认为5.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可以完成的,而结构方面,是投资(包含地产、基建和制造业)和消费(更多体现在下半年)的拉动更多一些,而由于海外疫情逐渐平复,海外供应链修复,出口到下半年会开始承压。   我们的组合依然维持消费成长+科技成长的配置。消费股里选择食品饮料、社服等疫情消散链条,消费建材和家电等内需地产链条,以及业绩维持快速增长且估值中已经包含了贸易纠纷预期的cxo产业链;科技股里选择供应链完全自主、只有部分市场敞口在海外、业绩维持快速增长且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电动车,完全是内循环且增速和估值相匹配的军工和计算机,以及需求增长迅速且供给增加偏慢的能源金属。   一季度在经济、疫情、成本多重压力下,消费板块表现偏差,但展望22年全年,我们对消费板块边际会更乐观一些,估值消化了一年多,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在不断强化;收入全年前低后高,疫情扰动在近期有所超预期,但全年维度看并不影响需求改善的方向;成本端有望边际走低,利润弹性将会体现。尽管依然有疫情的扰动,但我们对22年消费板块整体不悲观。   我们认为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未来,在创新药投资风险加大、外包率持续提升的情况下,CRO/CDMO仍然是医药板块成长性最强、最确定的板块。我们另外一个看好的板块是医美/化妆品,在经济下行同时有疫情扰动的情况下,医美/化妆品的需求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从高频数据来看,销售依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我们在地产链、社服增加了一些持仓,这些板块的估值目前都被疫情和地产政策压制的较低,存在估值提升的空间,也存在业绩超预期的空间。   科技股中我们最看好电动车产业链,经过一个季度的调整,机构持仓过重、估值阶段性过高、碳酸锂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等问题基本得到消化。在全球总体渗透率不到10%的情况下,今年板块各细分环节龙头估值合理,明年估值较为便宜的背景下,绝对收益空间是可以期待的。我们认为市场认知有个误区,认为上游价格高企会影响电池环节的利润,而很多产业链都证明过,如果供应链有一个环节产能受限价格高企,那最终的产量基本就由这个环节定了,整个产业链会去追求利润了,去年硅片的利润以及近期电池环节的频繁提价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其实碳酸锂价格的高企,真正利空的是汽车智能化,对于一个车来说,电池必不可少,续航和安全是硬指标,而如果在汽车智能化等软指标上投入过多,那整个车的价格也就太贵了。我们对于电动车上游、中游和下游都看好。   地缘政治变化映射到科技股当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卡脖子环节的自主可控,以及国防军工的投资机会。国家推动芯片生产制造环节的自主可控,会带动设备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俄乌局势紧张背景下,全球各国军费均有所提升,我国亦明确提出提升国防实力的目标,需求端刚性,发展军工产业符合我国长期发展的利益需要。军工行业目前增速和估值的匹配度较高。21年四季度,部分公司业绩低于预期,使得市场对于军工行业的业绩确定性产生质疑,导致股价出现较大幅度调整。随着一季报披露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军工的业绩质疑将逐步消散。 在低估值顺周期方向,我们看好长期受益消费升级红利的品牌广告,线上流量红利见顶,品牌广告相对性价比在持续提升,尽管广告主预算短期受疫情影响有所反复,需求端长期改善的方向并未改变,相关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强化,当前具备可观的绝对收益空间。 互联网板块进入到底部区间,政策驱暖,但是业绩依然处于下修通道,没有业绩兑现的边际趋势投资并不符合我们的投资方法。后面我们会持续关注互联网的标的。 银行在一季度体现出持续且明显的超额,这与货币政策的放松,监管政策的相机抉择有关。在宽松的环境下,尽管行业的息差出现一定压力,但规模的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预期会提升行业的估值水平。我们依然长期看好财富管理赛道。 房地产在3月中旬之后大幅上涨,这主要是基本面冰点情形下,博弈政策有更大的放松,这种投资逻辑在大部分强周期板块都曾有过历史的演绎。相较于房地产板块,我们担忧其公用事业化带来的利润率的长期不可逆的下行,我们倾向于用基本面更有保障的银行,以及拥有市占率提升逻辑、估值业绩匹配良好的消费建材和家电里具有显著竞争力的龙头公司来替代房地产的配置。   易方达萧楠:本季度持续降低了组合整体的估值水平,增持了煤炭,并在季度末适当增加了一些港股。目前大概率是基本面、资金面和情绪面都较为悲观的时刻。   上投摩根李德辉:目前从指数看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以下水平,部分价值股处于历史较低估值水平,较充分反映短期的困境,中长期股市的潜在回报有所提升。   选股思路上我们基于2-3年的维度挑选有一定成长性的行业和个股,我们看好的方向包括新能源/科技/军工/财富管理/消费等成长板块,以及部分有望获得绝对收益的价值股。新能源:新能源汽车2022年预计国内/全球渗透率为25%/10%左右,未来渗透率有望逐步到达100%。光伏受益于“碳中和”政策,全球新能源的可持续增长空间较大,久期较长。这些赛道里竞争能力强、最终胜出的公司预计将有不错的收益。科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正快速普及,半导体国产替代仍在进行,相关的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赛道仍较景气,不少公司已经估值显著回落,目前性价比较高。军工:新型装备的需求增长可持续,上游的芯片、元器件等方向弹性略好。财富管理:过去一年多权益市场跌幅较大,目前居民配置权益产品的意愿较低,但是从中长期维度,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和权益市场都有较大增长空间,优质财富管理公司今年休整也提供长期较好买点。消费:虽然行业整体增速相对较慢,但其中有品牌力的消费品公司增长韧性较强。部分金融、家电、化工等蓝筹类公司处于历史较低估值水平,这类公司增长中枢仍有双位数,估值性价比较高。   博时金晟哲:过去三年的市场范式是非常清晰的景气投资,市场研究的重心更多在于景气的外推和跟踪、细分领域的逻辑推演。而当前的非线性变化可能正在发生。 大宗商品的价格压力根源并非俄乌冲突,而是来自过去3-5年因ESG、双碳转型等原因导致的全球能源类资本开支缺失,在石油和煤炭上,都显示出增产潜力赶不上需求增长的情形。而俄乌冲突一方面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另一方面这对于全球大宗品带来的供应链撕裂也绝非可逆的短期冲击,瑞信分析师ZoltanPozsar在其发布的报告BrettonWoodsⅢ(布雷顿森林体系3.0)中有相当深刻的论述、并将其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上升到了类似98和08年的程度。是否如此惨烈我们无法判断,但无论如何,全球流动性的变化、以及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远没有到谈结束的时候。   我们认为供应层面的变化将使得能源品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强势,同时抬升全球高耗能工业品的价格中枢,这有利于能化企业及成本曲线左侧的工业品企业的盈利表现,直到未来某个时刻高价格反噬需求。此外,地产政策的宽松将直接抬升那些确定能活下来的地产企业的估值,而如果行业最终企稳、并成功托底经济,地产产业链上、以及周期方向上有长期alpha的周期成长股也将获得新一轮的盈利抬升。对于成长方向,投资者正在重新审视全球化、供应链的安全、以及成本推动后的需求刚性等宏大问题。目前来看,光伏及绿电、军工等行业的需求刚性较强,同时也带动如功率半导体、军工电子继续紧俏;新能源车在成本不断推升下需要找到一个车企、供应商、消费者之间新的平衡点;而消费电子正愈发体现出可选消费品的特征,在逆全球化和疫情冲击下有所掉队。而对于消费和医药等经营稳健、长期优质的企业,我们会继续自下而上,等待他们的3年回报率恢复到有吸引力的区间后介入。   新华赵强:中游制造行业,受大宗暴涨,原材料上涨、运费提升、关税、汇率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一季度业绩压力较大。虽然去年已经出现了较大的下跌,估值已经非常便宜,但是在短期担忧下,近期股价继续低迷。   对于前期超跌的医药板块,我们目前并不悲观,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很低的位置,政策方向还是非常支持,老龄化的需求也非常确定,我们增持了受益于老龄化和国产替代的医疗机械和设备公司,也增持了受益于创新药研发的CRO和CDMO公司。   中欧袁维德:2022年一季度初,随着低PE资产的上涨和高增长高PE资产的快速回调,高增长高质量类型公司的估值逐渐降低,长期吸引力逐渐提升。组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行业顺周期类资产逐渐减持,不断增加高增长类资产的比重。当前的时点,一些质地优秀,长期空间大的,静态估值也相对较高的高增长类资产估值优势已经极为凸显。许多优质的公司已经出现了非常好的长期投资机会。组合在这样的调整中也在不断向这类资产集中。   站在长期视角上看,中国广大中下游制造业中的优质公司在不断积累着自己成本或技术上的优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它们的产品逐渐从中低端走向难度更高、壁垒更强的中高端,越来越具备全球竞争力。这批公司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中的中坚力量,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资产。这些公司不仅分布在传统行业,也出现在包括以新能源、通信、电子、军工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此外以互联网、计算机、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经过近期的调整,估值也非常合理甚至低估,其中优质的公司也具备了较强的投资价值。   交银杨金金:一季度是观察全年方向的重要节点,往年来看,全年的主要行业方向或者个股,往往在一季度都会初露峥嵘。   景顺长城杨锐文:我们长期看好的方向:1、自主可控:俄乌战争会更坚定我们大力推动自主可控的决心。自主可控有很多层面,我们主要是分析工业及信息产业层面的自主可控,包括芯片、软件、新材料等。自从中美贸易摩擦之后,自主可控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正如今天的半导体产业和四年前的半导体产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和产品中均出现零的突破。当然,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电子、服务器等产业表现相对萎靡,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芯片、软件行业的发展。   2、科技品牌产品。过去,A股的科技股主要是2B业务主导的零部件公司,很少有2C业务主导的产品型公司,也就是过去的科技股更多以制造为主,少有走向微笑曲线的更上端,以设计研发、品牌为主。随着科创板的推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科技品牌类的公司上市,也看到了这些公司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过去,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品牌型公司都是以强大的营销能力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我们今天更重视这些公司是否能打造出让人惊艳的产品,能不能真正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我们确信越来越多中国公司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相信这些公司最终会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1、电动智能汽车。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碳酸锂的价格现在已经超过了50万/吨,其他的原材料价格也处于高位,这导致了车企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我们近期也看到各种车企纷纷涨价,价格上涨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这种涨价幅度一定会抑制需求,我们认为,后面会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景气度下行,这个周期可能会长达半年到一年。但是,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坏事,过去的超高增速本就不是常态,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也需要时间来缓解供需矛盾。经过这次的调整,我们相信新能源汽车产业会更健康发展,还会诞生无数的投资机会。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耐心和坚持才能收获好的结果。   国富赵晓东:本基金组合结港股占权益比例接近一半,港股主要配置在互联网龙头和金融行业,A股仓位中低估值蓝筹配置居多,并开始逐步增加消费行业配置。我们预计二季度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迷,权益市场将逐渐走好。  

质量风格&核心资产

银华焦巍:本基金已经连续第三个季度净值下滑。基金管理人认为不能再有资格将净值表现推诿于天灾和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而是需要从自身进行深刻的检讨和从行动上做出切实的调整:   第一,我们减仓了创新药的疫苗,以及CXO龙头公司。一方面,医保资金由于防疫支出而恐将更进一步强化国内集采的灵魂砍价力度,进而影响上游创新药的投融资力度。另一方面,事实证明我们对疫苗和医药政策的判断与现实不符。   第二,我们的投资不再单纯集中于消费和医药两个赛道,而是转变为以C端商业模式为主,和有限能理解范围内的B端商业模式为辅。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净值回撤教育了基金管理人,我们至少需要在成长因子和价值因子方面有所布局,部分放弃组合的鲜明特性和进攻锐度。   第三,意识到估值和边际变化对组合大部分公司的重要性,不再死守坚决不卖出好公司的信条,而改之为动态平衡。回首去年高点期间,持仓公司很多PE达到三位数之时,不但需要弥补收益DCF的分母被加长,而且组合的反脆弱性由于缺少估值保护变得波动巨大。这是同2015年一样给管理人的深刻教训。在上一次的教训中,我们学到的是必须注重手中公司的质地。而这一次,我们体会到估值天花板和在云际附近的边际变化发生时应对的僵化会带来巨大伤害。   第四,我们的不变和坚持:一方面,对好公司和好商业模式的长期投资不变,即使短期受到煎熬和诱惑。病毒本身不可能长期影响人性的马斯洛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将不断塑造新的伟大公司。另一方面,对不能理解和把握的商业模式和投资对象的钝感力不变。当我们看到新能源公司利润表里产业政策补贴的体量时,被自己的胆怯和无力把握所阻滞。经过去年下半年的沧海桑田,基金管理人对于政策扶持的行业和规范的行业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本基金的一季报变得介于忏悔录和自白书之间的复盘手记,敬请投资人谅解。   宝盈杨思亮:反思如下: 2、事物总是在波动中前进,而我们经常不知身处何地,不能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周期波动的世界,导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位置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2、将复杂的投资工作简单化理解,将欧美成熟的投资理念照本宣科式的生搬硬套到日常的工作中,而不能将经典活学活用,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   中欧成雨轩:在经济大方向向下,整体市场盈利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我们更加需要自下而上精选景气度相对较好的长期优质公司,同时需要兼顾风险收益比的考量,规避估值泡沫的领域。经过近一年的回调、消化,我们认为部分优质公司已经显现出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中泰田瑀:在经历了市场结构性调整以后,一些质地十分优良的公司开始步入我们的射程,在护城河的层面看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诺德罗世锋:A股市场已经靠近历史低位,进一步回落的空间相对有限。部分优质赛道标的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整,长期投资逻辑依然明确,而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水平,当前是比较好的布局机会。   富国唐颐恒:最近的宏观因素波动非常巨大,中长期基本面因子失效,中短期宏观因素和博弈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这个背景下的投资会比较困难。   乐观时更加乐观,悲观时更加悲观,是我们大部分人的通病,但是碰到短期冲击时,通常是优质公司买入的最佳良机。“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特别是优质公司经过大幅调整后,审慎评估公司价值,系统性机会就在眼前。每一次危机到来,也都是我们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差异的试金石,有的企业站起来,有的企业一蹶不振,作为投资人,这时候放下情绪冷静评估公司价值,是我们目前最最重要的工作。   不同的企业,其实也是分化的。我们重点关注长期竞争力突出,中期盈利确定度好的公司;长期竞争力突出,但短期冲击大的公司,等待好的估值;短期因素导致公司长期竞争力垮塌,或者商业模式受到系统性冲击的公司,则需要谨慎对待。  

成长风格

工银袁芳:稳增长板块自21年4季度以来持续有相对收益,同期,成长板块的业绩预期在弱势的宏观背景下开始经历下调,并且伴随估值的下杀。我们认为,现在的成长板块整体处在一个曲折筑底的过程中,是一个较好的调整组合结构的时间窗口。组合的应对采取偏逆向的操作策略,逐步用跌出价值的成长置换掉有相对收益的稳增长,耐心等待2季度整体宏观环境回暖带来的盈利预期与风险偏好的修复。这个期间,成长会有反复,因为经济的企稳大家还是有分歧,市场信心需要更多数据的刺激才能建立。   上投摩根李德辉:一系列不利因素有望在二季度逐步缓解。虽然未来仍有不确定性,但考虑到市场回调的时间和幅度,现在市场已经接近未来一年的大底部,无须过度悲观。   当前位置应坚守持仓以待情绪修复,继续看好电动车,清洁能源,半导体,军工等具备长期前景的板块,他们的未来成长空间和产业趋势并未改变,而估值已经回落至相对吸引的位置,以一年维度来看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   富国李元博:国内疫情的发展超出预期,对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供应链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和汽车行业,不少公司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停产停工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一季度和二季度的业绩,全年的盈利有一定程度的下修,最终的影响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程度。   政策方面,稳增长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不少城市放开了房地产的限购政策,有利于疫情过后,下半年经济的复苏。海外方面,美联储加息缩表是贯穿全年的事件,目前中美利差空间较小,国内降息的空间基本没有。财政的发力是经济见底复苏的重要支撑,而疫情打乱了经济复苏的节奏,我们认为疫情会成为接下来市场关注的焦点,随着疫情的扩散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会对下半年经济的见底产生信心。我们认为,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见底回升,成长股会有更好的表现。   本基金看好传媒行业,游戏出海进入收获期,VRAR、元宇宙行业进入导入期。看好电子行业,其中苹果产业链需求确定,服务器产业链进入DDR4向DDR5的升级周期叠加海外需求的复苏。医药行业经过前期的调整,极具性价比,其中中药、CXO行业具备较好的性价比。   广发费逸:预计市场或将回到以基本面为主导的模式,长坡厚雪叠加当期景气度高的相关行业与公司或将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形成市场的主线逻辑。 1、医药:核心驱动因素在于医保支付压力加大以及“万物皆可集采”的负面预期,但是主流公司的跌幅基本都达到了5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投资者的担心。随着二级市场的持续下跌,医药相关的一级市场融资热度有所下降,融资额持续同比下滑是市场规律的自然体现,因为创新药研发本就是极高风险的,此时的高风险并不一定匹配高收益。相反,对于管线较好且前期资本储备较为丰厚的公司而言,这是一次优胜劣汰机会,相关的CXO公司也是如此。基于全球产业链转移逻辑的CDMO景气度依然很高,尤其是新冠小分子药物的陆续上市,更是给供应链带来了新订单。新冠检测POCT试剂短期内有一定需求,但是整体壁垒较低,昙花一现概率较大。   2、消费:全国各地散发的疫情仍然存在,预计后续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刺激政策。   3、半导体:全球范围的缺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各大晶圆厂都在抓紧扩产,今年CAPEX支出力度预计将小于去年,但仍处于高位。国内建设热情依然很高,且陆续进入投产阶段,因此试剂、耗材与设备仍然具备较高的景气度。模拟芯片设计企业继续国产化。功率器件受益于下游新能源需求如电动车、光伏、风电、储能等行业的快速崛起,供需关系仍然较为紧张。服务器在云需求持续提升以及主机厂代际更换的刺激下也处于较高景气区间。但是消费电子、个人PC、通信等下游需求较弱。   4、新能源:电动车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锂价高企,降低了中下游产业链的利润,也可能抑制终端需求,远期风险主要在于供应格局。目前行业现状是需求很好,供应紧张,部分有锂库存收益的企业盈利在扩大。   光伏,硅料价格坚挺抑制了终端需求,辅料价格上涨压缩了组件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未来预计可以看到,硅料产能将逐步释放,全年预计达到280GW(逐季环比增加),明年超过500GW,不仅可以充分满足需求,价格预计也将大幅回落,因此产业链利润转移是相对确定的。另外,分布式光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如火如荼的高景气局面,国内有整县推进和风光大基地加持,海外能源价格高企,光伏与储能性价比非常突出。   关于风险,国内还是在于疫情防控,尤其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目前面临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对GDP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全球维度看,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欧洲的军事冲突,难以推演后续的可能性,但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大概率最终会归于平静,因为双方都有底线,欧洲的能源严重依赖于俄罗斯,且俄罗斯是核大国。这场战争也是观察未来世界局势演变的重要窗口,未来各国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必然是全领域的“独立自主”,过去几十年由“全球化”带来的资源优势配置或将逐渐退坡。从资本市场角度去理解,核心就是粮食、能源、芯片和制药,因此未来相关产业链会更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交银郭斐:市场在大幅调整后已经较大程度地释放了估值风险,随着经济基本面的走势进入震荡寻底阶段。我们相信稀缺的强劲盈利增长、壁垒深厚且有远大前程的商业模式、优秀进取的企业家治理都是弱市里能够抵御风浪的有力武器。   在面对短时期逆风的标的上,我们更关注企业超越同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否在累积。在仍旧景气的赛道上,我们对供给是否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保持警惕,同时更关注企业是否拥有孕育全新成长曲线的能力。在4G/5G代际之交、新能源革命已然启动、数据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到来的当下,我们认为科技成长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市场的主线。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强者恒强的产业集中度提升、追求效率的工业化规模化转型、庞大内需支撑下的消费升级和国产配套崛起共同催生了更多传统领域成长股的投资机遇。      

价值风格

(含金融地产

中庚丘栋荣截至一季度末,权益资产估值水平下降明显,权益资产看吸引力有所上升。本基金积极提升港股配置比例。

中国的“稳增长”与全球范围内的“防通胀”是当前最重要的宏观背景。偏成长行业虽有明显下行,但以大盘成长股为代表的高估值股票绝对估值水平依旧偏高,仍处于历史80%以上分位值。A股结构性高估和低估依然并存,重视偏重供给因素的价值股和调整充分且长期前景依旧光明的成长股。更值得重视的是,港股大幅度的调整,从估值、基本面因素和流动性等方面看,我们认为港股的机会由结构性机会转为系统性机会,值得战略性配置。

1、港股中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价值股、部分互联网股和医药科技成长股。(1)估值便宜。港股的估值经过持续的调整后,价格较低或价格出清彻底,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处于绝对低位。港股的价值股相比对应的在A股更便宜,同时对应的分红收益率吸引力更强。而以互联网、科技、医药为代表的成长股也回落至相当有吸引力的水平恒生科技指数中多只成分股更是回撤80%以上,便宜的估值。(2)基本面稳健或有望持续改善。港股的价值股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地产、银行、保险、能源、资源等行业的龙头公司,是中国经济体中最好的、最中坚的力量。这些资产质量非常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同时盈利能力风险小且具有一定的成长性。港股中如制药、原料药、消费类的成长性公司,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业务扎实,前景广阔。具体到港股中的互联网公司,1)这些公司的业务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面对的核心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比如娱乐、消费、社交等,同时这些公司货币化能力和变现能力还在持续提高;2)监管政策约束了行业过度的扩张,限制了这些公司的资本开支,尤其是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本开支,同时也倒逼相关公司进一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坚实业务壁垒,使得盈利能力和造血能力持续提升;3)由于估值回落,从高估值背景下的扩张到低估值背景下的收缩,龙头公司从大额的资本开支和投资性现金流出,转换到正向的经营性的现金流,投资回报率反而有望显著提升。(3)流动性风险释放较为充分。海外资金撤离和南下资金流入趋缓,导致股价大幅度回落。但政策的负面因素正在减弱,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的监管政策可能已见顶,政策钟摆将转向另一面。一旦内部政策稳定且有所呵护,中美互信政策有所进展,金融领域合作有所加强,流动性风险充分释放。   2、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地产等。看好与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服务于实体经济、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性银行股呈现出经营稳健、基本面风险较小、估值极低、成长性较高的特征。地产类公司则集中于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这些公司将是本轮风险后的受益者。我们认为房地产长期需求仍在,中短期也是稳增长的组成部分,随着地产政策调整和金融资源支持,系统性风险将下降,该类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外延扩张可能性高,并且估值极低。   3、能源、资源类公司。配置的逻辑主要在于:(1)中长期需求仍是稳定且持续增长的;(2)国内外诸多资源和能源类公司长期资本开支水平不高,供给弹性不足,环保和碳中和因素影响下,中期的供给约束和边际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中枢不可避免的抬升,且在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下存在价格上行风险,存量资产价值显著提升。从市场定价和估值来看,这类公司视为周期类资产,估值极低、现金流好、资本开支少、分红收益率较高、现价对应的预期回报率高;(3)全球一次能源价格在长周期缺乏资本开支和短周期地缘政治的扰动下大幅度上涨,国内煤炭价格尽管也上一大台阶,但由于中国富煤资源禀赋及政府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相关下游行业企业的国内价格较为安全,经营层面上的全球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得到提升,相应环节的超额利润具有持续性。因此,我们增加电解铝、煤化工等在能源利用上更有优势的公司的配置。   4、中小盘价值股和成长股。主要是广义制造业中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细分龙头公司。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优质产能的优势进一步拉大,竞争优势的确立和深化仍在进行,而这有望使得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质量都将提升。我们坚持三条标准,即需求增长、供给收缩、细分行业龙头   华安张亮:相对看好以下机会:1)服务业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行业持续亏损已经接近三年,行业内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头公司在逆境中逆势扩张,管理改善,效率提升,未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收益。养殖业,养殖又面临新一轮猪周期。2)看好业绩稳定性高、股息率高,受益稳增长的价值类股票。其中细分行业包括上游能源,绿地按运营商,也包括港口等基础设施行业。3)医药服务业,日常消费,家电等行业的优质公司市值调整较多,很多已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欧王培A股市场已经进入到深度价值的投资考量阶段,而过去大部分赛道型公司虽然景气度依然较好,但是也很难在当前估值体系下能够保持稳定。整个市场会进入缓慢寻底的阶段。本基金该季度增加了低估值稳健品种的配置比例,重点放在金融、通讯等领域,另外对前期下跌的成长型个股也进行了重点筛分。   中欧曹名长:一季度市场分化严重,我们认为出现这种分化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低估值价值的回归,二是稳增长的环境更有利于地产基建等低估值行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觉得当前稳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未来较长时间稳增长都将是政策支持的方向,而基建和地产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那些估值较低,且与宏观经济关系紧密的地产基建金融以及可选消费等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而成长的机会,可能要等到稳增长达到一定效果才会逐步显现。   景顺长城韩文强:一季度,本基金将仓位全面向房地产和房地产产业链集中。在历史最低估值、最低持仓,政策转向友好的背景下,行业完成了供给侧出清,CR10集中度提升已是大势所趋。改善的竞争格局必然带来业绩的修复和估值的提升,我们认为受益集中度提升的房地产公司迎来了过去10年最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此前权益市场的大幅剧烈调整,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性价比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风险偏好、外资流动以及国内货币宽松的克制,短期权益市场可能处于磨底阶段。随着宽信用的推进,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会走出类似于2017年的行情。   中加冯汉杰:我们认为市场整体处于中性状态。稳增长政策并不会大幅改变市场的长期回报率,也不会改变中短期的风险因素——通胀水平与海外市场波动。   站在当下,本基金依然不认为市场的整体吸引力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今年以来市场下跌幅度并不大,对长期回报率的提升有限;另一方面,虽然随着地缘政治事件对市场的扰动结束,市场出现反弹是正常的,但是在那之后,市场仍需回到对基本面的判断上来。而这个问题,随着一季度内一些担忧的风险成为现实,中短期的不确定性是在增大的,市场依然存在相当的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并且即使出现上涨,由于基本面的恶化,去年底今年初的价格所对应的吸引力是下降的,也即反弹空间相当有限。两相比较,中长期回报率有所提升但依然不算太高,中短期上涨空间也有限,那么其对于中短期风险上升所提供的补偿并不很有吸引力。当然,市场也并非没有上涨或者见底的可能性,本基金目前也并不是看空市场,而是在综合各种情景后认为中性。   任何事物事后看都只有一个结果,但是事前永远有各种可能性,本基金会将这种概率分布反映在组合中,而这并不一定吻合最终的结果。很多投资者愿意将当下与2018年底去做对比,但本基金认为,两者所面对的长期回报率是有较大差别的,这构成了两者的根本性不同之处。结构方面,一季度内包括能源、地产、基建、红利等稳增长或低估值板块表现较好,但这些板块的长期回报率实际上并不高,估值修复所带来的较高短期回报并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也很难把握修复的时点。这种机会属于可遇不可求,并不会是本基金的长期关注对象。相对应的,一季度内,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收缩,中小市值股票整体体现出了明显的流动性压力。除了强趋势的板块之外,大多数个股都是无差别持续阴跌,投资难度很大。这一点有所超出本基金预期。这一方面是风险,但是在控制住左侧风险的前提下,可能也是少部分错杀个股的机会。   一季度的这种分化,其实继续延续着前两年抱团的特征。低估值板块在短期的快速上涨,并不一定是由于投资人真的认可了它的价值。以红利股为例,并不一定是投资人真的接受了每年比如7%的股息率,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回报,而仅仅是投资人认为当下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红利股,它“可以”涨到5%股息率。这一阶段依然体现着重beta重风格的特征。当然,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中欧蓝小康:目前无论是沪深300还是全A指数都呈现低估状态。从监管层表态来看,稳经济增长已经放在其他各项工作的前面来强调,因此我们相信2022年最终将实现两会确定的5.5%的经济增长,目前市场的定价是较为悲观的。对于资本市场本身来讲,政策呵护的态度也较为明确。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随着政策的逐步加码,经济和股市都将见底回升。从结构来看,我们仍看好低估值的房地产、金融和传统周期行业板块,包括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筑建材等。我们认为未来最为确定,且仍未被市场充分定价的是全球的通胀趋势。从美股市场来看,投资者对于传统行业较长周期的景气已经有了认同,但国内投资者对于此仍存较大质疑。我们认为这是市场目前较大的预期差。此外,我们仍看好房地产股的表现,稳住地产行业是稳住宏观经济不可或缺的抓手之一。地产行业基本面不见好转,对于行业政策的调整就不会停止,对于地产股的投资仍处于较好的时间窗口。   嘉实谭丽我们对短期的资本市场仍然比较谨慎,主要持仓在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这类资产的估值比较安全,我们认为获得一个合理的收益率是可以期待的。我们也依然看好部分上游资源股,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传统能源的资本开支不足以支持供给的显著增加,导致传统能源价格高企,也只有传统能源价格的高企,长期来看才会真正促进能源的转型。我们仍然看空过去两年表现极致的漂亮50(主要分布在消费、医疗服务、科技等领域)以及高景气赛道(以新能源行业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我们认为需要时间去消化过去几年显著的涨幅,一方面盈利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市值的继续上涨,另一方面盈利的增长还存在不达预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和长期ROE不匹配的估值水平,最后从资金层面,外资的进入将这类资产的估值托举到极高的水平,外资的波动将会带来这类资产的重新定价。   小盘成长股在1季度表现并不好,但我们认为拉长时间维度,将是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会有很多的个股机会,这些标的分布在很多细分的行业,制造业居多,大多具有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逻辑,我们认为其中会有优秀公司脱颖而出,从小长大,这是中长期很重要的投资线索。   广发林英睿: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市场出现了与过去两三年不太一致的行为模式,比如尝试对部分周期行业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讨论,对困境行业的反转赔率而不是胜率给予更重要的定价权重等等。抛开对错不谈,这些行为发生的本身代表着市场的定价模型逐渐从较为单一化向多元化改变。我们认为多元化定价的市场是更为健康而生机勃勃的。   最后,我们对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不幸失事感到悲痛,向所有受影响的人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习惯了去应对投资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小概率事件,但当现实生活中的灾难发生在眼前,我们仍然会在震惊中手足失措,数字和生命永远没法对等。唯愿每一个起落平安,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点评:看到最后一段,我怀疑自己的眼睛,又看了一遍。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讲投资的内容,居然会有经理谈到东航事件,这也是季报内容多元化的体现,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ps,林英睿持有较多航空股)    

消费

华安王斌: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了5.5%左右,除了在投资方面需要逆周期调节外,消费方面也需要对应的支持。消费场景的恢复、人们收入增速的恢复以及大家对未来消费信心的扭转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切,除了投资回升来推动之外,疫情的控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助力环节。   因此,今年医药端与疫情控制相关的机会是本基金的主要挖掘方向之一。在消费和服务端,虽然今年到目前为止需求恢复斜率和高度比原来市场的预期要低,但我们坚信在部分行业依然充满着机会。因为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些行业的供给端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供给出清较为明显,若需求恢复过去正常年份的水平和增长,那么存量的行业参与者会在业绩端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弹性。从左侧布局的角度来看,目前依然是这些行业布局的时机。     汇添富胡昕炜:短期因素不影响中国消费行业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更不影响消费持续升级的大趋势。   交银韩威俊:海外疫情处于高位,其流动性未来大方向以收缩为主。地缘政治的冲突在短期对于外资的流出影响较大,我们预计俄乌冲突基本上已经在三月中旬到达情绪面低点,一旦局势缓和,资金或会重新大幅流入。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流出的资金,在俄乌缓解以及国内疫情好转后,大概率会重新大幅回流国内优质的消费品龙头公司。

 

双碳、传统能源、煤炭、新能源

万家章恒:我们拣选了两个受疫情影响较小、同时在一季度经历过市场较大幅度调整的行业,即军工和新能源运营商,作为减持房地产板块之后新的投资方向。   我们一直认为,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和中国全球贸易量的持续增长,中国需要在亚太平洋地区,建立一支有较强竞争力的军事力量,保障商贸安全。俄乌冲突,更令我们认识到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冷战之后所形成的“G1”格局,在全球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旦发生变化抑或些许的松动,各种原有的暗流则都有可能会上升为激流,冲击整个世界的平衡。   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提升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价格优势;不仅打开了行业发展的空间,而且显著减少了行业过往存在的“弃风率”、“弃光率”现象,提升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随着风光行业产能的逐步释放,风电光伏的上网电价有望进一步下调,拉大与火电之间的价格差,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空间   华安王斌:在“稳”的背景下,或许快速地推进“双碳”变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双碳”的建设。例如在发电侧,新能源电站的建设要继续,但是高效、较低成本的火电等能源的建设也不能停滞。新型能源的建设需要风光和传统能源的相互配合。反映在投资端,我们不仅仅要承认新能源电站未来增长的潜力,也不能否认火电等传统公用事业服务行业在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中的价值。   华夏吕佳玮:投资的核心是滤波。在繁杂的日常信息中找到长期的信号,识别未来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和主旋律。“碳中和”应该是未来三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因为这涉及到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经济发展对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大的范式迁移。从古至今,能源利用的核心是追求越来越高的能量密度。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活动的能量密度。现在,全球经济活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碳排放制约。“碳中和”的提出标志着经济活动对能源的使用从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变为追求更低的碳排放。这种转变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重塑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同时,“碳中和”也与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升级的趋势是相呼应的。除了能源结构需要转型为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低碳技术也会加速渗透。这也是倒逼国内的制造业往更高附加值、更高效率、更耗方向升级转型。   我们过去反复强调,坚定看好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大浪潮。这是由产业发展规律、中国极其优异的制造业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的。现在这个大的产业升级浪潮又与“碳中和”的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是未来十年股票市场能够给投资者创造优异回报背后的本源。我们对未来十年中国的产业升级浪潮很乐观。本基金将深耕制造业,看好包括智能电动车、新能源、航空航天产业、机械制造、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中优质个股的机会。   国投瑞银施成:地缘军事冲突让全球能源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大部分人的视角在于未来地缘冲突的缓解,是否会让全球的能源危机结束。我们认为这一轮的地缘政治冲突,是能源紧张背景下的一个体现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并不是产生能源问题的核心因素。   能源问题的产生在于全球推进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一方面,新能源占整体能源的比重目前仍然较低,其增长对于整体能源的供给拉动仍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未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的一致预期,传统能源的资本开支出现了大幅回落,并且可以预期未来不会有大幅的增加。总体来看,能源的供给在未来几年都会比较有限。从需求来看,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逐步削弱,可以预期全球经济有可能出现复苏,对于能源的需求仍会持续增加。那么,可以预期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全球能源的供需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   回到投资上来,今年我们理解市场的矛盾有两个:一是中国长期结构转型和维持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新兴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产业链短板供给无法满足的矛盾。以上两个矛盾之间也有关联。由于新兴产业受制于供应链扩产速度,导致其增速受到限制,从而无法通过新兴产业的迅速增长,来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因此,2022年,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蓄力、过渡之年,长期和短期难以达成较好的结合。对于投资,无非是选择传统行业阶段性的反弹波动,还是将目光着眼于更长的产业趋势。我们会继续选择未来有巨大成长空间的行业,毕竟存量只能博弈,而增长带来共赢;短期总是存在种种问题,长期看到星辰大海。   具体来看,新兴产业内部的盈利转移,正在沿着我们之前预测的方向演变。盈利在持续向上游转移,中下游其他环节的盈利在被压缩。很多人总是担心这是尾声,但从我们来看还只是开始。预计未来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会呈现这一状态。直到最后的瓶颈环节解除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会向下游或终端应用转移。   具体行业来看,设备制造业方面,长期将持续受益于光伏、锂电、半导体等产能扩张,保持较快的复合增速。但由于产业链短板环节的制约,从中游制造的盈利能力减弱,和潜在增速预期放缓导致的扩张意愿减弱,都可能会对资本开支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我们仍然是继续观察后续变化,以及更加集中投向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制造业领域。 新能源发电行业,目前行业的增长仍然受制于硅料产能的释放。按照目前的产能投放速度,预期在三、四季度,供需矛盾会逐步缓解。展望2023年,光伏行业内部将不存在明显的产业链瓶颈,光伏制造成本将会出现再次的迅速下降。这个时间,由于硅料的供应充足,导致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竞争有加剧可能;另外,超额利润将会向产业链之外转移,主要是储能和电网。因此,我们认为新能源发电的最大受益者可能会是储能行业。      

新能源汽车

华安王斌:月均新增电动车渗透率已经突破20%,对销量的主要驱动力从补贴、新能源车牌路权等逐步过渡为消费者对电动车本身性价比、智能化、“好用”的追求。若终端价格也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电动车的渗透率速度面临考验。因此在布局新一年电动车方向时,我们要追求标的的性价比。让估值与成长性做到匹配。   华夏杨宇:新能源车板块由于前两年涨幅较大,后续的投资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新能源车行业中寻找以下几类公司:1.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如锂电池领域的高镍化、大电芯、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安全性提升,如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智能座舱、驾驶域等)、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更好的消费者体验的细分环节;2.持续通过一体化、产线效率提升、优化管理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并取得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的公司;3.业绩持续高增,估值合理的公司。   国泰王阳: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和消费的大国,并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必将诞生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企业。   国投瑞银施成:我们依然看好电动汽车的销量较快增长。很多人担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我们认为核心矛盾还是在供给。从一季度的演变情况来看,由于成本上升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公司都提高了终端售价。但对于汽车公司来说,销量的重要性远高于价格,如果提价后顺利放量,那么对于需求的担忧就解除;如果提价后订单有所影响,那么可以预期,车企会用其他变相补贴的方式来推动销售。因此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焦点还是要放在供给之上。另外,我们观察到,电池企业新的提价订单的执行,将从6-7月开始,这个时间产业链的整体利润增厚,生产意愿会再度加强,可以预期年中附近行业景气度会有显著的提升。   智能汽车的判断依然没有变化。电动汽车的市占率在持续提升,但是由于未来一段时间,成本上行会持续(动力电池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在这个时间,智能化的快速渗透逻辑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各种智能化设备的快速推广,通常还需要其他成本端快速下降的配合。我们仍然认为在电动车中上游都出现产能过剩后,汽车智能化的速度将加快。  

制造业

长城廖翰博: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普遍承压,22年上半年可能增收不增利。展望下半年,随着净利率基数下降,制造业的盈利成长性有望重新得到显现。   我们持续看好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短期净利率承压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型制造业,未来有望进一步享受汇率和运价回归正常的红利。我们认为,制造业1季度压力最大,2季度有所改善,3季度将迎来拐点,2季度将是主动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   易方达林森:一季度泛制造业的股票由于担忧原材料成本的上行,下跌幅度更加明显。从基本面角度,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个时点不应悲观。我们认为泛制造业最困难的时间正在过去。 长期来看,疫情和地缘政治都不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占比提升的长期趋势。以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例,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行业的整体格局有望重塑。传统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的固有关系正在被突破。在整车厂更注重产品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新形势下,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有望成为电动化浪潮下的“卖水人”。    

医药

工银谭冬寒:CXO的基本面高景气趋势维持,医疗服务、药店和消费品受一定程度的疫情冲击,但整体影响可控,短期冲击并不影响长期经营趋势和竞争力。市场风格依然不利于成长股,但市场一度对地缘政治因素过度担忧也给以CXO为代表的医药成长股带来了有吸引力的低估值买点。中药行业在经历政策环境转暖,我们也有一定加仓。   大摩王大鹏:预计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医药板块估值性价比已较突出,集采政策、海外制裁等因素带来的悲观情绪已得到消化。目前从部分头部医药企业披露的1-2月经营情况及1季报预告来看,行业仍然保持高景气,有望持续提振医药板块的积极情绪。年初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均支持医药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我们看好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投资方向仍然集中在CXO、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方向。CXO公司经过较长时间调整,估值性价比突出,而下游创新需求依然旺盛,行业持续高景气;HPV疫苗等持续放量,新冠序贯接种及突变株疫苗研发等也能贡献增量,疫苗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具备自主可控属性的高端医疗器械、科研试剂等也是我们积极关注的方向。   嘉实郝淼: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年化8-10%的复合增长速度,部分细分领域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对投资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经过显著的回调之后,很多优质个股已经具备估值吸引力。   我们仍长期看好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受益于创新升级的CXO和科研服务等方向。我们对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抱有乐观态度。   融通万民远:万亿市场的医药板块细分领域众多,不缺结构性机会。近期医药板块持续下跌,尤其以CXO为代表的景气赛道股估值大幅调整,同时交易拥挤度大幅缓解,板块风险释放充分,且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估值匹配的优质医药股迎来真正价值投资机会。   点评:很难得呀,万民远居然看好CXO了,他一直是逆向投资,注重估值的逻辑。   富国赵伟:3月份开始,国内新冠病情又有上升的趋势,对于当地的影响程度较大,疫情还是今年投资重要的投资因素之一。从选股上,我们会把疫情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广发吴兴武:一些优质公司的估值回到了近三年以来相对较低的位置。   交银楼慧源:由于担心地缘政治风险、国内监管政策风险和持仓拥挤度等原因,医药核心白马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调,部分公司进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值区间。目前疫情的走向仍不明朗,若疫情得到更好的控制,医疗消费的日常需求端将得以更好的恢复。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疫情常态化管控所对应的持续的投资机会。   中长期我们继续看好以下方向:承接全球需求的创新药研发外包和制造外包、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消费品、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医药制造新材料和设备以生物医药创新技术的进步。    

科技

嘉实王贵重:我们始终坚信科技能够指数级的做大蛋糕,优秀企业的价值创造未来会更好。   在科技股的投资节奏把握上,我们喜欢用科技时钟的概念,也就是硬件创新、媒介迁移、商业模式变革三个阶段。“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再三年”。   我们认为现在依然处于从智能手机驱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寻找新的大规模新硬件平台的过程中,智能汽车、VR、物联网都是潜在的方向,其中人工智能将在本轮技术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家对智能电动车这一新硬件平台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整个变革刚刚开始,在这次的变革中,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算法、人车交互、还是电池环节,中国企业都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巨头参与这场变革。   同时,我们也看到VR为硬件载体的“元宇宙”产业得到了巨头们的一致加持,虽然这个行业还在早期,但方向上,我们还是可以多一些期待。   宏观是波动的,产业是有脉络的。未来5-10年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促消费、提效率、补短板和国际化。中国科技的崛起必然带来国力的崛起,国力的崛起必然带来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我们会出现很多总部在中国的国际化企业。当然,所有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   经历了年初以来快速的调整,我们认为很多标的已经具备未来3年25%以上的收益空间。虽然,压制企业盈利和估值的宏观条件依然存在,但随着影响的边际走弱,2022年二季度以后,会逐步进入新的上涨趋势。  

互联网

易方达郭杰:我们认为反垄断和信息安全监管本质上是在规范互联网行业发展,没有改变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也没有改变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和马太效应。对于复杂互联网平台类公司,更低的价格预示着更高的潜在收益率。   广发张东一:4月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相关保密管理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允许PCAOB主导跨境监管工作,中概股退市的预期大为缓解。在经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收缩性政策也可能会慎重出台。   南方王士聪:中概股监管问题出现根本性转机,年内解决概率显著增大。互联网及各行业层面监管进入尾声,应该按照“新常态”进行思考和估值,但再出现抑制性政策已经不符合宏观政策方向。互联网行业,我们认为当然仍有部分子行业处于成长中期、行业格局稳定、且公司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估值合理。目前的疫苗接种水平、国内临床资源状况,使得动态清零政策短时间不会改变。    

港股

中欧罗佳明:恒生指数自去年2月以来,也创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长的下跌时间和最大的回调深度。作为长期投资人而言,在投资生涯中遭遇熊市是不可避免的,就连巴菲特也曾在投资生涯中经历过至少三次以上的净值腰斩。   原来估值高高在上的好公司,目前的估值都处于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我们梦寐以求的“用合理(甚至是低廉)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的机会又一次来到了我们面前。   万家刘宏达: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对港股市场带来巨大的抛售压力,恒生指数从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一个月的时间下跌27%,这么短时间如此巨大跌幅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甚至在市场下跌后期,我们留意到很多资金由于止损操作在被动砍仓,造成市场短期出现流动性危机,让本就低估的优秀公司跌出了“历史性大底”的机会。展望2-3季度,我们看好港股市场触底回升的机会。  

美股

国富狄星华:海外市场有一个普遍共识叫做“Don’tfighttheFED”(不要和美联储做反向),在去年十二月与今年一月美联储会议纪要公布后,我们认为在有更多消息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得更清晰前,海外市场可能进入一个“无所适从期”,缺乏明显趋势,可能在大幅波动中盘整修复。但一旦三月份首次加息落地之后,反弹的速度也很可能会超过预期。然而欧洲局势使得本来高企的通胀雪上加霜,目前看联储连续加息以及即将开启的量化紧缩将成为第二季度海外市场的隐忧。地缘冲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市场在没有准备和无法对未来走势做出准确预判的情况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避险先行。但从中长期维度,这都是市场较为短促的调整,不影响中长期格局。在市场绞杀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追涨杀跌效果并不可行,因此我们选择静心观察择机买入错杀优质股。如果我们以长期角度看待的话,好的优质成长股也随之下跌是好事情,部分优质股票也进入了我们的投资视线,提供了重仓介入的好机会。我们认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油价以及供应链阻断不可持续,从而使得通胀的压力逐步减缓。我们认为无论短期世界是多么的纷杂,投资人对未来有多么的悲观,但历史告诉我们市场有其规律,大浪淘沙之后,好公司是可以穿越牛熊的。海外市场是基本有效的市场,择时很困难。我们长期相信公司基本面,同时估值需要留有充分的安全边际。对于港股,我们认为性价比凸显,一些错杀的行业与股票无论是从短期估值修复角度,还是从中长期公司能见度来看,目前的估值都相对便宜。市场出现一定调整后,我们对于市场及行业的看法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击“在看、点赞、转发”支持一下。  

Image

分享

Image

收藏

Image

点赞

Image

在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