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基金年报精华观点:“稳增长”预期进一步加强,暴跌之后基金经理普遍乐观
21基金年报观点:“稳增长”预期加强,暴跌之后基金经理普遍乐观 音频: 进度条 00:00 26:5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21基金年报观点:“稳增长”预期加强,暴跌之后基金经理普遍乐观 音频: 进度条 00:00 07:57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上次对四季报解读的时候,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基金经理看好稳增长,还有不少基金经理看空新能源。
从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来看,部分符合上述观点。今年以来全指地产涨幅13.66%,cs新能车下跌20.33%(截止4.8)
本篇主要摘取了2021年年报中,基金经理对2021年回顾以及未来展望,偏向宏观。
随着机构占比抬升,基金经理的观点越来越值得参考,以下内容绝大部分写于2022年3月(与四季报内容重复的观点没有摘录),对于当下的投资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在宏观层面,基金经理们对2022年的预期比较一致,普遍认为:
在年初下跌后,对市场不必悲观,相当一部分经理对后市乐观
较多经理看好后续“稳增长”的政策力度,普遍认为利好地产和基建;
对于中美形成货币政策周期背离,较多经理表示无须过度担忧,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已颇具规模;
经过回调,市场分化的结构趋于缓和,预计2022年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也有许多经理强调了今年要重视估值与成长性匹配。
2021年市场回顾
华泰柏瑞沈雪峰:2021年A股淋漓尽致的演绎出结构性行情。1月A股市场在全球经济复苏且流动性维持宽裕的环境下迎来开门红,基金发行市场也如火如荼。但春节后大盘蓝筹股风云突变,出现深幅调整,市场情绪极其恐慌。3月随着年报、一季报的陆续披露,A股阶段性企稳,核心资产的走势也出现分化,加上4月政治局会议再提“不急转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回暖推动A股市场5月重归牛市,消费与成长板块皆有较好表现。6月以后,美联储议息会议显示联储态度开始边际转鹰,Delta变异病毒也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期间唯有新能源板块持续表现亮眼。尽管7月中旬央行全面降准释放万亿流动性,但在增量资金流入趋缓,存量博弈下万亿成交额成为了“新常态”。趋势投资、高频交易、短期投资策略渐渐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市场亮点。8月以后,双碳政策和能耗双控影响下煤炭、钢铁、化工等周期类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修复,大宗商品表现不俗。随着国内保供稳价政策的落地,商品市场热度回落,周期股行情也在9月中旬步入尾声,绿电、电网智能化改造等继续拉动系能源板块表现强劲。四季度受疫情和基数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地产行业出现部分民营企业债券兑付风险,市场预期转弱,A股陷入调整。 整体来看,2021年周期与成长板块均有演绎,传统蓝筹白马一蹶不振。周期和新能源大放异彩,成长板块、中小市值板块阶段性在二季度以及10-11月表现领先,全年来看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和采掘行业涨幅居前。 2021年,私募基金的总体规模已经基本接近了公募基金25万亿的管理规模,过去长期以公募基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主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面临新的市场挑战,2021年趋势交易、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超高集中交易、市场化绩效为王的理念成为重要的投资力量,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市场进入新时代,进入到多种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相互冲击、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阶段,也意味着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从投资角度来说,公募权益基金多年的大幅超额收益将会收窄,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面临重大考验。2021年,无数投资界资深基金经理遭遇业绩滑铁卢,正是这一投资时代变革的映射。 广发苗宇:2021年不同行业之间的走势差异巨大,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景气度以及市场情绪的差异。然而,经历了过去的大幅上涨后,当前股价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一风险未必是企业基本面风险,而是股票市场参与者有时过于乐观,习惯通过线性外推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盈利预测和定价。作为专业的投资者,内心一定要有估值锚的概念,否则极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银华王海峰:2021年年初、年中、年末三个时间阶段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行情特征。但是这个三个阶段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股价会围绕着价值做周期性波动,价值回归是资本市场不变的主题。被深度低估的标的终究会有价值回归的行情,再好的行业和再优秀的公司股价也不可能涨到天上去。 当然周期不是否定成长,长期的成长是不断推高企业价值的中枢,是让股价围绕着新的高度而周期波动。但是需要清楚的认知到,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不会在1-2年内发生数倍的变化,但是股价是有可能的。所以哪些是周期,哪些是成长是我们需要分清的。 交银杨金金:2020年贯穿全年行情的是核心资产行情,整个大市值公司的估值持续抬升行情,而小市值公司不仅基本面陷入无人问津,估值也跌到了历史极低水平。而市场主流舆论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属于最大的数百家公司。 从2021年最终演绎的结果来看,主线从2020年的大市值来到了2021年的景气赛道以及中小盘成长。2021年年初市场判断和最后全年走势的背离,是市场短期狂热和中长期价值修正机制的常态反应。同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演绎了无数次,即短期股价由市场情绪决定,中长期股价由业绩以及对应估值匹配度决定,好的低估值会迟早会涨起来,贵的好股票也会跌下去,并且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提升,修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博时过钧:2021年经济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出口的强劲表现部分抵销了消费和投资的疲弱。疫情期间,与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大放水不同,由于抗疫的成功,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保持矜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表现良好,有充足的底气利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2021年在总量上严格遏制宏观杠杆率;结构上加快进行长期制度建设的推进(共同富裕、房地产税试点)、加快结构优化来应对新旧增长模式的转换(双碳、双减、双控、医药集采等等)。从同比变化来看,目前宏观杠杆率同比降幅已处于过去10年来最大降幅。 海富通周雪军:全行业业绩在2021年2季度业绩增速出现逐季收窄,预计本轮净利润增速收窄还要延续到2022年下半年。一级市场融资表现比较活跃。随着科创板对公司盈利条件的放松,注册制试点的不断深入,一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票发行上市,全年A股市场的权益融资规模,包括IPO、再融资、优先股、可转债等合计超过1.8万亿元,仅次于2016年;2021年的IPO数量达到524家,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21年年底,沪深两市的股票数量突破了4600支,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90万亿元,与2021年GDP的比值接近0.8。 民生加银王亮:政府针对疫情的强力措施,确保了国内居民的健康,也确保了国内生产顺利进行。得益于此,在过去的一年海外订单转移持续超预期,政府并未如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大量释放货币,而是有节制的控制杠杆率,这一点为后续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同时坚定的进行产业升级,为中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广发张东一:回顾2021年,港股在1、2月份有很明显的超额表现,但之后市场急转直下,全年看港股是异常艰难的市场,对应A股热点方向的港股标的看不到任何表现,港股各个板块轮番杀跌,全年呈现绞肉机行情。 本轮港股调整的原因更多归咎于外资对很多产业前景以及政策变化的担忧,港股的核心资产,如大型互联网企业、部分和民生相关的产业受到显著影响,港股的主流投资者在等待政策逐步明晰。11-12月港股继续下跌,主要是对中美关系的摩擦以及美元加息周期作出反应。 国富狄星华:美股去年一整年都比较跌宕起伏,而且标志性的事件比较多。例如:一月份的散户与机构博弈,散户逼空华尔街对冲基金;三月份上演了某知名对冲基金因为高杠杆运作和集中持仓,然后股价下跌导致头寸爆仓,触发中概股第一轮暴跌;另外,通胀预期以及美债收益率升高又屡次打击成长股,使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科技龙头成长股在某几个单月经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积极的方面有:流动性充裕,参与者众多,热点层出不穷等。 睿远赵枫:居民财富配置持续向资本市场转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壮大。这使得2021年的A股市场分化具有明显的机构特征。全年来看,调整的行业和公司大部分受到宏观经济预期走弱的影响,估值受到压制。上涨的行业和公司则大多具备较高的当期盈利增长,且受到政策支持和行业长期前景支撑,需求增长较为确定;但伴随着估值的进一步提升,这些公司的市值中反映了更多未来盈利高增长的预期。需求增长虽然是企业增长的重要源泉,但需求增长的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求增长也不必然带来自由现金流增长,因此对于高速成长但竞争格局尚未稳定的行业,我们会谨慎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回报,这也使得我们在投资高成长高估值的标的时会显得有点保守。 我们在组合构建时仍然以公司质地和性价比作为两个最为重要的择股标准。公司的价值观、治理结构、竞争壁垒和竞争优势、研发创新能力等是我们选择长期研究标的最为重要的一些考量因素。股票当期价格和公司未来价值之间的差异所隐含的长期投资回报则是我们进行投资决策的最主要的依据。 富国唐颐恒:2021年,市场风格演绎十分极致。以消费医药、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高质量公司2021年表现不佳。在教育行业“双减”、互联网行业整改、“共同富裕”、医药集采等政策预期的改变,纷纷对这类行业未来商业模式是否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受政策支持和产业趋势双重驱动,新能源汽车崛起,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老能源转换路径日益清晰,行业持续高景气,年内几乎一枝独秀。 东方红张锋:在供求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尤其是地方政府简单化处理“双碳目标”,造成供给紧张引起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后在9-10月份又由中央政府纠偏导致了煤炭、钢铁、建材等商品价格大幅下跌。 在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方面,教培、互联网和医美等行业所经历的经营环境变动是近二十年来首次出现的,其背后的逻辑是共同富裕和限制资本无序扩张。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既有过往历次经济周期的共性,也有新的变化和特点。 投资者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期资金占比下降,而量化产品、私募FOF、银行理财、固收+等所谓“绝对收益型”产品的占比提升。实际上,权益市场的短期“绝对收益”背后的投资行为是增加了市场换手率和助涨助跌。
2022年展望
广发吴兴武:我们认为内外部经济环境尚不明朗。国内方面,因过去两年的防疫开支而导致的财政压力将逐步显现,同时,教育、互联网等行业所经受的冲击会影响部分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以上因素均对国内的消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海外方面,政治因素对中国制造类企业的影响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已在股价走势和企业估值中有所体现。 华泰柏瑞沈雪峰:2022年投资风险偏好降低、低估值高增长是主基调,价值与成长风格需要相对均衡配置。以下几大方向的潜在机会值得挖掘: 1)经济稳增长、新基建主线:2021年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的政策基调,或成为能够贯穿2022年上半年的核心主线。在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完全化解,新开工可能存在压力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2022年稳增长的核心政策抓手。我们认为风电、光伏、新能源电动车、地下管网改造、建筑建材等或能迎来较强的政策支撑。 2)消费场景修复主线:我们预期2022年的疫情防控或更加精准且缓和,对消费场景带来支撑。同时,不少消费类的上市公司在2021年疫情冲击的背景下调整了组织架构,精简了团队,提高了运营效率。有望在下一轮消费复苏的环境下乘风而上。 3)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主线: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大的波动,部分房企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而化解金融风险存在诸多环节需要打通,包括保交付、防兑付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等。部分财务压力较低的国企拥有较强的收并购能力和议价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管理能力强、多元业务运营能力优异的房企存在长期的拿地优势和盈利优势。同时,随着房地产销售和交付在未来可能的企稳,和房地产相关的消费链条,包括家居、家电、消费建材等行业或能得到支撑。 汇丰晋信陆彬:3月以来,市场短期内出现了极端剧烈的调整,在长期市场估值已经具备较高的隐含回报率的背景下,这类短期的剧烈变动往往不可持续。站在当前时点,以一年两年的维度看,很多股票的隐含回报已经非常有吸引力。中期看,我们认为结构比仓位更重要。 易方达陈皓:2022年初以来的下跌已经较大程度释放了系统性风险,我们认为虽然整体指数上涨或下跌空间有限,但市场仍会存在大量的结构性机会。 考虑到过去两年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投资标的已经被市场相对充分挖掘,我们认为2022年需要更加重视来自改革和变革的机会。一方面,稳增长背景下,部分行业的政策压力将会好于市场悲观预期,行业中的优质公司会有估值修复的机会;另一方面,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年,我们期望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能够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我们也相信这一过程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多的投资机会。 东方红秦绪文:国内的宏观环境是有利于股票市场的。中国有经济实力保持自己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坚信中国稳增长的经济政策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安信张翼飞:美日欧等主要外部经济体,在比较大的概率上,已经处于加息进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很好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应该是有边界的,在某一个内外利差水平,这种独立性可能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导致我们不得不跟其他经济体的利率方向相向而行。 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并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结构性的行情仍有看点,港股市场很可能有更具价值的投资机会。 永赢李永兴:在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迹象到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股票市场通常都会出现下跌;但是一旦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股票市场也会迎来投资机会。因此A股市场一季度存在下跌风险,这一阶段我们将会主要配置受益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行业以及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行业。一旦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我们将会根据政策放松的方向对投资组合作出调整。 广发林英睿:市场可能存在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国内经济周期下行速度与稳经济政策力度之间的角力,二是高通胀下海外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与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权衡。前者可能决定着方向,后者可能影响着幅度。同时,疫情、中美关系、行业政策甚至气候变化等都可能会在2022年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投资的不确定性在明显加大。 财通资管姜永明:预计2022年GDP增速可能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特征。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代表外需的出口随着海外疫情复苏进入下半场,出口高增长或难以持续。而内需中消费主要受疫情反复的压制,但由于国内政策持续宽松,包括减税降费、降息等,今年制约消费修复的因素或将弱化进而支撑消费边际恢复。投资或将成为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经济动能或将有所切换,消费复苏、基建发力可能成为主要的支撑力量,以对冲地产行业的下行。 2022年A股市场,预计以震荡行情为主要特征。风格上,去年是成长好于价值,今年在稳增长背景下可能价值和成长有所反复。可以关注几条主线:首先,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下,可以选择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对偏弱相关的科技成长型公司、必选消费等行业。其次,经历了2年的疫情冲击,随着加强针的推广和特效药的获批上市,整体疫情形势趋于向好,服务性消费等疫情受损类资产下个阶段可能迎来一定的修复。第三,政策层面,地产、基建产业链在稳增长下可能呈现阶段性景气回升,但空间仍然取决于政策力度。另外,随着政府开始保供稳价,预计PPI高位震荡后会逐步回落,随着PPI的回落,中游制造的成本压力随之回落,利润逐渐转向中下游,可以关注盈利能力修复带来的机会。 国泰程洲:持续表现了两三年的景气赛道普遍都出现了估值溢价的状态,因而屡试不爽的赛道投资可能在2022年会面临困难,在景气赛道中也要寻找估值与盈利增长相匹配的股票。 当然,我们对2022年A股市场并不悲观,虽然面临内外部的风险,但是“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会给经济与股市提供支撑,偏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使得权益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很低,结构性机会为主的行情特征还会延续。 我们认为把握2022年的机构性机会一定要坚持估值安全和盈利增长确定这两方面的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公司可能存在于已有相当调整幅度的必选消费和医药行业,可能存在于高景气赛道中能够通过盈利快速增长来消化估值的景气环节,也可能存在于积极拓展到景气赛道中的传统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 招商贾成东:展望2022年,经济压力大已经成为各方共识,需求不足可能替代供给冲击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一个字“稳”,全力“稳增长”的三板斧就是放水、松地产和扩基建。政策面和流动性看,2022年以稳为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将稳中偏松,预示流动性仍将比较充裕,市场总体“不差钱”,这将对股票和债券构成有力支撑,房地产调控有望进一步纠偏和松动,保障房是一大亮点。通胀方面,CPI上同时PPI下,CPI-PPI剪刀差缩窄,利润会从上游往中下游传导。 基本面看,我们认为需要关注三个矛盾和四个机会,三个矛盾依次是短期松地产vs中长期积极转型、短期控通胀vs中长期双碳目标以及我国货币松vs全球流动性退潮,四个机会分别是基建地产稳增长链条,利润的上中下游传导,双碳目标的行业机会,共同富裕的消费趋势。 股市一方面由于过去两年的结构分化较为极端而可能产生均衡回归的走向,另一方面在年初杀跌以后、部分基本面趋势向好的板块仍可能在后续出现股价上行机会,预计全年始终存在结构性机会。 华泰柏瑞李晓西:目前来看,我国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已经在采取措施以稳增长和稳经济。在稳增长的同时,预计政策层面将继续稳妥推进碳中和和碳达峰,打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升级的增量空间。我们将积极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力图从中找出可持续的投资机会。 在本次稳增长的过程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发挥重要作用,对稳就业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考虑到传统基建产业链等对就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预计传统基建也将有所发力。地产产业链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也较大,对我国经济也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基建和地产产业链相关投资标的估值总体还处于近年来历史地位,考虑今年二者业绩增速可能会改善,预计这两个领域的估值今年可能得到一定的修复。此外,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能源在较长的时间里可能还是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相当重要。在碳中和及碳达峰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的价格有望提升,带来传统能源公司的业绩提升,预计将带来传统能源行业的估值修复,而目前总体还处于估值低位。消费和医药经历了大幅回调后,目前估值渐趋合理,逐渐具有较好的长线投资价值。此外,全球疫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部分在疫情中业绩受损的标的目前估值还处于相对低位,预计等到全球疫情边际改善的阶段,这类股票可能会有一定修复。 易方达张清华:2021年宏观经济展现出外需强、内需弱的格局。展望2022年,外需对经济的贡献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复苏的高点可能已经过去,中国出口的份额也难以进一步提升,这会导致出口增速相比2021年下降。但同时国内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一方面国内信贷条件和财政支持均出现好转,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在房住不炒背景下地产政策也出现了边际缓和,明确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这对于内需有较为明显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很多供给方面的限制政策有所放松,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回落,企业利润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这有利于下游企业预期的修复和整体生产状况的改善。在内需回升支持下,对于2022年的宏观经济并不悲观。在资本市场层面,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前期,盈利预期修复的背景下,权益市场整体仍有支撑。考虑到流动性以及盈利增速差异的变化,权益市场的极端分化行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2022年内需回升会带来相关行业的盈利出现修复,出现结构性的机会。 风险层面,一方面需要关注海外持续的通胀压力下造成货币政策超预期的退出风险,从历史上来看,这对全球资本市场都会产生压力,考虑到国内政策储备充足,预计国内资本市场运行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需要关注阶段性冲击的出现。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政策的变量,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变化,很多行业的长期预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股票价值某种程度体现为企业未来长期现金流的折现,随着市场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定价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变与不变。考虑到宏观环境的变化,本基金适度提高自上而下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维持更好的股债配置比例。 东方红孙伟:预计21年四季度和22年一季度大概率是此轮经济调整的低点,二季度开始经济会开始企稳回升,特别是消费行业,本身就具备明显的后周期属性,整体下半年的情况会更好一些。在外部动荡的环境下,内循环更加需要坚守。当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位于历史偏低位置,大量的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意味着市场对不确定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定价,对于后续的稳增长政策、流动性环境,会更乐观一点。 富国厉叶淼:全球范围产生较为严重的通胀;我们认为海外市场的流动性将趋于收紧,进而影响全球风险资产的估值。另一方面,2022年11月美国将进行中期选举,美国部分政客可能再拿中美关系作为其政治选举的资本,这是今年国内权益市场可能面临的另外一个风险。 万家黄兴亮:2022年开年市场即面临挑战:海外货币政策收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随着稳增长的政策的出台,市场可能会在一两个季度之后寻找到经济和企业基本面的底部。这样强度的调整之后的底部,很可能会形成新方向的起点。 国富狄星华:从估值角度,标普500未来十二月的本益比在20X不到,从过去10年历史维度看是高于一个标准差的,不算便宜。但结合最近几年的市场流动性,我们认为20X这个估值还是可以接受的,不便宜但绝对不算贵的离谱。 从长期维度看,无论联储如何调整它的货币政策,有一点是确定且不可逆的:科技在持续改造我们的世界,创新在每个领域发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单行道。同时人口、GDP的增长和货币供应量增长也是确定向上,基于此,我们对未来的投资仍然充满信心。 民生加银王亮:进入2022年伊始,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导致了全球股票市场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下跌。我们判断不必过分忧虑。在过去的两年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克制为我们提供了回旋余地,在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的背景下,我们选择相反方向成为可能。我们倾向于已经反应了大部分的悲观预期。后续市场将出现下跌以后的企稳,并开始逐渐分化。 不同于2009年和2015年,居民杠杆率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支持房地产继续大幅增长的空间很小。因此我们倾向于政府依然会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保增长更有可能的是托而不举。我们依然看好代表未来方向的高端制造业和绿色经济。比如新能源和军工等高景气行业。我们对消费和医药中长期依然是看好的,医药需求依然是刚性的,而消费领域的升级还在持续中。目前因短期扰动造成的调整恰恰是较好的中长期布局良机。 富国唐颐恒:2022年的市场风格相比去年应该会更加均衡。在选股上,我会更加坚持公司的质地和估值,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安全边际,更加强调组合行业均衡度和整体估值的控制。 诺德罗世锋:过从1-2年的维度看,我们认为有两个相对较为确定的方向:其一,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水平,预计未来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其二,考虑到产业链将趋于正常化,预计价值和利润在产业链的分配也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市场风格有望趋于均衡,而价值投资的风格也有望将逐步回归主流。 东方红张锋:2018-2021这四年来全球和中国发生的变化脉络逐渐清晰:即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财政政策,效率优先让位于公平与安全。从趋势上看,全球的资本效率、供给效率面临下降,将导致通胀中枢上升,并对各类资产的基本面和估值体系产生影响。我们重点关注几类投资机会:一是与通胀相关的资源品,二是需求有望有较快增长的新兴产业;三是受益于稳增长的早周期类和下游行业,四是技术创新创造需求的特色制造业企业。 兴证全球任相栋:2022年,开年的暴跌给A股参与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过去几年基金赚钱效应结束、美国加息、国内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充斥着各种文章和公共号,很多投资人担心2022年是2018年的翻版乃至更甚。 这一轮美国加息对全球风险资产特别是A股的影响和过去几年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回收流动性的同时,中国这么一个经济体量接近于美国的经济体在释放流动性,中国而非海外的经济和流动性情况是A股运行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预期企稳和信用宽松到来,我们对A股全年的股票市场并不悲观。 大成韩创:目前市场对2022年国内的经济充满疑虑,同时对于海外的流动性环境充满恐慌,因此我们看到了市场在元旦后春节前的大幅下跌。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于中央稳增长的政策目标要充满信心。一方面今年国内可动用的政策工具其实还很多,地产、基建等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而且这些与长期政策目标也并不相悖。另一方面,国内迥异于海外的低通胀水平等,也给刺激政策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外部环境方面,我们不应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于担心,因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美联储流动性对我国的影响是不断被削弱的。 总而言之,在目前这个阶段我对市场充满了信心。除了少部分高估值的行业和赛道之外,我认为大部分行业都有机会,其中符合时代特征的一些行业,机会则更大。 圆信永丰范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22年宏观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比2021年小,比如欧美制裁俄罗斯带来的原材料及能源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国内疫情反复对服务业和消费的伤害,地产下行对产业链的牵制……虽然困难很多,内外部环境都充满挑战,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把供应链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我们相对选择两条主线进行配置:一条是和经济相关度低和行业自身景气相关度高的板块;一条是供应存在瓶颈的周期类板块。 朱雀梁跃军:对未来市场我们维持A股市场走慢牛,呈现慢涨急跌特征的判断不变。2019年以来,A股市场开始走慢牛,呈现慢涨急跌的特征。市场对应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速增长阶段,驱动经济的模式是以地产和基建为抓手,银行的信贷和债务资金来配合,经济运行模式是大起大落。经济增速下滑,刺激地产、加大基建投资,经济便能快速反弹。对应资本市场,在刺激经济的同时货币政策宽松,经济过热后又收紧货币政策,股市大起大落。高质量发展阶段,驱动经济的模式是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配合。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资本市场更多体现的是结构性的机会。 我们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市场没有大的风险。美联储这一轮紧缩,人民币汇率稳定在6.3-6.4这个区间,原因在于疫情使得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而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是全球经济重要的稳定力量,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大大提升。从过往经验看,地区冲突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是脉冲性的,不具有持续性。综上,我们认为2022年A股市场仍将走出结构性慢牛的特征。 睿远傅鹏博:近年来,证券市场表现多为结构性行情,如2019年,“核心资产”估值修复和拔高;2020年,医药和消费个股的极致行情;2021年,新能源和受益于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原材料板块受到青睐。2022年,年初以来在基建、地产复苏的预期下,金融和资源品板块涨幅居前,或预示着结构性行情仍将延续。 方正富邦崔建波:我们认为市场短期以震荡为主,符合稳增长方向的板块可能有结构性机会。长期角度,能源结构升级、新兴消费升级、依托于工程师红利的尖端技术国产替代、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等将是核心的方向。 富国李元博:2022年,我们迎来了宏观上最不确定的一年,机会和风险并存。海外流动性的收紧很可能是全球范围的。国内的情况是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三驾马车中地产产业链涉及的行业多,链条长,虽然政策已经边际转暖,但是并没有给地产继续加杠杆的表态。所以,我们认为这轮经济的托底行为主要是靠政府加杠杆来完成,而不是居民端。与12年下半年到13年上半年不同,我们认为这轮更多是中央政府的加杠杆而不是地方政府。体现出来的宏观变量特征很可能是社融升,利率降,意味着国内市场没有大风险,但是盈利的下滑也意味着没有大机会。总体判断我们认为2022年国内市场以震荡为主,虽然外围形势不利,但是国内的政策面向好,市场整体风险不大,是自下而上选股大有可为的一年。特别关注政府支出受益的方向,回避地产产业链下行受损的方向。 嘉实归凯:原本我们对2022年市场持偏谨慎态度,但年初以来的大跌还是相当程度上释放了估值压力,特别是很多优质价值成长类公司股价已经调整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因此站在当前时间不宜再过分悲观。 经济下行压力下,22年基于行业景气的投资机会将相对稀少,CPI/PPI裂口收敛会减轻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预计少数景气向上的细分领域和估值调整充分,基本面见底向上的中下游公司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建信陶灿:预计2022年市场风格及本基金配置相比2021年会更加均衡,市场可能演绎先价值、再成长的风格轮动,指数级别的机会可能在下半年出现。重点看好的方向包括:稳增长领域的机会、高景气赛道中估值调整合理的机会与新兴成长机会、疫情反转及政策反转类的机会。 上投摩根杜猛:虽然2022年年初市场表现疲弱,但是我们看到积极的因素已经开始出现。我们依然会看到中国的一些新兴产业继续蓬勃向上,另外在2021年受损的消费、医药和一些传统行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整,部分高估的品种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位置,2022年会是一个机会相对均衡的状态。 广发苗宇:尽管开年以来的市场表现较差,但我们对于宏观经济的看法比2021年更为乐观,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潜在动能依然强劲,同时政策更为宽松。 银华王海峰:我们认为在2022年,我们既可以看到稳增长带来的传统低估值品种的估值修复行情,也能看到CPI上行周期带来的泛消费品的投资机会,还能看到估值泡沫消化(通过业绩增长或者股价下跌)后的成长再出发行情。 结语:本篇主要梳理了基金经理对2021奶奶的回顾以及2022年宏观展望。 下篇我还会发一些基金经理对不同投资风格和各个行业的观点,大家可以更具体的了解基金经理们看好哪些行业和板块,逻辑是什么。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lcnylc),建议设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