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央企引进社会资本,国企混改还应做点什么?
【原创】7成央企引进社会资本,国企混改还应做点什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9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深化改革添活力砥砺奋进新时代”媒体通气会。根据会议披露的信息,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半数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各省区市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49%。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7成。
显然,混改已成为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抓手和切入点,也成为国企真正走市场化之路、推动企业转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央企子企业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7成,更进一步证明,国企混改是必须的,也是富有效率的,是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的。
事实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单一的国有体制和国有独资体制,是很难适应市场化需要的,也是很难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相反,由于国有独资体制、特别是垄断体制的存在,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企业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竞争之中。更重要的,国有企业不管怎么去做,也不管做得好还是做得差,都很难得到公平的评判,会使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因而,也占有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显然在评判过程中难以与做出的贡献以及承担的责任相匹配,会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剥离掉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享受平等的社会资源配置权,才能够让国有企业走出舆论的漩涡,获得平等的对待。
更重要的,当社会资源、特别是优质社会资源被国有企业过多占有,而民营企业等又无法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显然难以提升。其中,当这些资源被产能过剩行业、落后淘汰企业、僵尸企业等占有后,就不只是没有效率的问题,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譬如银行资金被这些行业和企业占有,随时有可能转化成风险。所以,必须通过改革,让国企与民企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参与市场竞争。也只有平等竞争,才能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这也意味着,虽然国企混改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能够真正形成有效的平等竞争机制。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和领域,国企仍然扮演着独占和垄断的角色,社会资本没有或极少进入。而恰恰是这些行业和领域,社会化程度已经很高,需要建立更加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有些行业和领域,不仅子企业需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母公司也可以推行混合所有制。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就吸引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那么,面对已经取得的混改成绩,国企在混改方面还应当做些什么呢?按照国资委提供的消息,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子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已全部完成,32家省级国资委所出资一级企业也已完成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也就是说,按照功能定位和分类,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够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积极稳妥地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特别是与市场化关系密切、与市场竞争关系密切、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行业和领域,应当加快改革,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譬如电力、石油等,必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而且,要以更加开放开明的思维,放宽社会资本的进入门槛,提高社会资本的股权比例容忍度,不必什么领域和行业都必须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和放弃控股权,都是混改的一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拉长混改的改革链,让社会资本在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进入,除极少数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之外,其他行业和领域,都应当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如中石化,在前些后推出了销售公司之后,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对社会资本开放,也值得研究与思考。因为,如果行业和领域太局限,行业和领域中企业放开的门太小、链条太短,也是会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的,会对这些行业与领域的混改效率产生影响的。
国企混改的深入推进,带来的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现行的国资监管体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国企混改需要。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国资监管,一定程度上仍然扮演着过去工业主管局的角色。因此,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必要时,市级国资监管机构可以转型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监管职能划归财政部门。否则,很难适应国企混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