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严防破坏性“建设”,控制“增量”、更新“存量”

谭浩俊 2021-12-29 00:01

城市建设要严防破坏性“建设”,控制“增量”、更新“存量”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运动式”、只顾“显绩”的工作方式,往往会带来破坏性“建设”。他强调,城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必须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规律,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毫无疑问,这是对几十年来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这些年来存在问题的剖析。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给城市面貌、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等带来积极影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必须正视的矛盾和问题。如政府的高负债、企业的高风险、城市的高负荷,特别是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突出,造成城市内涝、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多发等,都是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并切实加以改进的方面。

事实也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建设既是成绩斐然,也是问题突出。既应当为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要对存在的问题感到内疚和不安。因为,许多问题并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是主观意志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每个地方的执政者都能按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目标去做,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去做,很多问题都能够避免。遗憾的是,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问题,却因为执政者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本位主义等的影响,没有解决好,从而留下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也隐藏了很多不该存在的风险和隐患。特别是王蒙徽部长所说的破坏性“建设”,在一些地方还是比较突出、比较严重的。

客观地讲,通过这些年的大规模建设,多数城市的基础条件已经比较好,有的城市还非常超前。有过出国经历的人都能感觉到,单就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建筑等硬件来看,世界上已经没有几个国家能与我国相比,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面貌,也没有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的城市面貌优美,道路更是没法相比。但是,如果翻看表面的东西,看看城市的内核,包括管线的布局、管线的底数、管网的质量、管道的标准,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的使用年限、安全标准等,就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了。为什么近年来经常发生内涝,为什么动辄发生管道爆炸,为什么会出现施工过程中引发管线泄漏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网的设计存在问题,管网的布局情况没有形成记忆,继而在后来的施工过程中,无法从相关资料中找到先前管网的位置。久而久之,一些施工单位也就没有了这样的意识,导致事故不断、风险不断、破坏力极强。

不仅如此,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只讲建设、不讲保护,只要新的、不要老的,只要现代化的、不要传统文化的,只要对我人利、不要对历史负责,等等。不仅造成了大量历史古迹被破坏,也造成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被割断,尤其是一些历史比较长的城市,在前些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很多历史都被切断或阻断了,形成历史断层。这种破坏强度很大的“建设”,显然是不应当出现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必须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避免和改进。

那么,未来的城市建设重点应当放在什么地方呢?按照地方政府对待城市建设的态度,要让他们放弃城市建设,比登天还难。但是,如果继续维持过去城市建设的道路,也很危险。特别是在政府高负债下,很有可能让政府陷入高风险。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增量”,更新“存量”,要维护长板、拉长短板,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

“增量”只能在政府能力范围内去争取实现,不能再突破政府的承受能力,不能再继续扩大政府负债,尤其不能为了政府领导个人的政绩去进行城市建设。真正必须增加的项目,才能增加,能够不建或缓建的,一定不要放到今天来建。“存量”更新的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地上多,地下更多。老城区有,新城区更多。特别是前些年“发烧”起来的新城区,多数地区的地下管网都是漏洞百出、隐患极大,必须加快更新速度,力争使这些地方的短板能够尽快得到更新。那些被破坏的文化,也要想方设法恢复和修复。也只有让“存量”的更新工作全部到位了,才能把重心放到“增量”上。否则,真的必须严格控制“增量”。

总之,城市建设的高速度时代已经过去,今后也不会有这样的高速度了。城市建设应当由高速度逐步转向高质量,而这个高质量,就是控制“增量”,更新“存量”,把“存量”做成高质量蝗“增量”,从而让广大居民能够真正从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享受实惠和福祉。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