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最关键
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最关键
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4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表示,没有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将陷入消费不足、投资过剩或低效率均衡的状态。
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几个数据、几项指标,就能说明和代表的,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效果,实实在在的成果,是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离开居民对共同富裕的感受,单纯看数据、看指标,就容易出现名不副实、空有靓丽数据、漂亮指标,居民实际感受并不强烈的现象。就如各地公布的居民收入、职工收入情况一样,很多居民总有一种那不是我、我被拉高了等想法,原因就在于此。
能够有效衡量共同富裕效果和效率的标准,应当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就是居民手中的现钱有多少、敢不敢消费、购买力如何、能不能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如果这些方面的感受有了、效果好了、幸福感提升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就是最希望出现的结果。
事实也是,单纯从目前居民掌握的资产情况来看,应当说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早在两年前,相关机构就有一项调查,居民家庭资产平均已经达到268万元。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据。想一想,268万元,按照一家三口来算,接近人均90万元。而从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毫无疑问已经突破了人均90万元。如果仅看这个数据,居民生活水平已经相当高。
但是,从资产结构来看,70%是来自于房产,也就是说,近200万是房产,只有7、80万元是非房产性资产。这些资产能够用于消费的比例很低,更多的家庭,可能会用于偿还房贷、给孩子读书、供老人看病、担心通货膨胀等,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消费。
必须特别关注的是,在居民资产大幅增长的背后,却有三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平均资产中被拉动的比重很大,在居民财产中,一个家庭有多套房的现象比较严重。就像近日媒体报道的,上海一位老大妈一人手中就有90多套房、200多个车位,其资产能够平均多少人的资产,应当不难判别。因此,这种资产上的差异,实际是与共同富裕完全不相符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更重要的,从这些年来社会财富的分配来看,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多数人掌握少数财富,少数人掌握多数财富,掌握多数财富的人将财富向外转移,掌握少数财富的人因为房贷等又不敢大胆消费。因此,整体消费能力并没有与财富增长速度相匹配,影响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二是居民资产增长的最大拉动力是房价的快速增长,如果将这些房产复原到二十年前,居民家庭的资产数量至少要减少150万,也就是只剩下100多万,相当于机构公布数据的40%左右。当然,因此也会让居民的其他财产会出现相应增加的现象,只是增加数量非常有限。房价的过快上涨,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消费,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的增强;三是要看到资产大幅增长背后的居民家庭负债大幅增加,最主要的就是房贷,也包括通过消费贷、经营贷等方式购买住房的贷款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居民的家庭资产跟过去意义上的家庭资产存在很大差异,居民手中的现金等,也会被迫放弃或减少正常消费,影响居民的购买力。
正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出现了过度向有钱人集中、普通居民的家庭财富又被房产大量占有、居民负债大幅增加的现象,实现共同富裕就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共同富裕问题,而不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还必须解决房价过高、居民家庭资产过于被住房占有、居民偿债压力较大的问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居民的消费能力才能增强,居民手中的钱的购买力才会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提高。只有当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想消费了,有足够的购买力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才会牢固,才不会被其他因素干扰,居民才不会在消费时有各种各样的顾虑。
消灭两极分化是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关键,在消灭两极分化的同时,如何让居民手中的财富含金量更高、购买力更强、消费欲望更浓,也是不可能忽视的重要方面。这其中,建设更多租赁房,不要让居民再当房奴,不要因为房产让居民不敢消费、不能消费、不想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