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重回枯荣线以上,看点在哪?
PMI重回枯荣线以上,看点在哪?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
在连续几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下,制造业景气度出现下滑之后,11月的PMI终于又站上枯荣线以上,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制造业的景气度又回升了,经济的活跃度也增强了。
制造业PMU能够回到枯荣线以上,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毕竟,作为经济最重要基础的制造业,如果PMI一直处于枯荣线以下,是令人担忧的。尤其在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会给人以滞胀的感觉,给人觉得经济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和困难。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前几个月制造业PMI表现不佳,一直处于下滑并低于50%的枯荣线。因此,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就借机唱衰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指手画脚,说出一些非常可笑,而又非常有害的所谓分析和预测。殊不知,中国经济是具有很强韧性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的,是能够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下继续扮演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量的。而这,从11月份的制造业PMI中也不难看出,中国经济没有因为前几个月制造业PMI下滑就出现问题。相反,从11月份的情况来看,在结构方面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更加合理的状态。
先从企业规模来看,11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虽然大型企业出现了微降,但是,仍然处于临界点以上,大型企业的景气度依然保持稳定状态。而小企业的情况也有明显改善,PMI比上月上升了整整1个百分点,这还是在上游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成本上升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型企业能够一下子从低于临界点转变成高于临界点1.2个百分点,比上月提升2.6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的运行状态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上游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部分产品已经价格下跌,下游则出现市场回暖、需求增加的良好格局。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合理了,而不是前几个月的两极分化,大企业越来越“好”、小企业越来越“差”的矛盾格局。这样的变化,毫无疑问对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从生产类指标来看,11月,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如果没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尤其是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生产指数是不可能出这样积极的变化的。要知道,上升3.6个百分点,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结果。而且,除生产指数外,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也有了较大改善。数据显示,11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9%,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从这两项指数的变化上,也能看出,企业景气度是在有序提升的,企业已经敢于增加主要原材料库存量,而不会担心库存因为生产状况不佳而大量积压。同时,企业用工景气度也在逐步改善,生产前景看好、市场预期增强。
从市场类指标为看,也呈现积极向上、不断改善的良好格局。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说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已经有所改善,能够为生产提供比较好的支撑,这也是为什么生产指数出现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已经为中、下游企业的生产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市场需求也会因此而进一步向好,为生产的进一步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8.2%,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一方面,说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延长,可能会对下游的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更有效率的恢复。另一方面,也说明下游的需求转旺,上游的供应压力加大,从而影响了供货时间。随着上游生产的全面恢复,特别是电力供应有保障、煤炭价格和供应都更加稳定,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积极,供应商配送时间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而不会继续维持现状。
总之,11月份PMI重回枯荣线以上,真正的看点并不在“重回”二字,而是内在结构的改善上,在于整个PMI的内在结构出现了明显优化和改善,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