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下沉,让更多的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原创】政策下沉,让更多的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李克强总理在9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他指出,“基础研究站得稳不稳,站得牢不牢,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
确实,一个国家能否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否拿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否拿到诸如诺贝尔奖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奖,都与基础研究密切相关。没有强大厚实的基础研究做保证,就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根本性突破、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创新成果。
中国能够在短短的四十年时间内,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世界经济奇迹,除了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运用世界上已经取得并公开的科研成果,大力吸引外资等之外,与改革开放后重视科学研究、特别是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和知识分子工作在科研、技术、企业第一线也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具有很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第一线探索,在第一线努力,在第一线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才使得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能够在条件并不太好,基础很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新的突破。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为,过去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和就业为落脚点,基础研究也重点围绕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水平而展开。取得的创新成果,则重点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水平方面,尚没有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全面的创新和研究。特别是戌投入,尽管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增多,重点也没有放在基础研究领域,而更多的是实用性方面。从掩藏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来看,效果不错。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特别是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表现在基础研究上,就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少,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流失也非常严重。一些著名大学的科研人员,很多都转向金融、证券、互联网等方面,很难再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
不仅如此,在科研经费的安排和使用方面,也都受功利主义影响,不向基础研究倾斜,而是大量转移到一些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方面。如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出现的骗补等问题,就是最典型、最明显的例子。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把重点转向基础科学领域,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基础研究下沉和倾斜,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只要不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体现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大学、研究机构也好,企业也罢,科研人员、包括大学生也行,就很难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方面,就很难投身于基础研究领域。那么,基础研究就的水平就无法提升,科技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
基础研究,就是大楼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基础打牢了,科技的大楼才会稳健,才能够越砌越高。不然,纵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也是不扎实的,缺乏稳固条件的。其中,能否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为基础研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就成了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我们的科研水平,与过去相比,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又很大。原因就在于,基础研究水平不高,地基夯得不实,科研缺乏广度和深度。为什么航天领域的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在航天的基础研究方面,基础很扎实,且有一大批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
而从汽车等领域来看,则重点放在了引进方面,而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在从事基础研究。所以,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很少,竞争力也很弱。不仅汽车行业,很多行业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都存在忽视基础研究的问题。
所以,李克强总理把基础研究看作是“卡脖子”问题,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就看有关方面在资金安排、基金设立和使用等方面,能否多给基础研究开绿灯了,看能否把基础研究当作未来中国经济、中国科技、中国创新、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提高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提高基础研究人员的待遇,引导更多的科研人才从事基础研究,而不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转行干其他,对中国的未来十分重要,对中国经济转型十分重要,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