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由大变强”目标,中国宝武应当如何破题
实现“由大变强”目标,中国宝武应当如何破题
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宝武以营业收入97643百万美元排名第72位,较上一年跃升39位,不仅继续位居全球钢铁企业首位,也首次进入世界前百强,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
中国宝武能够位列《财富》排行榜钢铁企业首位,源于其规模庞大的钢铁产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宝武以1.1529亿吨的粗钢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较位列第二的安赛乐米塔尔多3683万吨。注意,这里所说的钢铁产量,指的是“粗钢”产量。也就是说,高端领域的钢铁生产、高科技含量的钢铁产品方面,中国宝武能否位列前茅,也就很难说了。因为,种种信息显示,在粗钢生产方面,我国钢铁企业的实力确实非常强,生产能力也非常足。但在高科技领域、精密钢铁产品的生产方面,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如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也是家喻户晓的圆珠笔芯,直到前几年才由东北特钢研制生产成功。而在此前,圆珠笔芯都是由日本企业提供。
小小的圆珠笔芯都不能自己生产,可见,我国钢铁企业在高科技钢铁产品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而高铁、汽车等方面所需要的高性能、高水平、高科技钢铁产品,就更是薄弱环节,需要下大力气才能突破了。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的求大不求强、更难求优的现状。
也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国资委按照中央要求,对央企,特别是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行业,提出了“完善首席科学家、技术带头人”等方面的制度目标,要求央企能够做好带头人,起好示范作用。如果央企都不能在技术方面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都没有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还怎么引领企业发展、提升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呢。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宝武义不容辞应当在如何“由大变强”、“由强变优”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那么,如何才能破解钢铁央企“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难题,实现“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目标呢?从科技和管理入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正因为如此,近日,中国宝武举行了首批科学家授牌签约仪式,产生了17名工程科学家、5名管理学家,成为中国宝武的最高学术岗位。
据悉,中国宝武采用的是全流程探索试点,而不只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因为,要想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单纯依靠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某项技术、某个产品是达不到目的的,而必须流程再造,在各个领域,包括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强的管理进行,确保每项技术、每件产品,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强管理,从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攻克各项技术难关。
对中国宝武来说,从规模和产量来看,已经不需要再扩大和增加了。中低端规模越大、比例越高,一般性粗钢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效益就越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就越差。相反,高端领域的差距就越大。因此,中国宝武要做的,就是攻克高端领域的技术难关,弥补国内空白。建立科学家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这项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产生预期效果,需要看科学家们的能力、水平,看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实力。
要知道,华为能够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以至于美国要动用政府力量打压华为,就是在各个领域都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有数量很多的科学家、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做支撑,引领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中国宝武作为全球钢铁行业的最大企业,到今天才设立科学家制度,显然有些滞后。因此,不仅需要有效发挥这些科学家、管理学家的作用,更要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人才,诞生更多科学家、管理学家,在各领域都有真正的领军人物。
宝钢集团原本就是以中国钢铁行业技术最先进的企业建设起来的,与武钢集团合并成立中国宝武后,更应发挥1+1>2的作用。特别在技术创新领域,必须走在钢铁企业的前列,要在弥补国内空白方面多做贡献。科学家制度的建立,也要成为中国宝武新的起点,每年都拿出一批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抗衡的技术和产品,真正让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而不要总陶醉于规模和产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