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实现“三心合一”目标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实现“三心合一”目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何确保食品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那么,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做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之为做的好呢?我认为,应当坚持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实现“三心合一”,亦即监管用心、居民放心、政府安心;二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食品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放松。
事实上,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明确的监管目标和要求,把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以便于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心合一”,毫无疑问,监管是关键。要知道,监管的力度越大,监管的方法越科学,监管的手段越到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就越少。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监管失位造成的,是监管浮于表面、跟在后面、停在外面产生的。如果能够稍稍深入一点,步子稍快一点,重心向下一点,多数问题都可以避免。恰恰是,一些地方总是带着侥幸心理在监管,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撞大运”,得过且过。自然就成为不出问题是偶然,出现问题才是必然了。
因此,如何让监管不缺位,让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的“保护神”,就在于“用心”两个字。亦即用心监管、用心服务、用心工作,真正把食品安全监管当作自己的“分内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决不是市场监管部门一家的事。从农田到餐桌,是一条完整的食品产业链,自然就需要有一条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产业链。从土质安全、种子安全、生产过程安全、水资源安全、化肥农药安全、收割过程安全、市场流通安全、加工过程安全、销售过程安全,等等,都是需要用心监管的,是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细节放松的。只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用心监管,才能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也只有监管用心、用心监管,监管工作一着不让,监管意识不断增强,监管手段日益丰富,广大居民才能吃得放心。要知道,在食品问题上,广大居民更多的只有被动选择权,而没有主动选择权,只能依据经营者提供的食品去选择,而没有左右经营者的权利。虽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如果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通过适当途径反映、投诉,甚至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但是,从总体上讲,这样的反映、投放、起诉,都是被动的,是不该发生的,也是往往费时不讨好的。
自然,就会把希望寄托在监管者身上,会时刻注意监管者的行为,会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归咎于监管者,而不是经营者。在他们看来,经营者无良,那是贪得无厌者的天性。要改变这种天性,唯有监管从严,才能让无良者收敛,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也慢慢养成了监管者的心态,扮演了监管者的角色,他们会对各类食品提出安全方面的质疑,监管部门能否顺应这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广大居民吃得放心,能够放心地消费食品,无疑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食品安全工作必须达到的目的。
如果监管用心了,广大居民在食品消费中放心了,政府也就安心了。这些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政府的心一直是提着的,甚至是悬着的,是难以完全放下的。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对食品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了,为什么政府的心反而提得更紧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越是重视,越是要让广大居民放心,政府就越会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处理一定是最严的,是决不会轻轻放过的。对各级政府来说,当然要有如履薄冰的思想,有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了。
实际上,对相当一部分地方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并没有很高的目标,就是不要出事。恰恰是这个看起来最基本,实际很低的目标,导致了一些地方不时会出事。即便没有大事,也会小事不断。而只要小事不断,就会大事临头。对食品安全工作来说,还是要追求高目标、高标准、高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问题发生。所以,政府要安心,就必须对监管提出更加严厉、严苛、严格的要求,而不能只把“不出事”当作追求的目标。如果这样,就必然会出事,必然会问题不断、事故不断。
食品安全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实现“三心合一”,才能让食品安全工作朝着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出幸福、吃出欢乐、吃出高质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