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不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
AI会不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
近日,在2021北京智源大会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黎安分享了他所在的课题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AI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或缩小,而是结构性的失业和在转型过程中调整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劳动者被AI替代下来,却因为无法适应新产业、新岗位所需的新技能而被迫失业,另一方面是新岗位和新职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
AI会不会带来劳动者的失业,会不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肯定,而且会比想象的更为严重。特别是依靠单一技能工作的劳动者,一旦失去岗位,就有可能失去再工作的条件。如此一来,AI对就业与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就会很大、很严重。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应当停止发展AI,用遏制AI的方式保护适应技术变化能力不强的劳动者呢?显然不行。因为,科技是不会随着劳动者的意志而转移的。劳动者只能随着科技的指挥棒转,而不可能让科技随着劳动者的能力转。如果科技随着劳动者的能力转,就会让科技停止前进的脚步。
也就是说,对只有单一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来说,面对AI的冲击,是压力山大的,是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岗位的。这样的结果,对劳动者个人和家庭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也是风险和危害都相当大的。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应对策略,这部分人群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成为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压力,甚至阻力。如何让有可能被AI替代,又没有再就业能力的劳动者不失去工作岗位,需要从长计议,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必须注重的一个事实是,AI对劳动者就业和中等收入群体影响,也是相对的,是有一定的正负可逆性的,并非单一的负面作用与影响。即便是负面影响,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其成为正面作用,将压力变为动力、将阻力变成冲力。
先从负面影响的可逆性来看,AI对劳动者就业的冲击确实会比较大。尤其是劳动复杂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是很强、劳动手段替代性很强、劳动力非常密集的工种,被AI替代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对劳动者维持劳动岗位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这就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就必须都及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本着对劳动者负责的态度,解决劳动者可能面临的失业问题。对企业而言,并不是有了AI,就能随随便便地把员工推向社会,而必须对员工负责,帮助员工提高其他方面的技能水平,以便于劳动者失去现有岗位后,能够找到新的就业岗位。这是对企业必须提出的要求,否则,就要继续留用员工。
而对政府来说,可以给使用AI技术的企业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特别是员工失业方面的要求。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承担起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要将可能面临失业员工的情况弄清楚,在此基础上,组织有效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实现二次就业,而不是成为社会负担。如果能够做到,无疑是一次社会分工和合作的上新台阶,从而让AI推动政府和企业职能转变,更好地适应科技新时代的到来。
从正面的作用与影响来看,AI在让一部分劳动者失去岗位的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大学生,面对AI的广泛运用,他们的机会则越来越多了。AI技术的运用和相关设备、机器人等的操作、维护、修理、保养、管理等,都需要有较高技术与能力者。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最主要的群体。如此一来,就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空间。更重要的,它可以倒逼大学注重针对性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继续把培养的目标锁定在文凭和学位上,从而让大学教育变成了文凭和学位的奴隶。大学对学生的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与企业的需求相协调。否则,大学生培养会成为空中楼阁,会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甚至会成为社会的拖累。
所以,AI的广泛运用,在给就业等带来冲击,对中等收入群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是有不少积极作用的,是能够形成相互作用、有效互补的,而不只是劳动者失去岗位、收入增长面临压力、中等收入群体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