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市值管理”,到底“伪”在哪?

谭浩俊 2021-05-26 00:05

“伪市值管理”,到底“伪”在哪?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表示,近日市场对“伪市值管理”问题比较关注,证监会对“伪市值管理”始终保持“零容忍”,对利益链条上的相关方,无论涉及谁,一经查实,将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并及时向市场公开。

易主席讲这番话的背景,自然是微博大V叶飞报料的涉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黑吃黑”事件,由于叶飞的报料很猛,不仅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多家券商,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等,而且直接把自己也一起拉进了相关案件之中。也就是说,这是一起连自己一起举报的报料,是杀伤力非常大的“自杀性报料”。

应当说,证监会对此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报料消息刚一发出,就立即介入调查。有点意想不到的是,叶飞的报料速度会那么快、那么猛,而媒体对此的反应也相当快,伴随着叶飞的报料,相关公司的市场表现等也很快地被媒体翻出来,也确实如叶飞报料中所言,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是非正常市场现象。

这也意味着,对叶飞的报料,证监会必须全面调查。而从已经报料的公司、机构、人员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一起涉及公司、机构、人员非常多的大案。特别是相关公司,为什么要以市值管理之名配合机构、人员进行这样的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董高监等有没有参与这样的行为,又拿到多少利益,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这样的行为,又获得了怎样的利益。如果这些问题经过调查,都是属实,监管部门将如何来处理,有多少人员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殊不知,此起报料,可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投诉,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操纵案件。围绕这些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很有可能成为一项庞大的工程。公司、机构、人员等,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行动、每一处细节,都有可能让这些公司、机构和人员成为违法者、违规者和犯罪嫌疑人,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仅如此,还涉及配资公司、市场“黑嘴”等。而配资公司的资金来源,有没有银行提供的,也是一个问题。如果银行提供的,又涉及到为什么银行会向配资公司提供这样的资金,到底背后有没有交易,等等,情况十分复杂,内容十分繁杂。

对叶飞报料的这些情况,易主席虽然没有点名,但谁都清楚,就是指的这些情况。将其定性为“伪市值管理”,显然,舆论和公众也认可接受这样的定性。那么,为什么要在市值管理前加一个“伪”字呢?到底什么样的市值管理才能被认定为“伪市值管理”呢?显然,是相对于“真”而言的,有“真”才有“伪”,没有“真”就谈不上“伪”。

所谓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很显然,市值管理的“真”,应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二是科学,三是合规。价值,无疑是上市公司的基础,没有价值,上市公司就地从谈起,也不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只有具有了价值,投资者才会认可与接受,才会选择投资。而科学,则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要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并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市值最大化、最优化。合规则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前提,没有合规做前提,一切市值管理都会出现问题,就会受到监管约束。

毫无疑问,叶飞报料所提到的这些情况,所以被称作“伪市值管理”,就是在价值、科学、合规等方面是存在问题的,是需要检查和规范的。“伪市值管理”的“伪”,首先表现在上市公司是没有投资价值的,至少,投资者聚集的价值不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呢?很显然,是有人操纵的,是人为造成的。这其中,上市公司既是被动者,也可能是主动者。如果是被动者,那一定与市值管理没有任何关系,是投机炒作者兴风作浪的结果。如果不是被动的,那一定是上市公司参与了这样的炒作和操纵,是“伪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实控人就有可能成为个中的环节之一,并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相关的机构、人员,包括可能存在的银行等,就成为了“伪市值管理中”的一根根链条。监管机构在侦查过程中,一定会依据不同链条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一经查实,将对所有涉案的公司、机构和人员进行查处。如果真的是“零容忍”,那么,叶飞报料的这起案件,将会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将有一批公司、机构和人员受到处罚,成为可以写入教科书的一次典型案例。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