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专利的质量和转化工作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专利的质量和转化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更大便利创业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会议要求,促进提高知识产权质量,纠正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作为享受奖励或资质资格评定政策的主要条件,全面取消对商标和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和奖励。
从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到对专利申请享受政策等提出条件,也是专利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体现,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的要求。作为创新重要内容、重要载体、重要表现的专利,如果不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需要,是很难对创新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也是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的。专利,必须从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目标转型。也只有这样,专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大、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力量才能更强。
事实也是,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我国在专利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PCT体系两大主要用户中国和美国的申请量均实现年度增长。其中,中国的申请量达68720件,同比增长16.1%,继续位居PCT体系最大用户位置;美国的申请量为59230件,同比增长3%,比中国少了近9500件。
中国能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专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水平,专利越多,科技实力就越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大。但是,又不是绝对的。专利与科技实力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还是表现在专利的质量上,质量越高,科技实力才能越强。如果专利的数量很大,质量却不高,这样的专利,是无法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的,甚至是浮夸的。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既不能说专利工作抓得不好,毕竟,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创业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论专利质量,就不能太自傲了。我国的专利工作,总体上还没有脱离数量型专利的旧套路,专利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专利的转化效率则更低。
看专利的情况如何,一看数量,二看质量,三看转化。对专利数量来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全球第一,且有继续拉大与美国差距的趋势,可以认为基础很好、条件很好、发展趋势也很好了。
从质量来看,情况就不太乐观了,尽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很大,真正有效率的、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有促进作用的,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明显偏少。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大多只能躺在实验室,成为教师和研究人员拿科研经费、拿奖金、评职称等的资本,而无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等的重要力量。如此一来,专利的数量就失去意义、失去存在的价值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为什么要研究专利。如果是为了专利而专利,专利的质量就不会高,这方面,高校的专利就要比企业的专利表现得差一些。如果是为了发展需要而研究专利,那专利的质量就会相对较高。如华为,其专利大多都是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对行业发展也是有用的,自然质量就高。
对专利的转化而言,就要求更高了。虽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是需要转化的,有的专利就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也就不存在转化的问题。但是,对多数专利、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来说,就存在一个转化的问题。专利,只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作用才会发挥。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很显然,在专利的转化方面,我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因为,世界第一的专利申请量,在科技领域方面,却与美国和日本差距很大。在2020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中,美国占了39家,日本则达32家,两个国家的占比超过了70%,中国大陆只有3家,分别是小米、华为和腾讯。这就不能不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专利到底质量有多高,差距在哪。
也正因为如此,常务会议要求,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作为享受奖励或资质资格评定政策的主要条件,全面取消对商标和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和奖励。同时要求,促进多出基础性、原创性成果。如此一来,对专利工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在政策上也需要重新调整,要突出专利的质量和效率,突出专利的基础性和原创性。而这样的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专利的转化效率,要能够让专利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