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世界500强央企重组带来什么期待
两家世界500强央企重组带来什么期待
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央企最新的名录将再减一员至96家。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拥有全球员工近六万人,是最早入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之一,迄今已30次上榜,2020年名列第109位,并连续两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赞赏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世界500强列164位,员工14.5万名,8.7万名员工位于中国境外。
也就是说,两家企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虽然不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案例,此前的宝钢和武钢重组、中国五矿重组中冶科工,都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重组,但是,中化集团和化工集团的重组,还是会带来许多新的期待的。一方面,中国五矿对中冶科工的重组,是因为中冶科工在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且业务的拓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发展下去,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因为两家分别在广东湛江与广西防城港建成了高达1000万吨产能的钢铁企业,面临恶性竞争问题。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将两家企业重组到一起,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这对矛盾,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
相反,中化集团和化工集团既不是因为哪家企业出现了严重问题,也不是两家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关系,而完全是从战略角度考虑,是为了更好地将两家的优势整合到一起,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事实也是,央企改革推进到今天,已经不存在还有多少家央企的问题。央企的多少,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核心竞争力,在于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行业话语权。短缺经济时代,需要企业数量来支撑。相对过剩、特别是绝对过剩环境下,就需要质量做保证,需要有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很显然,目前的国际环境和竞争条件,容不得中国企业、尤其是央企再满足于做数量文章、写规模文字,而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在提高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在高端、尖端领域求突破。如果到了今天,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央企还不能把重心转向关键领域、尖端领域、高端领域,还在与国内其他所有制企业争市场,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央企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弥补国内空白、高端技术领域方面的落后面貌,整合央企资源,融合央企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攻克高端技术领域难关,突破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尤其是产业链中民企难以做到、其他所有制企业不愿意进入、投入量很大、需要的技术要求很高的方面,应当重点由央企来负责攻关。
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也要求,加快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核心软件的关键短板。而在日前国新办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局长苟坪表示,国资委将按照“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也就是说,下一步央企将在高端、尖端领域的创新方面发力,突破目前过度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的思维,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追求更高目标上去。而央企重组整合,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整合创新资源、技术资源、研发资源、产品开发资源,真正把央企的作用发挥出来。
不仅如此,通过重组整合后,原本分散的技术和资源,也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各方面的难关。譬如芯片的制造和生产,目前也是很大的短板,依靠民企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央企及大型国企才有条件去做,而众多民企则可以扮演央企配套企业的角色,完成其中某个环节、某个部件、某个方面生产能力的需要,既充分发挥了央企的引领作用,也积极调动民企的协调作用。那么,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就更加具有力量。
化工作为基础行业,整合两大企业集团,毫无疑问对今后开发化工领域的高端技术和尖端技术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重组的威力发挥出来,在化工领域的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将大大提升,国际市场的影地位也将大大增强。同时,可以带动国内其他化工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环境友好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