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成目标
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成目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这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要知道,对一个方面的工作,在二十年时间内,十八次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予以关注,不仅是此项工作的重要,更是中央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只有真正重视,才能显示出这项工作的重要。不重视,再重要也是白搭。
从过去历次一号文件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心都是“三农”,但每次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如1982年的首个一号文件,重点是肯定“包产到户”,从而给广大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能够安心地在土地上种粮,而不要再担心会因为种粮而坐牢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号文件开始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稳定、农村改革、全面小康、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也提出许多新的政策与措施。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把乡村振兴作为新的目标,摆是最重要的议事日程。
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可是把乡村振兴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给乡村振兴提出这样的定位,实际就是在乡村振兴问题上断了自己的退路,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做好、不能有任何差距,只能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放低标准。否则,就无法与这样的定位相协调。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两个一百年”的承接之年,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中央把乡村振兴作为一号文件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经过精心谋划和深入研究的。因为,无论是“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及向第二个一百年进军,乡村能否振兴,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在实现全面小康之际,中央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口号,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上,乡村振兴就成了关键。只有乡村振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才能更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程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毫无疑问,只有推动乡村振兴,才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能避免返贫等问题的发生。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村和农民出现返贫现象,导致脱贫攻坚成果难以得到有效巩固。只有把乡村工作抓好了,抓出成效来,才能真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能真正不让一个人落下、不让一个地区再出现问题。一号文件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就是看到了“三农”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只要乡村振兴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脱贫攻坚成果就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展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农”字,包括农民、农业、农业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绿色发展等,就必须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好农村的各类资源,保护好农村耕地,培育好粮食种子,解决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后的销售和经营问题。因此,不仅要在粮食、油料以及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还要在粮油和其他农产品加工、经营、产出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在如何提高粮油及其他农业产出效率上做文章,让广大农民能够劳有所得、产有所效,要通过对粮油和各类农产品加工体系、经销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粮油及各类农产品的浪费,打造适合各地特点的农业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而不是全部建立在大城市,可以让更多农民能够回归原地、回到家乡。
在此基础上,加快乡村环境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消费环境、居住环境等,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地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有效整治和规范农村消费环境,让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放心消费、安心消费。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政府、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也能像城市工人一样享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一号文件聚集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乡村振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一号文件给乡村振兴这样的定位,就预示着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正式全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