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投资策略
一。市场回顾
2020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其影响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向疫情发起挑战,很多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迎难而上,克已奉公,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六稳,六保政策的护航下,民生得到了保障,民生大局稳定,并率先实现复苏,今年有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受疫情影响,节后开市,A股大幅回撤。然后这种坏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填补了跳空缺口。随着疫情的传播,各种刺激政策也是接踵而来。全球流动性泛滥直接带动了股市企稳上扬,A股也不例外。尽管国内政策相对稳健,并没有大规模的刺激。但结构性调控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很多人并没有预料到今年行情的大幅上涨,选择了观望。其实今年行情上涨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
首先.经过多年的供给侧改革后,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的韧性强,弹性大,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其实。流动性刺激,灾后重建。国内更加强调精准滴灌,既扶持了经济增长,也没有造成通胀。国内流动性相对较多,无法进入实体经济,也就只能进入股市。同时A股估值相对较低,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也吸引了外资加速配置A股的节奏。
第三.以史为鉴。历史上每次重大灾难的发生,都会带动股市上涨。很多人心里有疑惑,既然是灾难,为什么还会上涨。我们都知道投资的核心是投预期,疫情发生后,也必然会迎来灾后重建和大规模的刺激措施。
第四.六保,六稳政策,及时且有效。保住了市场主体,就等于保住了就业,保住了消费,保住了民生。强大的政策合力,增强了民族向心力。
疫情的影响,既是风险,也让一些标的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反弹。如猪肉在去年猪瘟的基础上,供应短缺叠加需求拉升,涨价因素直接带动股价上涨,包括一些替代品。同时医药股在去年年底的基础上也大放异彩。在进入7月中下旬后,市场节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科技股走势疲软,白酒,新能源,光伏,汽车等板块相对活跃。
随着A股进入相对高点,大盘持续高位震荡,板块频繁轮动,2021年投资机会在哪里,节奏怎么把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2021年投资机会
从宏观方面讲:随着疫苗进入商用阶段,经济逐步恢复是大势所趋,政策刺激也可能进入尾声。但A股因为没有跟随国外央行的节奏,所以也就谈不上退出。政策的连续性还会持续,继续结构性调控。至于外资,由于国内营商环境和产业配置,物流等相对完善,大规模流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美国新政府可能会延续对华强硬政策,但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双循环政策会发挥强大威力。被短板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所以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还逐步加大。美国的制裁清单,就是我们突围的方向。所以要感谢美国政策指点迷津。
消费潜力尚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PPI增速较慢;CPI增长也不明显。在人民币持续走强背景下,其它经济体生产增速放缓,国内率先复苏,弥补了供应缺口,也带动了出口增速,如果美国退出刺激政策,美元可能恢复上涨,人民币贸易顺差可能进一扩大。投资不及预期,随着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包括一带一路投资需求也会增加。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怎么开好局,产业引导向哪里,我些都是非常清楚的。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及当前大盘的走势,我们预计2021年的行情大体上还是以结构性行情为主。A股的潜力尚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与我们国家资本市场改革和投资者结构有关。A股散户较多,且多不理性,追涨杀跌。中国股市的晴雨表不能由散户用脚投票,也不能任由私募胡作非为。引导长期资金引入,培养投资者情绪,正确树立投资理念这是当务之急。时下,中国经济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我们正在向产业链高端位置迈进,不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而A股还处于3000点位置,所以这是不正常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也不能代表我国经济的晴雨表。
时下,注册制进入试点,明年有可能向全市场推广,在加大上市节奏和步伐的同时,也会加大退市机制,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治理水平。也只有这样,A股的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三.操作策略
消费仍大有可为。双循环必须以内需为驱动,同时优化供给结构。虽然近期消费内部有所分化,但此消波涨的关系仍然存在。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需求的提升,无论是投资乘数还是加速原理,抑或是可选消费还是必选消费,消费电子还是汽车。无论是菜篮子还是米袋子。都有可供挖掘的机会。
尽管近期顺周期不顺,但要注意,大周期必须有小周期,大走势必然有小走势,所以短期回调并不影响中长期向好的可能。
新能源,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目标,也是基本国策。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美丽中国,无论是低碳经济还循环经济,环保早已深入人心。一方面,新能源更绿色节能,也可避免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气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无人驾驶趋势明显,包括车联网,智能交通,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课题。借着这个话题,我们也相当看好未来新基建的发展潜力。不过相关标的已经不低,如何在调整的过程切入是关键。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