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论文“SCI至上”,才能让教师专心教学、学校专注办学
【原创】破除论文“SCI至上”,才能让教师专心教学、学校专注办学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教育部和科技部日前联合印发重磅通知——《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意见中24次提及“SCI”,十条硬规明确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能够进入到SCI的论文,也被认为是具有较高水准的论文,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学校排名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因此,受到了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重点高校,很多都在围绕SCI展开竞争,甚至作为“攻击”和“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SCI被用到如此“境界”,也就使这项重要的学术参考,变成了影响学术能力与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障碍,成为了一种学术腐败。因为,为了能够让论文进入SCI,有的人不惜采取非正常手段,包括抄袭、窃取、侵占别人成果,花高价购买论文等。
要知道,SCI所以被公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有作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就在于它的创新性、创造性,就在于论文的价值、论文可以作为参考的作用以及论文对创新的意义。如果撇开创新、撇开创造、撇开论文本身的价值,而仅仅需要的是被“索引”,从而可以给自己评定职称、绩效考核以及学校排名等有好处,那么,SCI的作用也就慢慢失去了。不仅失去,而且成为了创新的制约和障碍。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对员工提出更多SCI这样的要求,而只是要求员工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能够通过实践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拿出新的成果。即便理论成果能够进入SCI,也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对实践成果的提炼和总结,而不是单纯的就论文写论文。因此,所有的论文,都是有价值的论文,所有的成果,也都是有价值的成果,而不是空对空,就理论谈理论,就论文写论文。
很显然,过度抬高SCI的作用,且不顾一切地把论文向SCI贴近,忽略论文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完全扭曲了SCI的本意,使SCI变成了一种负担,尤其是高校及其老师的负担。很多高校,可以不重视教学,但一定要求老师有SCI论文,且多多亦善,搞得老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学工作,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论文,甚至是去抄论文。结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论文质量也提不上去,创新效率不升反降。有的老师,一年的论文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几乎没有。而不少高校,SCI论文不少,学校“排名”也比较好,但教学质量很一般,学生就业更差,导致企业和单位不愿意接受这些学校的学生,关键就在于重名不重实、重利不重用。
两部门出台文件,要求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并遵守利益相关方专家回避原则。实行代表作评价,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对高校和老师来说,一定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把学术建立在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上。因为,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的学术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就像企业的技术人员一样,技术不提高、没有好的产品出来,理论上说得再好也是白搭。老师也是如此,只有教出好学生,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体现。
这也意味着,新的政策出台以后,在给老师论文减负减压的情况下,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老师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可能将很难得到学校的认可。今后,对老师的评价,是否也可以听听工作以后的学生的反映,听听企业的反映。毕业以后的学生和所在企业的反映好的老师,可以作为教学质量高、学术水平高的老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重点考虑、优先考虑,从而激励更多老师把教学放在首位,把通过教学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作为最核心手段。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创新就会变得越来越实,创新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包括老师在内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在创新方面就会变得越来越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