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决非权宜之计,政策富有连续性
【原创】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决非权宜之计,政策富有连续性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国多个省份和城市密集出台应对措施,支持企业共同“战疫”。据中国经济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6日18时,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为中小企业纾困、减负,支持它们渡过难关。
这些政策包括融资、税收、社保、房租、逾期利息、劳动用工等,且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都明确要求,疫情防控期间,不得盲目对企业抽贷、断贷、压贷等,全力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减少损失。同时,确保市场供应,不因疫情而丢失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
应当说,此次出台的各项政策,力度是相当大的,也是针对性极强的。所有政策,都是实打实的,是能够给企业恢复生产、恢复市场带来实实在在帮助的。只要企业能够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的关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是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消除的,是不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多大影响的。
虽然说很多政策是临时干预措施,是针对新冠疫情提出的,疫情过后,有些政策就将退出。但是,所有这些政策,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系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针对疫情出台的政策,决不会是眼前这样一些,还有更多的政策会在疫情结束以后逐步推出。眼前的这些政策,只是给未来的政策做铺底,或者说给未来的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打基础。毕竟,企业维持生存最为紧迫而重要,只有能够生存下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眼前很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帮助企业能够好好地生存下去。从政策的实施时间来说,可能是短暂的。但从政策的延续性来说,则是系列政策的一部分,是与今后的政策相关联的,并不是独立分隔的。
可以预料,企业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一定能够比较好地渡过难关,并顺利恢复生产。即便有些企业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度过难关,那也不仅仅是疫情所致。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有些企业会因为市场竞争而被淘汰的。所以,有政策的强力支撑,只要有一定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就都能够挺过难关。反之,挺不过去的,则原本可能就是应当被市场淘汰的,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
正是因为此次出台的政策都是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台的,并不完全是疫情所致。有些政策,即便没有疫情,地方也会出台。因此,政策的延续性和契合度也会比较好,与后续政策的连连贯性会比较强。尤其是融资政策,近年来,管理层一直在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要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支持对象。而各地出台的政策,也都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的。不仅如此,此次出台的政策,在融资成本方面也有了很多新的要求,相信疫情过后,很多政策仍然会适用,会成为一种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与使用。
事实也是,疫情对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运行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也不要忘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如果能够善于总结,善于把握机会,也能积累很多经验,总结出很多好的办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这其中,如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可能会成为今后一条比较好的经验,也会给管理层带来许多新的启发。
不仅如此,一次疫情,也是对企业的一次洗礼,是对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考验。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疫情中,是不会受到多大冲击的。即便有冲击,也会很快恢复。相反,那些原本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则就要生存的难度大得多、日子难过得多。搞不好,还难以度过难关。所以,对企业来说,将会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企业,会通过此次疫情,更加重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重视竞争力提升,重视管理水平提高。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就算没有疫情,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早晚会被淘汰。能经得住疫情洗礼的企业,才有可能是能够承受市场竞争的企业。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借助政策的力量恢复生产,但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企业、壮大企业实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政策的扶持。疫情过后的政策,也一定是从高质量发展出发,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入手,而不会把政策更多用于洒花露水。洒花露水的政策,是很难让企业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是没有市场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