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为股市发力,居民如何才能受得起?
【原创】储蓄为股市发力,居民如何才能受得起?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近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结构、增加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特别是普通投资者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推动资本市场稳定、促进资本市场繁荣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知道,中国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投资者的构成。国外资本市场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控、对市场的适应、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心理以及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等,都是比较强的,也是相对理性和理智的,是能够抵挡住市场的风云变幻和震荡的,很难出现推波助澜和闻风丧胆现象,也很难出现跟风炒作和跟风逃离问题。
相反,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以普通投资者,也就是常说的个人投资者、散户为主,散户的数量占全部投资者的数量超过了99%。而散户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定力,而是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或上或下、或紧或松,要么跟风炒作、要么疯狂出逃,很难形成长期投资格局,从而让市场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更重要的,在这种变动极大的心理状态下,个人投资者自身的损失也很大。为什么说8成以上投资者都是亏钱,且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市场低迷时,也发生在市场火热时。所以,以散户为特征的资本市场,是很难让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的。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管理层一直在推动机构投资者能够多多进入市场,能够改善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能够有效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场,如何才能出现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前些年,私募基金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2015年股灾前的一段时间,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是,随着股灾的发生,私募基金陷入严重亏损状态,私募基金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股市基本处于低迷状态,根本无法让普通投资者、广大居民等对私募投出信任票。对多数居民来说,宁可存在银行拿低利息,也不愿冒险给私募等进行资本市场投资。自然,要想扩大机构投资者规模、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就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了。
现在,监管层提出意见,要求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以此来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应当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理财、保险、信托等手段,让居民能够自觉地把储蓄资金投资到这些产品当中,并由机构将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了。如果能够做到,对于稳定资本市场资金来源、特别是长期资金来源是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必须看到,尽管因为房价上涨等,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储蓄总量依然很大、规模很壮观,如果能够有一部分转化成机构投资基金,并进入资本市场,使“储蓄资金”转化成“股东资金”,从资金就资本。那么,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就有了充分保障,市场的稳定性也就会大大增强。更重要的,广大居民的投资渠道会更多、通道更宽、获得的回报也更高。一旦居民的投资回报效率高了,对拉动消费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也意味着,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并通过机构将资金引入到资本市场,只要把风险控制工作做好,能够让广大居民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回报,是一定会积极支持机构的融资的,也是能够对增加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政策已经明朗,就看操作层面如何去实施了。毕竟,要想真正启动居民储蓄转化成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工作,还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和运行方式。特别在操作过程中,不要发生有可能伤害居民利益的现象,如政策模糊地带的问题如何处理、会不会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此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