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原创】如何才能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12月24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9年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前10月实现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这将有效减轻实体经济负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在减税降费方面要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负有所降低、确保其他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减税降费,是近两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让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今年的2万亿,加上去年的2万亿,短短的两年时间,就给企业让利超过4万亿,力度之大,历史罕见。
由于经济整体运行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增长也出现了明显放缓现象。因此,继续保持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难度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大面积的减税降费,也带来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有些方面的减税降费,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企业身上。特别是制造业,可能存在着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契合、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让政策的针对性更强、精准度更高,从而更好地发挥减税降费的作用,让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最大力度地发挥效应。
而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来看,在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表述上也与去年有所不同。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同时强调,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就是说,没有再提大力度减税降费等方面的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到了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方面。
我们说,不提减税降费,并不代表不减税降费,只是,减税降费工作的重要要从“量”转向“质”,从“面”转入“点”,从“一般”转向“重点”,从而有效提升减税降费的效率和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提出的三个“确保”,无疑是明年减税降费需要兼顾和突出的重点。
事实也是,在“面”上的政策已经发挥一定作用,对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产生积极的提振作用和信心保护之后,确实需要进一步总结与完善。因为,减税降费并不是多多亦善,也不是普降甘霖,而必须突出重点,把能够出台的政策用足用好用出效率。特别在目前财政自身也很困难、财政增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把政策的作用效率放大,把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
这也意味着,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减税降费的重点将由出台新的政策转向现行政策的落实方面,巩固现行减税降费政策的成效、拓展减税降费政策的内涵。如增值税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企业创新、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予以重点关照、重点支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鼓励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一般技术和产品,则会在不增税、不增负的基础上,执行好现行政策,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对建筑、交通领域,则根据发展需要,在保证行业税负适度降低的基础上,保证重点、支持重点、保护重点,而不是“一刀切”。其他领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税负稳定、不增负方面,确保企业运行正常、发展稳定。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财政正常运转,也为了能够腾出更多财力来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会在安排财政支出时,更加谨慎、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对一般性支出,采取更大力度的压减措施,确保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支持。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领域、事关稳定的行业,会重点保证。毫无疑问,对行政机关的一般性开支,各级都需要大力压减,节约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行业,也为三步减税降费创造条件。
也正因为如此,地方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必须从严、从紧、从优、从实,不能再有滞留资金、趴账资金,不能再强调部门利益,而必须全局一盘棋,共同过紧日子。如果说过去提“过紧日子”还有点套话含义的话,现在再提“过紧日子”,真的到了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时刻,必须真正地“过紧日子”,必须共同勒紧腰带、共度时艰。也只有这样,减税降费的效率才会更高,财政资金的作用效率才能更足,对经济发展、企业运行、发展质量提升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