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购房居民增多?时点数据不可信
中国人民银行4月3日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三个月,17.5%的居民打算购房,这一比例大幅高于2022年四季度的16%。同时,认为房价要上涨的居民比例为18.5%, 大幅高于上季的14.0%
如果说这是央行在“冲时点”呢,央行绝对不会承认。但是,情况就是如此。在市场稍稍出现一些变化的情况下,给出这样一组数据,不是“冲时点”是什么,难道真的能反映居民的购房意愿,显然不行。
为什么会出现打算购房的居民增多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政策的“暖风”很劲,少数城市出现房价上涨,房价下跌的趋势有所改善,继而有些居民自我判断房价可能要涨了,于是,带动了购房打算的回弹。实际上,这样的反弹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只要新的房价数据出笼,如果不是出现明显房价反弹现象,打算购房的居民很快又会降下去。
中指研究院4月3日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3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78元/㎡,环比上涨0.02%,为2022年下半年以来月度环比首次转涨。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848元/㎡,环比下跌0.05%,跌幅较上月扩大0.04个百分点。虽然看上去新建住宅价格出现反弹,可二手房价格却跌幅扩大。对房地产市场来说,二手房价格的变化比新建住房价格更具代表性。因为,新建住房的价格与推出的地块位置、房子的结构等都有很大关系,如果推出的新建住宅主要集中于房价较高的区域、高房价城市、别墅等的比例较高等,都会直接影响新建住房价格。而二手房这类情况就要少得多。而二手房的购买者,都是刚性居民,代表性也更强,更能说明住房的购买力情况。
这也意味着,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回暖现象,房价也没有出现回弹,相反,二手房价格还是继续下跌。如此一来,预测房价会涨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只要房价不涨,打算购房的居民数量就不会增多,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格局也难以打破。那些试图通过房价上涨来刺激居民购房的想法,也就只能搁置。
事实也是如此,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是不可能放任房价上涨现象发生的,也是不会允许房价继续上涨的。至少,不会允许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能够保持有涨有跌格局,就已经是房价稳定的重要表现了。更多情况下,房价还是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出现一定下跌。这不是居民购买力下降的原因,而是居民理性回归的结果。房价不跌,且出现一定幅度下跌,居民就会用耐心与开发商比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开发商选择降价。
如此一来,央行的这次调查,很有可能是一个时点数据,是恰巧赶上了少数城市房价小幅反弹的机会,继而出现了打算购房居民增多的现象。如果再进行调查,这一数据可能又要恢复到先前的水平了,甚至不如先前的数据。因为,只要不是急切地等待住房,且手中有“粮”,不然,一定会用等待观望来与开发商比耐心,而输掉比拼的,也必然是开发商,而不是购房者。
对地方政府来说,在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房地产市场低迷,去年以来又以如此积极的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恢复,鼓励居民购房,帮助开发商渡过难关,仍然没有打动购房者,也没有启动房地产市场,只能说明广大居民已经不是靠政策能够调动购房热情的了,政府也应当调整工作策略,更多从广大居民的意愿出发,在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方面下功夫,给广大居民更多可供选择的租赁房。恰恰是,如果租赁房的选择机会多了,商品房的出路也会更大。譬如居民有了租赁房做“后盾”,就不会担心房价上涨,一旦条件具备,反而会选择购房。否则,会处于矛盾之中,会更加习惯于等待观望。
而央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在今后的数据发布中,也应当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居民的购房打算、市场预期,而不要动辄用时点数据来反映居民的购房意愿,会产生误导的,不仅误导居民,更会误导决策层和管理层。真正想反映民意,不妨多反映企业和居民对信贷资金投放的意见和想法,多反映信贷资金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没有出现新的变化,那才是企业和居民最欢迎的。房价数据还是留给统计部门、住建部门和社会机构去反映,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