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应有文化难道也需要争论?
多数明星的收入与文化大相径庭,这是否定不了的社会共识。在这些人的身上,文化是不值钱的。反过来,钱又把这些明星的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化不是一把刀,却能把某些明星的光环无情地割断。
主演一部年代剧,却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提起自己演的角色支支吾吾,分析人物张口结舌;有的甚至连常用字都不会读、不会写;为了出卖费站到台上,却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露馅……,一些已经成为明星,且具有不小流量者,给人的感觉,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么,他们又如何成“名”的呢?为什么没有文化却能成为明星呢?
在越来越浮躁的演艺界,已经将“文化”二字抛在脑后,或依靠无脑的电视平台强行推出,或依靠无良的传媒公司炒作而成,或依靠“潜规则”一夜爆红。只是,所有依靠这样的方式成为明星者,最终都会昙花一现。没有文化打底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明星的。颜值可以带来尖叫,却不能产生文化效应。向颜值尖叫者,大多也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是透过颜值看内涵,可以不看脸庞,但一定要看眼睛,特别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内涵的人,眼神是暗淡的,提供给脸庞的也是暗淡无光。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对明星有没有文化的问题,竟然到现在还会出现争论,竟然还有些人认为明星可以没有文化,甚至将王宝强等拿来做例证。特别发出此类言论者,还包括业内有一定名气的。就不能不让人觉得,演艺界真的是严重的参差不齐,而且是混浊不堪了。
殊不知,王宝强没有文凭,并不代表没有文化。文化与文凭并不能划等号,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也不一定有文凭。文化是内涵,文凭是招牌。招牌能不能招徕顾客,要看店内的东西。否则,就算进店,也是看客。相反,有了文化内涵,就算没有招牌,也能酒香不怕巷子深,也会早晚被认可。是金子总是能发光的,这句话放在演艺界,一点没错。
事实也是,老一辈艺术家,有文凭的寥寥无几,却都让人尊敬。原因就在于,他们用生活打底,与敬业相伴,给奉献打工。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是敬业精神的体现、奉献精神的展示,他们说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是经过生活锤炼的,而不是现在有些明星的装腔作势,甚至卖弄风姿。就算“土”,也要“土”出泥土的芳香,也要给人以启迪。王宝强应当算是“土”出泥土芳香的演员,而不是靠颜值吸引眼球、靠卖弄风骚吸引流量者。
早就有人说过,科学是真、宗教是善、艺术是美,艺术之美来自何处?当然是生活,生活的阅历、生活的体验、生活的感悟、生活的提炼,从校门到舞台,从课堂到屏幕,或许在某些不可公开的因素影响下,能够一夜爆红,但是,也会害了很多人,会让太多的年轻人走上急功近利的歧路。
作为演员,让自己更有文化,应当成为自觉行动,而不是靠歪门邪道一夜走红,靠一部剧成为流量明星。那些专门炒星的电视台、传媒公司,应当好好反思。而某些善于捧星、又暗藏某些阴暗行为的导演们,也要收手。演员需要文化,不是说着玩的,是行业共识,也是历代艺术家的经验总结。那些专门靠修饰外表装扮明星者,应当受到抵制。如果连角色背景也不清楚就为了钱、为了名匆忙上场者,也应当受到抵制。
有人说,87版《红楼梦》的演员们,很多都成了红学家,这话一点没有夸大。因为,他们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哪怕是配角中的配角,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之中,投入到角色的反复分析之中。因此,讲到《红楼梦》,每个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没有一点研究的,都会在他们面前显得没有文化。当年的刘晓庆,为了演好电影《小花》中的小花,硬是在上山的台阶上把膝盖跪出了血,目的就是要让角色更专注、更符合实际。可是,现在的明星,只要稍稍有点吃苦和危险的角色,就会寻找替身,就要“保护”自己,导演为了迁就明星,也往往会同意。这样的明星,怎么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明星,又怎么可能演出有分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