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CPI持续走低背后的消费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份,全国CPI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1.0%。CPI同比增速上行,重回“1时代”,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而从31省份的情况来看,涨幅高于或低于全国水平的省份分别为13个和15个。这也意味着,有15个省份的CPI进入“0时代”,呈现出新的价格现象。
分析认为,导致CPI涨幅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春节前后天气状况良好,带来蔬菜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加上其他方面的商品供应也准备充分、供应畅通、竞争激烈,继而推动了价格的稳定。
客观地讲,这些方面确实是导致价格重回“1时代”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从深层次来看,导致CPI持续走低的原因,可能与消费市场还没有全面恢复有关,与居民的消费热情与消费预期还不强有关。也就是说,在分析CPI走低的表层原因的同时,更要看到CPI走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保持CPI的平稳有序、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也许有人会说,CPI与广大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走低当然是一件好事了,说明居民生活没有受到价格影响,尤其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遭受通货膨胀强大压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CPI反而走低,不正是说明中国在价格方面政策有效、调控有力、管理有序吗?显然,这样的看法是不太全面的,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也是过度将CPI与居民生活绑在一起的结果。
实际上,CPI所反映的,不只是居民消费品价格的问题,也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反映的是市场活跃度问题。按照价值规律,如果消费市场火热、居民的消费热情高,价格是容易出现上涨的。反之,就有可能出现下降。而现在的CPI出现持续走低现象,显然不只是季节性因素所致,更多程度上与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消费热情不高、消费预期不明有一定关系。如果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很旺,CPI是会出现一定的反弹的,而不是持续下跌。
这也意味着,面对CPI持续下跌,有关方面应当对CPI持续下跌的消费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看一看是否因为消费市场比较低迷带来了CPI的持续走低。如果是这样,就不只是CPI走低的问题,还有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不够的问题。因为,如果消费持续低迷,对生产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与消费端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消费市场的依赖性也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消费端不能发力,对生产领域的全面恢复是非常不利的。
反过来,生产领域景气度不高,就业的压力就会加大,居民收入增长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对消费的影响则更加偏负面,居民消费的热情和欲望会更低,消费预期也很难增强,形成恶性循环。
正视CPI持续走低的消费问题,就是正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正视生产与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问题,正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问题。而促进消费,也不只是发放消费券、降价等。近一段时间以来,汽车行业出现了一股降价风,也带来了居民对汽车消费的热切关注,很多原本没有打算买车的居民,也加入到了买车行列。可以预料,3、4月份汽车销售会呈现一波不小的行情,由此也会带来消费市场的活跃。
但是,由于汽车消费是一个家庭相对高档的消费、相对大额的消费,且汽车消费会有阶段性,购买了一辆汽车之后,若干年内很难再形成二次消费、三次消费。相反,生活必须品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消费,自然,对消费的影响更大。如何让居民能够放心消费、积极消费、敢于消费,除了刺激消费的政策之外,提高居民收入则是最关键、也是最具可持续性、最稳定、最有效的促消费手段,因此,各地应当把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当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而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扶持中小微企业则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困难企业,必须在政策上给予继续支持,减税降费、资金倾斜、融资成本降低等,都是企业急需的政策支持。如果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工作抓好了,就业充分了,居民收入也增长了,对消费的影响才会转向积极,居民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预期才能增强。就眼下而言,防通缩比防通胀更为重要,尤其在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CPI持续走低,只能说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不高的,消费是存在一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