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防止将学历当作薪资筹码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上,某博主在参加完招聘会后,发布视频吐槽招聘会平均薪资5500元,该视频也收到了网友不同观点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博主眼高手低,也有网友为他加油打气。博主认为,自己是一名211大学文科硕士,今年6月即将毕业,现场文科岗位少,给的薪资不符合预期,当天准备了5份简历,最后一份都没发出去。
典型的学历至上论,认为自己是211大学硕士,就理所当然应当较高薪酬。否则,就觉得自己很委屈,以至于简历也不愿投。问题是,招聘单位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学历。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能力,学历再高,用人单位也不在乎。即便侥幸入职,也会很快被淘汰。在自己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也没有展示出可以拿高薪酬能力的情况下,对薪酬的任何过高要求,都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就业的怪圈。真正能力强的人,可能在上学时就已经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就已经被外界所关注。而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进入到社会之后,通过具体工作来表现,从而获得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扩大影响的机会,薪酬自然不再是个人需要更多考虑的事,而是用人单位主动考虑的问题。
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在没有其他可以衡量能力强弱、水平高低标准的情况下,学历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最为直观的手段。因此,无论是招聘单位还是大学生本人,都会用学历作为确定薪酬的主要条件,亦即学历越高,薪酬也越高。只要在薪酬上达成一致,其他方面也没有特别要求,供需双方也就基本达成意向了。
也就是说,学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最好的“敲门砖”。但是,这块”敲门砖“必须用好,而不能乱敲。如果对学历赋予的薪酬要求过高,就容易给人以眼高手低的感觉,会让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价标准,很容易让用人单位感到压力。压力大了,彼此的信任就难以建立起来。如果入门时主动放低一下学历方面的薪酬要求,而是用自己的能力征服用人单位,或者说企业经营者,学历的正向作用就会大大提升。
211大学的硕士,正常情况下应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薪酬提出一些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知己知彼,要依据外部环境来确定薪酬要求。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确定自己的薪酬要求。尤其是文科生,能够衡量能力的标准更加宽泛、模糊,除非已经在上学时有了一些被外界认可的成果,否则,用人单位还真的很难给予较高的薪酬条件。招聘市场给出的岗位少,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文科类人才,更多的会通过引进工作了若干年的人才,而不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倒是从事基础研究、技术研究等的理工男,企业需求量更大,也更紧迫,给出的薪酬也会更高、更符合大学生意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两难。如果没有薪酬要求,就有可能参加工作了,还养活不了自己,仍要家庭支持。因此,需要对薪酬提出较高要求。反过来,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用人才、马上能用的人才、能对企业发展、单位影响力提升等能够有用的人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的,给出的薪酬,自然也不会很高。
有人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每年都到一些大学预定人才,毕业后就可以到华为等企业工作,且开出的薪酬非常高。问题是,能够达到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要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在企业不被淘汰的,则更少。因此,对大学生来说,最终的还是要靠能力、靠水平。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如此,其他单位也是如此。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同样如此。他们所需要的,学历只是一个方面,学历背后的能力是更重要的方面。没有能力支撑的学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让用人单位认可,自然,要想得到高薪酬,也就很难很难。所以,大学生们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让能力和水平为学历护航,让学历成为真正有效的“敲门砖”,真正形成用人单位看学历,大学生个人重能力建设的格局,而不是目前大学生个人看重学历,用人单位看重能力的格局。前者供需双方会非常协调,后者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