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切不要跟风自建供应链
为了应对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货稳定性下降等带来的挑战,近一段时间以来,宝马、广汽、蔚来等车企均投入重资建设自己的电池项目;大众、戴姆勒、丰田、通用、特斯拉、比亚迪、长城等车企相继投资锂、镍等关键矿产资源,掀起了一股“抢矿”热潮。
车企这样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自身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受到外界太多的干预和干扰,特别是上游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挤压、供应链的压制等,增强企业发展的韧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看似合理的投资方式,实际并非科学。尤其是庞大的投资,会让许多车企苦不堪言。特别是经济实力原本就不是很强,投资能力不是很足,需要依靠负债才能完成新的投资的企业,极有可能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让企业运行得十分艰难。更重要的是,车企纷纷抢道上游产业,无形中会加大上游企业的竞争压力,导致上游企业生存能力下降,使行业出现恶性竞争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不就会出现上游产品价格下降、给下游企业带来成本降低的良好局面吗?从表面看,确实如此。实际上,并非如此。下游企业纷纷投资上游领域,本身就已经相当艰难,负债会大大增加,财务成本也会进一步提升,就算汽车生产成本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降低而下降,与投资上游产品实际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不划算的,是入不敷出的。只有那些没有到上游产品赛道抢饭吃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一些实惠。
这也意味着,到上游产品赛道抢饭吃,并不是解决车企供应链压力的好办法、好举措,也不是降低车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车企的优势在“车”,专心做车,才是车企的本行,也是车企的真正竞争力。到上游产品赛道抢饭吃,除了让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日子过得艰难之外,对车企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有些企业会因为抢占上游产品车道而陷入困境。类似现象,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光伏行业等都曾经出现过类似问题,最终的结果都是很惨的。
国外车企如此之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供应链在贸易保护下被严重割断,加上欧美发达国家在加紧与中国断链,车企担心欧美国家一旦真的选择与中国脱钩,对企业的影响和伤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了供应链安全,只能被动选择投资上游产品、抢道上游业务,即便对自身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而结果是,这些车企都会因此背上沉重的投资包袱,综合效益、整体效益明显下降,竞争力减弱。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抢赛道竞争中,中国一些车企也加入其中,如广汽、比亚迪、蔚来、长城等,应当说,决策是不理性的,投资也是盲目的。因为,中国车企真的没有必要跟风抢赛道,没有必要也去投资上游产品。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中国完全有能力建立自身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从而确保上下游企业之间科学衔接、良好协调、高效运行。一旦车企也加入到上游产品的赛道之中,就会破坏上游产品的市场生态,带来上游产品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问题就会越来越大,投资效率大大降低,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专业化协作,应当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可改变的目标。只有专业化协作,企业的运行效率才会更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才会最强。
这也意味着,有关方面对车企抢占上游产品赛道的行为,应当干预,要严格控制车企抢占上游产品赛道,让上游产品领域保持良好的市场生态和竞争环境。如果上游产品生产企业不为下游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有形之手可以介入其中,进行价格干预和市场平衡,不应当由下游车企投资上游产品赛道的方式来解决车企成本上升问题。
恰恰是,在国外车企纷纷投资上游产品赛道、投资成本大大上升,企业运行困难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车企可以更好地抢占市场优势,特别是成本、价格优势。如果也跟风投资上游行业,本应可以形成的优势不仅会失去,还会更加被动。譬如蔚来,成本优势能与特斯拉相比吗?再投资上游领域,竞争力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千万不要盲目、冲动和不理性,而要慎重对待投资上游领域,抓住外国车企投资上游领域后企业投资成本增加、负担加重的机遇,更好地与外国车企展开竞争,获得中国车企的良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