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稳投资,推动经济全面快速恢复
随着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一些万亿GDP城市2022年经济“成绩单”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也随之出炉。如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东莞等地,已经公布了相关数据。特别是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在5.5%以上,其中,郑州、长沙更是把目标确定在7%左右,显示出地方发展经济的决心是非常大的,热情也是非常高的。
从地方推出的发展举措来看,也都把扩内需、促消费放在了首位,如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推动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加快恢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面提升消费能级等。
事实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由于出口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特别在目前的形势下,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限制力度,出口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即便有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撑和保障,要想出口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困难的,能够维持正常的贸易水平,不拖发展的后腿,就已经相当不错。因此,出口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自然,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就落到了消费与投资两驾马车身上。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从疫情发生以来的情况看,消费总体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传统消费,受疫情的制约和影响很大,不仅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企业供给的热情也不高,不敢去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担心供给得不到市场的回报。因此,供给端和消费端都没有对需求形成有效力量,导致消费市场只能在低迷中前行。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就只能依赖投资发力,依靠投资来提振发展信心。因此,疫情3年来,投资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民生设施投资,是近年来投资的主角。如果没有投资做支撑,经济增长和就业就会面临很大压力。只是,就基建投资、民生投资来说,也已经到了比较吃紧的关口,无论是政府还是国有企业,都已经没有继续扩大投资的能力和条件。继续依靠基建投资、民生投资来稳增长、稳就业,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当然,基建投资、民生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的空间变小,不代表整个投资已经没有发挥空间。因为,生产性投资的空间依然较大。如何激活企业投资信心,激发企业家发展的热情,生产性投资还是大有可为的。只要生产性投资活力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就业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劲。而生产性投资能否激活,与消费市场能否恢复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消费市场恢复较好,市场需求扩大,对生产性投资也是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的,是能够让企业家看到希望和信心的。
这也意味着,消费这把钥匙,不仅要打开推动经济增长的锁,还要打开促进生产性投资的锁。如果两把锁都能打开,经济恢复就将步入快车道,2023年的经济增长就值得期待,就业也会有更加充足的保证。一旦就业有保证,消费也就更有希望、更有潜力、更有爆发力,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也是,与投资靠政府、出口靠企业相比,消费的基础是居民,需要靠广大居民消费热情的激发。很显然,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消费的窗口已经打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单从旅游消费来看,已经出现了疫情前的景象,广大居民旅游的热情十分高涨,航空、铁路等的订票率大大提高,海南等地的宾馆、饭店一房难订,元旦期间一些景区再度出现人满为患现象。同时,餐饮、电影、娱乐等场所也开始全面恢复,基础消费已经开始了“报复性消费”。预计春节期间,各种消费会进一步激发。
不仅如此,在政策已经全面到位的情况下,居民被锁紧的住房消费,也可能伴随着各项消费的全面恢复,也出现缓慢恢复现象,刚性和改善性购房会逐步启动,关键就看,开发商能否趁热打铁,出台降价政策,把居民的购房热情点燃。如果居民的购房热情被点燃了,住房消费会成为消费市场最亮眼的一个,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消费全面恢复。
消费的全面恢复,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给工业企业也会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投资会随之恢复,企业家投资的热情释放。如此一来,生产性投资会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双引擎”。关键就看,地方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把消费激活,把生产性投资激活、把企业家的信心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