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能否火下去,三个方面要提升
从11月1日开始,平台就烧起了“双11”之火,各种宣传、促销力度很大、形式很多、内容很广,给人的感觉,平台、商家都想让今年的“双11”有一个更好的开端、更热闹的场景、更丰硕的成果。
然而,从消费者的反应来看,似乎并不十分强烈,与平台、商家的热情没有形成有效的呼应,更多的消费者都在用“冷眼”观察今年的“双11”,好象“双11”已经与他们没有关系一般。如果这样,今年的“双11”到底会带来一个怎样的结果,有点难说。
那么,为什么过去十分疯狂的“双11”,会在消费者眼里变得有点冷清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双11”这个消费者节日,还能不能再度火爆,再度让消费者热情拥抱这个节日,并使这个节日持续、稳定、有序地发展下去,真正成为中国消费者眼里的购物节、消费节、狂欢节呢?可能需要平台和商家共同思考,看一看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断提升。
很显然,在经历了10多年年头的“双11”,也到了需要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时候了,此前的单靠价格打折、饥饿销售、热情激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的胃口,也不符合现代消费要求。对“双11”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显著提升。
商品的品质,无疑是“双11”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必须把握好的一个关节点,就是不要让“双11”成为去库存的载体。要知道,从这些年来“双11”狂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商家都把“双11”变成自己去库存,或帮助生产厂家去库存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说库存商品不一定质量不好,有的质量、品质也不错,但是,能够成为库存品的商品,一定不是消费者最喜爱、最愿意接受的商品。如果“双11”被库存商品所控制,慢慢地,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就会失去对“双11”的兴趣。因此,对“双11”来说,提高商品品质,恐怕是最急需做好的一项工作。
要知道,今天的中国居民,已经不再是吃饱肚子、穿暖身子,而是要吃得舒心、穿得体面,要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哪怕购买的商品价格不高,也要是品质有保证的。这就要求,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要有商品的品质意识。而商品的品质,也决不是合格就行,而必须质量有保证、产品有档次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并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否则,“双11”的“价格战”就会与低劣、无档次等划上等号。
商家的信誉,是“双11”能否继续让消费者上心必须进一步提升的方面。自打有了“双11”以来,商家的信誉,就一直是广大消费者最关心和关注的。因为,参与的商家多了,鱼龙混杂、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等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特别是那些经营行为一贯不端的商家,会趁机做出很多不规范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面对这样的现象,如何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参与商家行为的监督,以及出现问题后的处罚等手段,让商家能够真正把信誉扛在肩上,很重要。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等,也在想方设法加强对网络销售,包括“双11”销售的商品等的检查、抽查力度,但是,由于涉及的商家太多、商品品种太复杂,很多问题确实比较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也就给了“双11”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旦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内心是不太愉快的。更重要的是,“双11”期间购买的商品,在投诉处理方面,由于商品数量过大,比其他时候难度还大一些。因此,如何提高商家信誉,也是“双11”的生命力、影响力能否保持的重要方面。
平台的行为,也是“双11”生存与发展需要持续提升的方面。过去的“双11”,平台的算法、“二选一”等行为,让消费者受“伤”不轻,也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反感的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治理与整顿,平台的行为已经逐步规范,围绕算法等的不规范行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平台的行为,显然不只是与消费者争利方面,更在于为消费者服务层面。发展初期,消费者凭借热情参与,不会对平台更多想法。但是,当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双11”,理性度越来越强,对平台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因此,平台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对消费者的参与热情产生直接影响。
对平台来说,除了不再用套路损害消费者利益之外,对商家行为的规范、商品品质的提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双11”社会影响度和形象度评价等,可能都要成为平台必须提升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不同平台之间的口碑,也将成为今后“双11”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重点之一。“双11”是平台营造出来的,自然,平台也要成为“双11”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带头规范自身行为,并督促规范商家行为,倒逼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