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

谭浩俊 2022-10-04 08:02

近日,在“聊一波节目”中,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称,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消费是人的自然需要,衣食住行,丰富文化生活都不是靠刺激消费才出现的,要把老百姓基础的住房、医疗、养老、社保全覆盖、孩子上学等问题解决好,消费自然会恢复。要让大家敢消费,而不是刺激消费。没有老百姓消费,光靠房地产支撑不是长久之计。

这是最靠谱、最实在、最画龙点睛,也最具独到见解的观点,而不像有的经济学家,人云亦云,甚至假话套话空话连篇。因为,消费不只具有社会属性,更具有自然属性,是必须在人需要的时候才消费。即便在特殊时期需要一些刺激手段,也决不能把刺激手段当作稳定消费的工具,而只是为了激发一下居民的消费热情。且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刺激手段过后,还有可能出现更为低迷的消费现象。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指望通过刺激手段来激活消费,就更是不太现实。特别是地方政府和某些经济学家,都把目光放在了房地产上,指望通过刺激手段让居民重拾负债买房的热情,盲目消费,非理性消费。显然,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找错激活消费方向的。居民愿不愿消费,在于敢不敢消费,居民敢不敢消费,则源于能不能消费。能不能消费的立足点,就是购买力有多强。如果居民都成为房奴了,要想启动消费、激活消费,真的就比登天还要难了。因为,除了房贷,还有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支出,且这些支出的“突然性”都比较强,都必须留有余地。否则,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

恰恰是,面对房贷,很多家庭能够腾出来的“活钱”已经越来越少,账上的储蓄越来越小,连股市里的钱也越来越趋于个位数了。特别是年轻人,只要步入房奴行列,就会在消费问题上,转变成他们的父辈那样,精打细算、谨小慎微,连给自己买件像样的服装都要纠结老半天。更多的都是通过网络购买,且都是中低档次的衣服。

此时此刻,如果政府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实际有点杀鸡取卵、寅吃卯粮,就算能够激活一点消费,也会扼杀更多未来消费。特别是楼市刺激政策,更是竭泽而渔,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公开表示,要把房地产作为内需的核心。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实际情况的。

我们说,消费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消费的自然属性源于使用价值,消费的社会属性则源于价值。刺激消费,更多的扩大了消费的社会属性,把价值当作消费的唯一属性。譬如住房消费,很多专家、学者都在鼓动居民,赶快买房,这样才有投资价值,才能保值增值,才能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壮大。殊不知,住房的首要目标是“居住”,而不是投资。对刚需阶层来说,一套房的市场价值再高,也是一套,而不会变成两套。两室一厅还是两室一厅,不会变成四室两厅。也就是说,使用价值不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买的就是住房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价值是感觉上的,使用价值才是感受上的。

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只有当居民需要了,才会去消费。没有需要,不可能去消费。有人以为,发了几张消费券,就能刺激居民消费了,真的很幼稚,也很可笑。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是把居民未来的消费提前到现在来消费,而不是额外增加了消费。刺激消费的结果,就是置换消费时间,把“他消费”变成“我消费”、把“他成绩”变成“我成绩”,与地方政府负债没有两样。

也正因为如此,真的要让消费市场活跃起来,还是要把重心放在稳定房价、减轻教育、医疗负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譬如国家级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就是稳定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居民的医疗费用低了,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增加,而且,原本不打算用高值医用耗材的,也用上了,对医用耗材消费也是一种促进,可谓一举多得。再如降低教育负担,也能促进居民消费,让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担忧减少。也只有在减负上下功夫,在消费预期上做文章,才能让广大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想消费的热情释放,从而使消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过度激发消费的社会属性。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