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食品”、“1元药品”都是市场需要的

谭浩俊 2022-09-12 08:03

秋季刚至,之前的酷暑使得饮料、冰棍和雪糕的需求增加,不少户外劳动者发现,过去用于解暑降温的“1元”食品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也发现,目前市面上这些低价食品的商业版图逐渐缩小,消费者日益呼唤“1元食品”。

“1元食品”的概念,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白领年轻人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在他们看来,1元现在还能买什么,可能掉在地上也不会有人捡了。一些家境好的孩子,也早就不认识“1元”两字怎么写,而至少要用“10元”、“百元”、“千元”。因此,当媒体把“1元食品”的概念抛出来后,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会认为记者是不合时宜。

事实上,在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也包括普通居民眼里,“1元食品”仍然是一个很难淡忘的概念,是一个充满深情、希望能够拥有的童年情感。小卖部、小商店,也包括一些地摊、商贩,“5毛食品”、“1元食品”,甚至“1毛食品”、“2毛食品”,都是随处都有,经济条件略好者选择“1元食品”,经济条件稍差者,选择“5毛食品”及以下食品,很开心,也很有幸福感。就算经济条件普遍提高了,1毛、2毛的食品应当退出市场了,也不能让“1元食品”也这么快退出市场。相反,加了一件“马甲”的高价商品则越来越多,譬如茅台冰淇淋。

让“1元食品”退场,实际是企业和经营者短视的表现,也是企业和经营者不了解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体现。实际上,目前的消费市场,高端消费很多,中低端消费也依然十分丰富。类似“1元食品”这样的消费,依然大有人在。按照记者的调查,北京海淀区一家经营雪糕、饮料的小店店主表示:“今年比较热,光是老冰棍,一天卖个五六百支是没问题的,水也卖得好。”炎热的天气里,平价雪糕更有吸引力,目前1元钱的老冰棍总利润已经超过了零售价在4元以上的雪糕产品。为什么?因为市场对“1元食品”的需求更大啊,消费群体也更庞大。正如专家所言,矿泉水就是解渴的,冰棍就是消暑的,把包装做的如何精美,都取代不了原本的价值。包装只对有钱人产生巨大的价值,对普通消费者则是负担。与其把精力费在包装上,不如把时间花在如何生产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1元食品”上。否则,市场就会出现断层。消费市场必须是高、中、低端布局结构合理,而不是一味地向高端靠拢。

除食品之外,药品也是如此,“1元药品”已经早于食品退出市场了,过去几分钱、1毛钱、几毛钱一颗的药,可能连想也不敢想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颗的药。如果身体不好,不管严重与否,只要与药挂起钩来,钱就得花花地流。譬如过去几分钱一颗的复方新诺敏,换了马甲之后,价格是过去的多少倍。有的药则染了个黄发、戴了副墨镜、装上几根胡子,就当“洋人”,把价格提得高高的。实际效用与过去的普通药没有多大区别。

退一步讲,就算有些药疗效、副作用等比过去有了改进、提升,也不至于把价格放到如此地步。特别是居民常用的降压药、他汀类药物,更应当有“1元药品”,而不是全部把价格放得高高的。毕竟,药品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杀人的。药价过高,就等同于杀人,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让本可以好好看病服药者,放弃治疗,岂不是杀人。

一个食品,一个药品,都同广大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密切相关,与广大居民的幸福与快乐紧密相连,如果这两大类商品价格失控了,一切向“钱”看了,管理方面也就真的出问题了。让有能力的人去消费高档商品、高利润商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符合价值规律,就像各类奢侈品。但是,决不能让“1元食品”、“1元药品”退场,因为,中国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不至于价格已经可以失控到不需要用“元”,而要用“十元”、“百元”做基本计量单位的程度。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关注企业和经营者在商品价格方面的行为,关注暴利现象。对存在明显暴利问题的食品、药品等,要严格依法查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