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复”是他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1年,但是,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像刚刚发生一样,会不时地闪入脑海,回忆起自己首次文章变铅字的情景。
那是1981年,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推出、讲述中国女排运动员沙鸥的故事影片——《沙鸥》公映后,我写了一篇影评《沙鸥为什么没“礼貌”》,投给了当时在镇江所有电影院门口、报刊亭等都能看到的《镇江影坛》。没有想到,竟然刊登了。
这部由常珊珊、郭碧川主演,描写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等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全部生命的影片上映后,确实引起了极大反响,特别是年轻人,看了影片之后都精神振奋、情绪高涨。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观后感想。
虽然《镇江影坛》是一份小报,小到今天不可能存在,由镇江电影公司主办,每周一期。但是,在当时《镇江日报》还没有复刊的情况下,有一张这样的小报,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更重要的,文章刊登后,还有稿费。我的这篇习作,拿到了1.4元,接近我每月助学金的十分之一,继而让我改善了十多天的生活。更令我惊喜的是,这篇影评发表后,年底还收到了报纸寄来的一套明信片,让我好好地激动了一番。
这一切,当然是首次发表铅字文章的感受,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同一版面的另一篇文章,作者是市委组织部柴复。也就是说,作者的工作单位是市委组织部。这对于尚在读书的我来说,自然会心生几分敬意。只是,作为一名学生,自然只能把敬意放在心中,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见到作者,也不敢贸然去市委组织部找作者。也正是从那时起,柴复就已经成为我心里的老师,仰视的老师。
事实也是,当年的年轻人,哪有今天的年轻人那股子闯劲,别说市委组织部,就是校团委的老师,我这位校团委组织委员,也不敢多说话。因此,认识柴复老师,也就成了我一个重要的目标。从1982年留校工作到1987年加入镇江市作协,我通过多人打听柴复,但是,一直没有打听到。直到自己调到市财政局工作后,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柴复名叫赵才才。柴复,就是“才才”的复读词。实际上,当时的报刊上,“赵才才”这个名字,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没有将此与柴复联系起来。此时的赵才才老师,工作单位已经不是组织部,而是高升了。
虽然知道了柴复是谁,也知道了他的工作单位。由于才才老师已经是处级领导,几次想去拜访,都没有这个胆量。有几次开会看到才才老师,想鼓起勇气去高攀一下,最终还是没有,而只能仰望。直到2011年,突然有一天,才才老师竟然和周志龙老师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真的让我惊呆了。一位让我仰慕了30年的老师,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真的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只是,才才老师的平易近人,以及周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的紧张感消失了。
才才老师和周老师此次找我,是想让我参加镇江市杂文学会。此时的我,由于写了一些评论文章,被才才老师发现了。才才老师和周老师向我介绍了杂文学会的主要人员,都是像才才老师一样让我仰视的写作高手,自然没有任何理由推辞,而是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这其中,周志龙老师还讲到一个细节,那就是镇江杂文界的泰斗级人物——刘仆老师,还曾在病榻上提到了我,希望我能加入杂文学会。
此后的日子,与才才老师多次一起参加杂文学会的活动,与才才老师一起聚餐等,对才才老师的感情则更加深厚。特别是才才老师平易近人的风格,始终让我很有亲近感。但是,当年留下且已养成的仰视习惯,却又让我对才才老师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喜欢开玩笑的我,可以与其他老师开玩笑,唯独不敢跟才才老师开玩笑,总觉得那样会对才才老师不尊重。
不过,这样的“距离感”并不痛苦,一个人,只要对他人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就一定会有“距离感”。对才才老师的距离感,就是对才才老师由衷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