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蹲地就餐”留下文化精华、去其陋习糟粕

谭浩俊 2022-07-06 00:02

7月3日,一则四川凉山地区越西县要全面治理当地群众“蹲地用餐”陋习的新闻,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当地有关部门将高价彩礼、席地而坐和蹲地用餐作为治理的主要对象,表示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彻底改变。

对此,网友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蹲地就餐”是一种陋习,应当整治,并通过整治,倡导文明就餐习惯,决不能因为是传统就当作文明的东西。有的网友则认为,整治蹲地用餐和席地而坐是小题大做,认为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不应该被当作陋习。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某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应当说,两种不同意见都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原因是,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支持者看到的,是大家蹲在一起就餐的场景。如当地办酒席时,往往都是把肉和菜放在塑料布上,方便加工时取东西,且都是直接穿着鞋子就走进塑料布上。盛菜的餐具都是塑料盆或者不锈钢盆,吃席的时候,菜一般都摆放在地上,吃席的宾客大都席地而坐,拿着勺子挖着吃。这样的场景,显然给人一种很不卫生的感觉。一旦有传染病等,就会立刻出现传播。自然,支持当地政府采取措施,治理和引导广大居民改变不良的就餐习惯,树立文明就餐方式。

而对不赞成政府治理“蹲地就餐”的网友来说,他们平时看到的,是一些人端着饭碗独自蹲在门口、墙角等吃饭,或者在面条店、小吃店等,蹲在地上就餐。甚至一些看上去很“斯文”的人,有时候也会端着碗蹲在一边吃饭。用他们的话说,叫做体验生活、寻找烟火气的感觉和认知。由于没有看到过集体“蹲地就餐”的场面,如果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支持凉山地区政府出台治理政策。

我们说,任何一种传统、习俗、习惯,只要不让其与陋习挂上钩,就是可以保留的文化精华,可以不用现代眼光去过度评判,也不要用现代思维去将其去除。至多,可以用现代文化和现代思维去提升与改良。否则,就会让某些传统、习俗消失,使文化出现断层。“蹲地就餐”,是传统习惯的一种,只是,凉山地区的“蹲地就餐”,已经不是习惯、习俗,而是陋习,是不文明的就餐方式。

事实上,凉山地区出台的《关于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风易俗的通知》,并不是针对“蹲地就餐”中的习俗、习惯,而是“蹲地就餐”中的糟粕、陋习,是那种完全脱离文明轨道、缺乏卫生安全保障、不能体现社会进步的陋习。譬如天气好、阳光充足,有的居民独自端着饭碗蹲在自家门前就餐的问题,并不会治理。需要治理的,是那种聚集“蹲地就餐”,且食物就地乱放的行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存在集体“蹲地就餐”、用塑料布铺在地方堆放食品等现象,就必须治理。需要把握好的是,不能过于强制,而要加强引导,把道理给广大居民讲清楚,相信他们会慢慢接受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发展经济、发展产业,让更多的居民能够进入到企业、商场等就业,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餐习惯。

同时也要看到,凉山地区这样做,也不单纯治理“蹲地就餐”,还包括天价彩礼、娃娃亲、婚丧事操办等各种不良习俗。如布拖县,自治理行动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已签了2万余份治理高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自愿解除“娃娃亲”399对,推行低价彩礼12对、丧事简办16起。只要广大居民都能接受了,自然,不良习俗也就会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也会取得明显成效。

正如网友所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蹲地就餐”等不良习俗,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文风新风宣传教育、增加优秀文化普及,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那么,集体“蹲地就餐”等陋习,也就会从根本上退出农村市场。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