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大蒜抵首付,看似“奇招”实为“毒招”

谭浩俊 2022-06-25 00:01

6月21日,一则售楼消息在网络走红——“河南一楼盘推出小麦换房活动,最高可抵16万元房款”。根据楼盘销售海报,推出小麦换房活动的楼盘名为建业河畔洋房。

实际上,这也不是建业集团首次以这样的方式销售住房。在此之前,建业集团旗下楼盘开封建业城就曾打出“大蒜换房”的营销海报。根据海报内容,大蒜收购价为5元/斤。海报发出后,16天时间(5月22日至6月6日),共成交了86万斤大蒜。此外,还来电2859组,到访852组。

这样的“奇招”,不知道建业集团是如何想出来的,监管部门有没有对开发企业的这种“奇招”予以关注。这可不是简单的以物换物,而是以物换风险、以物积累风险、以物掩盖风险。一旦物物交换出现问题,其可能引发的风险将非常的大。

想一想,开发企业的资金,大多来自银行,来自各种融资机构,来自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等。开发企业把小麦、大蒜等以首付款的方式拿过来,房子是销售出去了,可钱没有拿到,开发商也不可能去出售小麦、大蒜。小麦还好,可以卖给国家,卖给粮食收储企业、卖给需要粮食的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大蒜呢?一下子手中握有几十万斤大蒜,开发企业怎么消化?去批发零售吗?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将大蒜再以同样的价格甚至更高价格抵给供应商或施工队,特别是施工队,拿到的不是施工款,而是大蒜,也就只能用大蒜抵工资,从而使大蒜又回到了农民手中。这样的结果,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出现严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收购的小麦、大蒜太多,无法消化,还有可能将之用于抵冲银行贷款,让银行手中掌握大量小麦、大蒜,从而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

很显然,这样的“奇招”,实际是一记“毒招”,不仅会对开发企业自身形成毒害,更会对银行、供应商、施工队等形成毒害,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危害。任凭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建业集团以这样的方式来消化库存、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吸引居民购房,太急功近利,也太缺乏风险意识了。

众所周知,去年9月,一份有关建业集团《关于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并请求帮扶救援的报告》引发社会关注。在该份报告中,建业集团坦言,受到汛情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企业在河南多个地产项目停工、停业,部分在建项目损毁严重,文旅项目运营高度承压,累计造成各种经济损失逾50亿元,企业面临“罕见的困难、风险和危机”。虽然此后建业集团做出了积极回应,认为公司业务正在回暖,但是,从小麦、大蒜抵首付的情况来看,建业集团显然没有走出困境,降负债的压力依然很大,资金链依然十分紧张。而小麦、大蒜抵首付,除了可以取得暂时的销售业绩之外,其他的,就都是风险和危害了。

能够想象,建业出此“奇招”,可能也是被资金链紧张、业绩严重下滑“逼疯”了。按照今年前五个月的销售情况,建业的销售业绩下滑了近50%,特别是5月份,销售业绩更是下滑了70%,如此境况,说明建业的资金链已经相当紧张,迫切需要通过销售来缓解资金链紧张矛盾。如果按照正常渠道和方式销售,是很难见效的。于是,就想出了用小麦、大蒜抵首付的“奇招”。此招一出,从表面看,确实解决了一些销售方面的问题,86万斤大蒜、30套房子的销售,对一个楼盘来说,应当可以拿出来比一比了。可是,这么多大蒜怎么处理,对建业来说,确实是问题,是会形成恶性循环的。更重要的是,从建业的这一奇招中,也会让购房者进一步观察到,建业太需要销售来保持企业稳定了,太需要回笼资金了,等待建业降价,会成为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加强商品房销售、回笼资金,是为了化解风险,降低债务规模,降低负债率。可是,以小麦、大蒜低首付,一方面,可以达到销售房产、回笼资金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出现积累风险、扩大矛盾的危害。孰优孰劣,企业应当好好评估,有关方面也要好好分析。“奇招”可用,但决不能变成“毒招”。一旦变成“毒招”,一切的一切,就会出现严重问题了。更重要的是,面对建业集团的这一“奇招”,也只能说,开发企业已经江郎才尽,已经无法想到可以扩大销售的好招,而只剩下这些“毒招”、“怪招”、“险招”了。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