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退市,留下多少警示?
6月10日,*ST金泰、*ST济堂证券简称分别变更为退市金泰、退市济堂。特别是退市金泰,曾经于2007年一举创下连续42个涨停板而名声大噪。
42个涨停,可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完成的“壮举”,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原料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2001年登陆上交所后仅仅6年,就创造了42个涨停的“辉煌”业绩,应当是一家可以期待、可以长期持有、可以作为价值投资选择的公司,那么,为什么会在15年后,由“辉煌”变成人见人恨的“退市股”呢?个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退市金泰这些年来公布的业绩情况,虽然创造过“42个涨停”的高光时刻、辉煌“壮举”,但是,实际状况并非如此,业绩多数时间都不尽如人意,常年亏损。关键在于,每每到了退市边缘,又能够通过实现微利避免退市,成为A股市场的一只“不死鸟”。如果早日退市,与它创造的“42个涨停”一起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倒也算了,投资者可以早日将其忘掉。可是,直到今天才进入历史的垃圾箱,成为一只退市股,不能不令人深思,也不能不让人产生警示感。
“42个涨停”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虽然退市金泰“42个涨停”的“辉煌”,是发生在2007年大牛市的尾声,或者说最后的辉煌阶段,但是,像这样一家乏善可陈的企业,能够创造“42个涨停”这样的“奇迹”,还是有着太多不可思议之处的,如果不是市场借势炒作,怎么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到底有多少炒作者获取了巨额利益,又有多少炒作者被当作了韭菜,可能会成为永远的“谜”,但却不敢成为永远的“爱”,围绕退市金泰所发生的一切,应当成为股市监管引以为戒的内容。也就是说,面对市场出现异动的股票,特别是连续涨停的现象,应当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应当要求企业给予明确回应,必要时,应当启动调查。要知道,“无厘头”的涨停,如果没有外在因素,是不可能发生的。既然存在外在因素,就必须将问题查清楚,让“无厘头”变成“有厘头”。否则,会让普通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那么,为什么没有对退市金泰进行调查呢?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总能起死回生成为“不死鸟”?如果一家企业,业绩非常不乐观,甚至常年亏损,就应当离退市不远了。可是,对退市金泰来说,在2007年创造了“42个涨停”的“神话”后,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随时面临退市危险。可是,却又总能在危险时刻转危为安、起死回生,理由是——实现微利。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退市金泰的“微利”,到底是真微利呢还是假微利,为什么会在退市边缘才会出现“微利”,退市风险一过,又很快进入亏损。这样的微利,显然是假的,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有关方面有没有对退市金泰的“微利”情况进行过调查,是否存在着造假或者不规范现象。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应当都是精心安排的。在退市金泰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监管存在缺陷和漏洞的表现之一。但凡监管稍稍严厉一些,退市金泰就不可能“活”到现在,尤其是近几年来,一直倡导强监管、严监管,可是,退市金泰仍然“顽强”地活着,不能不说是比“42个涨停”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反过来,则是对监管工作的拷问,对市场到底还有多少“不死鸟”的拷问。
到底应当如何反思股市的“不死鸟”现象?面对退市金泰能够在市场苟且这么多年,能够被称作“不死鸟”,需要追问的东西,应当不少。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应当很多。其中,到底如何才能让上市公司的行为真正规范起来,如何才能让上市公司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做好企业、做优业绩、做强竞争力上,而不是想方设法玩技巧、玩花样、玩心计。就像退市金泰,持续亏损,突然有了微利,怎么看怎么不正常,怎么说也是漏洞百出。可是,都默认了,也同意了。
到底是担心企业退市会伤了监管面子呢,还是有不可明说的原因,无法让其退市,而必须在企业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再让其退市。反正是,退市金泰已经在退市之路上玩过太多的花样,有过太多的惊人之处,也有过太多的让人不理解、不清楚、不好说。因此,面对退市金泰正式步入退市行列,恐怕不能作为一次“成绩”报备,也不能仅仅做退市处理。围绕退市金泰所发生的一切,监管机构应当解剖麻雀,看看这些年来到底都发生了什么,还有多少“不死鸟”在苟且偷生,如何让“不死鸟”更有尊严地“活”或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