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频试探楼市调控底线为了啥?
4月7日,有媒体报道,广州有银行悄然推动“接力贷”,启动后不到24小时即被叫停;5月20日,南京全面取消二手房限购政策推出不到两小时被撤回,被媒体称作“小时游”;5月21日,“武汉经开区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政策”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5月22日,该政策消息被迅速删除。此外,燕郊的首付两成、常熟人才购房补贴等也是“一日游”。
这么多城市出台“一日游”、“小时游”政策,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毕竟,政策不是道具,可以随便摆弄。政策一旦出台,就要相对稳定。否则,政策就会失去公信力,制定政策的部门也会失去公信力,最终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出台“一日游”、“小时游”政策的地方,考虑过政策公信力、部门公信力、政府公信力问题吗?想过这样做会对百姓带来伤害吗?
我不知道,这些出台“一日游”、“小时游”政策的地方,到底是想试探上级的底呢,还是制定政策原本就十分随意,不管怎么说,也不能把政策当儿戏,不能朝令夕改。如果试探上级的底,是想探什么底呢?放松调控还是放开房价,或者鼓励炒房,总得有个理由啊。没有理由和原因的探底,就是与“房住不炒”政策相对抗,就要对政策的制定进行调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职能部门,在执行中央决策问题上,必须令行禁止,而不是阳奉阴违。如果制定的政策违反了中央的要求,是要问责的。即便收回了政策,也要问责。
如果是制定政策原本就随意性很强,就更不应该,更要对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调查。政策的制定,必须慎之又慎。尤其涉及广大居民利益的政策,一定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广大居民的反应,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草率行事,对政策不负责,对政府公信力不负责,对广大居民利益不负责。如此一来,有关方面应当对近期出台朝令夕改政策的地区和部门,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分析,看看地方为什么会在政策制定方面如此草率和盲目,检查一下在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可以理解,在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地方发展经济的压力不小,稳定经济增长的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见效快来看,房地产市场无疑是最具效率的领域。因此,相当一部分地区又把眼睛盯在了房地产领域。于是,纷纷放松楼市调控,出台各种刺激楼市政策,鼓励居民购房,以此来恢复和提振楼市。
殊不知,今天的楼市,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楼市,广大居民不会因为楼市调控政策放松而出现抢购现象。相反,政策越是放宽,广大居民的购房动力就会越弱,等待观望的情绪也会越浓,期待房价下降的心情会更迫切。政府的设想,会在购房者身上,很难得到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大幅放宽楼市调控政策,严重突破调控底线的方式来探决策层、管理层的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道理的。
中央反复强调,在楼市调控问题上,必须因城施策。但是,从地方纷纷调整楼市调控政策,甚至频频探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地方不是在因城施策,而是想重拾房地产依赖。如此,与中央的决策是完全相悖的,与“房住不炒”定位是严重脱离的。维持现有政策也好,放松调控政策也罢,继续收紧政策也行,前提是,必须确保房价的稳定,要让广大居民感觉到政策的善意,让广大居民不要再担心房价会出现上涨。
很显然,从地方出台的各项放松调控政策来看,让广大居民担忧的问题又出现了。譬如杭州,放松调控的政策刚刚出台,有的二手房价格就出现大幅上涨,一般的二手房,价格也出现了一定上涨。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只会让广大居民十分担忧。只是,已经走向成熟的购房者,不会再为房价上涨而恐慌,不会轻易出手购房,而是会把口袋捂得更紧。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现今条件下,急的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他们可以继续等待,直到确定房价不会上涨了再决定是否购房。那么,地方还想探决策层、管理层的底吗?就算决策层、管理层没有任何表态,购房者那里,地方能够过得去吗?指挥得动吗?
所以,对地方来说,不要再在政策上做文章,而要在房价稳定上下功夫,只要房价稳定了,居民的心理预期平稳了,市场就会慢慢复苏。否则,仍然会在利益博弈中,让市场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当地方政府真正坐到广大居民一边,楼市才会真正走出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