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信中国遭惠誉、标普下调评级!“地王后遗症”持续,谨慎抄底
摘要:抄底靠谱吗
撰文蜜姐&编辑杰儿
本周,融信中国连续被惠誉和标普将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理由均是其盈利能力将持续走弱。
有媒体称抄底时机到了!是否真的如此?
01
部分机构的不看好,并不意外。
早在今年2月份,融信中国就曾低调的发布过一则盈利预警的公告。预期该公司2020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较2019年将下滑20%-30%。
3月底,融信中国发布了2020年报,业绩指标全线下挫,营收负增长,毛利更是腰斩!
2020年融信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额1552亿元,同比增长9.81%。应该说在去年的行情和疫情之下,这个成绩挺不错的,也完成了其全年目标。
但同期收益下滑了6.14%,毛利为53.12亿元,同比下滑57.42%;年内溢利34.95亿元,同比下滑40.71%;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和此前的公告预期一致,同比下滑23.02%。
房企完成全年销售目标,业绩却大幅下滑的情况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是融信中国在为此前的快速扩张高价拿地买单。
融信中国作为典型的闽系房企之一,有敢拼敢闯的特点。
成立于2003的融信中国,2015年合约销售额为119亿元,2016年1月于我国香港联交所上市,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市后,融信中国大手笔拿地,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拿过地王。尤其是2016年在上海静安区,经过400多次举牌击败17家房企,以高达10万元/的名义楼板价(可售面积楼板价14.3万元/)拿下了彼时国内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单价地王,一战成名!
因其拿地狠准快,曾一度被称为“地王收割机”。
财报显示,2016年,融信中国共获得21块新收购地块,总建筑面积约为527万平方米,平均成本每平方米接近1.3万元。
2017年,其按计容面积计算单价便宜了不少,但狠拿了78块新收购地块,比2016年的总建筑面积增加了954万平方米。
02
蜜姐曾数次聊过“地王”难当,融信中国也是如此。
2018年,融信中国继续享受着“地王”的荣光。全年实现合约销售1218.8亿元,同比增长73.35%,成功跨入千亿规模,4年销售额翻了9倍多!
同期,其毛利同比增长超60%,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1%。
2019年,融信中国依然业绩良好,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1413亿元,毛利同比增长54.68%,净利润同比例增长接近70%。
彼时,抄底的声音也不少。
2019年,融信中国的股价在9-14港元每股之间,鉴于其良好的业绩,摩根、花旗等多家机构给出了15-18港元的目标价。
如果按照2018、2019年融信中国的增速来看,这样的目标价确实不算高。
然而,事实是2020年融信中国的业绩“爆雷”,股价一路向下,延续至今。
截至4月16日收盘,融信中国股价为5.47港元/股。而2016年上市时,其发行价为5.36港元/股。
2020年,融信中国没有如某些机构和投资者的预期,反而是“地王后遗症”凸显。
实际上,2020年半年报时,其业绩已经“爆雷”,但因为疫情原因,房企去年上半年业绩普遍受冲击,所以对于全年的预期并没有降低很多。
然而,年报显示,2020年融信中国合约销售额1552亿元,但年内溢利仅为34.95亿元,较2019年下滑了40.7%,其他业绩指标也下滑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率的下滑。
2015-2019年,融信中国的毛利率分别为36.61%、20.24%、16.56%、23.47%、24.24%。而2020年其毛利率仅为11%,是6年最低的一年。
这也是此次喊抄底的人的依据之一,认为其毛利率已触底。
03
但需要提醒的是,“地王后遗症”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体现为单一因素。
融信中国的管理层曾解释,2020年业绩大滑坡,主要是由于此前高价地的集中结转,以及部分收购项目毛利较低。
2016年其新拿地均价近1.3万元,而2020年其平均售价为2.14万元……
房企的狂飙式发展都离不开高杠杆。
2019年,融信中国将优化债务结构列为目标之一。
2020年“三道红线”融资新规,让房企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债务结构和水平,融信中国也从上半年的踩中一道红线,到全年不踩线,进步明显。
但多家财经媒体对照近几年的财报数据,质疑其可能通过“明股实债”来“优化”负债。
有意思的是,对比融信中国上市以来的土储情况,2020年,尽管表示要“稳中求进”,但拿地并不手软。
2020年,融信中国新增50块收购地块,平均成本约为9,596元每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16,343平方米(经计入该公司拥有人相关项目中的权益为4018,341平方米)。
而2019年,新增46块收购地块,平均成本约为6,648元每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305,537平方米(经计入该公司拥有人相关项目中的权益为3417,510平方米)。
截止2020年底,负债总额1826亿元,借款利息开支为53.9亿元。
大家都深知,房企受政策影响之大,但无论是房企还是个人,在做决策时,对于这种影响力的程度判断都是难以把握的。
去年中报的业绩会上,融信中国的管理层曾坦言,对限价政策理解不完全透彻,最终政府批的限价都远远低于其预期的售价。
而如今,融资方面有“三道红线”,拿地方面有集中供地,“三稳”不变,无论内外局势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性都非常重要。
如此大背景之下,无论是对房企还是所谓的买房投资,抄底都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