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动荡,知乎凭什么逆水行舟?
「核心提示」
决定一家社区成败的,永远是用户和内容。4310万内容创作者,和他们贡献的3.53亿条内容,构成了知乎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作者| 沈方伟
编辑| 刘杨
蛰伏十年之后,知乎终于迈向上市。
3月26日,知乎计划将于今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为“ZH”,首次公开发行最终定价为每股ADS(美国存托证券)9.5美元,此次融资后知乎将募集资金共计8.5亿美元(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后)。
此前更新招股书中显示,知乎此次IPO的同时将同步进行私募配售(CPP),由阿里巴巴、京东、腾讯、Lilith Games合计认购2.5亿美元的等值股份。
近期美股市场的动荡表现,无论是赴港二次上市的百度,还是发布亮眼财报的腾讯音乐,中概股们几乎集体“跌跌不休”,已经很难单纯从业绩角度去评价一家公司的价值了。
对于知乎而言,在市场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还可以在原有区间定价,也表现了全球投资者在市场动荡中看好的态度。作为中国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也是中国前五大综合在线内容社区之一,知乎依旧被认为是具有差异性和稀缺性的标的。
当然,社区的养成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2011年,创始人周源参照美国问答网站Quora创办知乎,两年后才开放注册,六年后开始推进商业化,用时十年成长为中国最大在线问答社区。
上市的底气在哪里?招股书披露的核心数据是,知乎月活用户7570万人,10年累积了4310万内容创作者,以及他们贡献的3.53亿条内容。
知乎护城河是什么?是否准备好接受市场挑战?所有问题,在上市后都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市场也会对此做出检验。
水到渠成的上市
从知乎的招股书中,可以窥见十年来这家公司交出了一张怎样的答卷。
今天的知乎,是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也是中国前五大综合在线内容社区之一。知乎月活用户达到7570万人,日均打开量6.2次。
内容构成了知乎最大的护城河。截至2020年底,知乎累积了4310万内容创作者,他们贡献的3.53亿条内容中,有3.15亿条问答。知乎每天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平均阅读用户数量为6.757亿次。
知乎商业化自2016年启程以来,有积极的表现。2020年总营收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101.7%。自2016年以来,历年营收均处在稳健增长期。
当前,广告、付费会员和内容解决方案贡献了知乎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其中,2020年在线广告收入达到8.43亿元,同比增长46%;付费会员收入达到3.2亿元,内容解决方案1.4亿元。这个数字规模,也等同于2018年B站上市时的付费会员体量。
知乎2020年经调整净亏损3.37亿,2019年经调整净亏损8.25亿,同比收窄59.2%。
促使亏损额大幅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近一倍营收增长和毛利率提高;其次是各个环节的费用削减,营销从上年7.67亿元降至7.34亿元,研发费用削减2200万元,一般行政开支占比也下降15.9%。
强大的融资和多轮跟投的资方是知乎走到今天的关键因素。
知乎投资方和股东,大概是过去中国互联网史上最豪华的朋友圈,投资方包括腾讯、阿里、快手、百度、京东、创新工场等公司机构。创新工场在此前的融资中均认购超过1亿美元。
知乎目前账面现金为9.57亿元,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分别为10.9亿元和10.5亿元。这意味着在商业化进程稳定推进的过程中,知乎仍有稳健的现金流,帮助平台进行更多的新业务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知乎的独特性在哪里?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产品市场上,相比于其他赛道上激烈的竞赛,知乎是一个没有直接竞品的产品。
原因由知乎的社区产品属性决定,一个以问答为主题的内容社区产品,天生就注定小众,增长周期相对缓慢,且无法通过烧钱补贴的互联网产品增长逻辑复制。
创始人的经验决定了产品的基因,知乎创始人周源做过程序员,嫌工作枯燥辞职;做过it记者,见证了一众互联网公司如何失败。经验造就了知乎的气质,高质量的启动用户构建了社区的生态,
社区产品的精英属性决定了知乎的根基,最早被邀请使用知乎的,是张小龙、李开复、马化腾、王小川等人,大多数又相继成为知乎的投资人。
高质量的启动用户构建了社区的生态,在创办三年积攒40万用户,完成丰富的内容积累之后,知乎才开放注册,奠定了问答社区的内容生态。
从用户的使用中可以窥见知乎的运营逻辑。“赞”是让知乎与其他社区和产品不同的运营逻辑。张小龙曾在知乎回答“乔布斯交给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收获417个赞;马化腾提问“人类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哪个阶段?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540人回答,13000余人关注。
知乎的推荐机制并非依赖于算法和运营喜好,而是用户主动选择的一人一票。其中的逻辑是,评价内容优劣的唯一标准不在于用户的身份、地位,关注者数量,而在于答案与内容优质与否。
给予普通人带来满足感的运营机制和社区慢成长的环境,决定了知乎的产品特色,也意外构建起知乎的护城河。相较于其他赛道的激烈烧钱补贴,在问答社区这个领域,不是以重复的模式滚过一遍,就可以重新构建起一个知乎。
一个最直观的案例来自字节跳动。2016年,悟空问答上线,初期利用补贴从知乎挖走一批头部用户入驻。但接下来的每月KPI考核让不少种子用户不堪重负,又重新回到了知乎。2021年2月,悟空问答宣布下架停服,成为字节跳动过去几年中少有的败绩。
这个垂直市场上只能支撑极少数的产品走出来,而眼下看来,哪怕在全球市场上,10年也仅仅只有知乎一家迈向上市,就连知乎最初仿照的Quora,也未能成功跑出一条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知乎的商业化追问
当知乎选择迈向上市,最先面对的就是商业化的追问。
事实上,社区的属性基本决定了知乎商业化的基本盘:
这不会是一门动辄百亿的大生意,但也能在稳步前进中达到一个合理的体量,可以帮助创作者、平台长期活得不错。
近年来,随着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正在涌入知乎投放广告。除广告外,知乎还推出了专业课程知乎live、知乎书店、盐选会员等。所有的尝试都基于一个逻辑,鼓励内容商品化,帮助内容创造者匹配消费,让用户买单。
知乎是第一个启动付费会员计划的问答式在线社区,平均每月付费会员数从2019年的60万增长到2020年的240万。2020年第四季度付费比例为4%,较2019年第四季度的1.8%增长122%。
知乎的YanPlus用户在2019年平均第12个月留存率为72%。盐选会员拥有340万条优质内容的访问权,例如盐选专栏、电子书、电子杂志、在线及录制讲座以及有声读物。
当下,知乎的商业化进展基本上在按照稳步前进的方向推进,越来越多的商业探索开始基于知识分享的形式起航。
例如电商,2019年知乎试水电商上线“好物推荐”功能,鼓励创作者在优质解答中插入商品购买链接,以分佣的方式获取收益。
知乎数码答主“蓝大仙人”成为这波试水中最先尝到甜头的人,2017年他购入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电视后,开始始在知乎发布电视测评内容,发布的一篇智能电视选购攻略获得了7万关注、2万收藏,GMV超过5000万元。
按照分成比例,他拿到了超过50万元的佣金收益,而在这之前,他原本只是一名化工厂流水线上的质检员,月薪仅3000元。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美食答主“珑珑go”通过推荐好用的厨具,每月能获得超过1万元的月收入。数码答主“墨鱼”今年22岁,通过推荐笔记本电脑获得10万元的月收入。
相较于其他平台和电商主推的直播带货,知乎电商化在电子数码、母婴品类上更有优势,此类产品的用户在购买前往往无法被电商直播的激情带货夺走,而是需要获取充分的信息之后再做决策,这恰恰是知乎护城河上所独有商业模式。
下一个十年,知乎拥抱变化
2021年,在知乎创办10周年之际,Slogan升级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Slogan变化背后,是知乎平均每个问题会获得超过6个回答,稳定的内容生态已经形成。
眼下,知乎正在积极顺应趋势,推出商业内容服务解决方案,也开始发力视频,让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定位是,为企业提供内容服务解决方案,相比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时间线上的内容,知乎的内容更容易长期沉淀,反复唤醒,更有利于品牌营销。
通过内容生产、分发推荐,企业机构账号可以在知乎围绕品牌传播寻找选题,生产更具用户价值的好内容,那些缺乏内容生产能力的企业匹可以在这里配创作者和优质内容,实现企业主、平台、用户三赢,让创作者不用“为爱发电”。
视频化则建立在足够丰富的高质量内容生态之上。知乎做视频的核心优势在于,当下视频的实质依然是图文内容向视频的升级进化的初级阶段,而在需求端,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渴望方向从未改变。
眼下知乎视频需要完成的,不是从0到1的艰难跋涉,而是向更大的内容生态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想象空间。
知乎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创新工场合伙人汪华曾定义知乎的价值:
“用户不看抖音,也可以看快手和视频号。没有了知乎的话,是没有替代品的。第一类需求已经有很多产品可以满足,满足第二类需求的产品很少,知乎不断破圈,其实也证明了不仅是我,中国用户都有这样的需求。”
随着更多的00后、10后成长,知乎这个没有替代品,从图文到视频羽翼渐丰的内容社区,也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接触网络之后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每一个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回到最初,知乎是否准备好接受市场挑战,面对未来呢?
答案早已由用户谱写完成,且不断更新变化,而资本市场检验过后,也将给出合理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