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火爆!百度的“极越”,为何很惨淡?
进入5月,小米SU7的热度仍然未减分毫,流量和销量都异常火爆。不少人感叹这是由于作为科技巨头,小米自带流量体质和明星光环。但凡事无绝对,另一个科技巨头百度旗下的极越汽车始终没什么存在感,销量更是惨淡。
公开数据显示,自4月3日正式交付以来,小米SU7在4月共交付新车7058辆。且在交付日当天,雷军亲口宣布小米SU7的大定数据已超过10万辆,锁单量超过4万辆。小米甚至傲娇地宣称“今年的产能已经全部用完。”
极越汽车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去年12月,极越01仅交付774辆,今年1月下跌至218辆,2月和3月也分别仅有147辆和511辆。这还是在极越01仅上市一个月后就降价3万元的前提下,实现的成绩,何其没有存在感,称其上市即边缘化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同样是科技巨头下场造车,是什么导致了小米汽车和极越汽车如今的冰火两重天?
将时间指针拨回至2021年3月。一边是小米宣布下场造车,先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并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可谓大手笔。雷军甚至为此“赌上半生荣耀”;另一边百度联合吉利成立集度汽车(后更名为极越汽车),二者分别持股55%和45%。
不难发现比起独自造车,All in造车的小米,百度造车选择吉利这样的传统车企,不仅能各自发挥所长,也能有效均摊风险。对于需要大量烧钱,长期投资,广结朋友圈的汽车产业,百度的这种造车逻辑无疑更稳妥,也让小米彼时的All in更透露出了不成熟的味道。
外界都知道小米有钱。比起造车初期需要持续融资的“蔚小理”,小米自持的庞大现金流确实令人惊叹和羡慕。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3年底,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达1363亿元人民币。外界从不担心小米造车会戳个大窟窿,资金链断裂。
但比起小米,百度更“壕无人性”。截至2023年,百度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合人民币2054亿元。这么看比起小米,百度其实更有底气在造车领域长期烧钱。
再论技术实力,对于造车所需,百度其实也比小米更有优势。
小米虽然是手机巨头,但众所周知,由于手机领域的核心技术,像芯片、摄像头、操作系统等长期为国外公司垄断,很长时间以来,小米都被戏称为“组装厂”,其本质是OEM。
然而百度在软件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早在2005年,百度就上线了百度地图,这么多年来,百度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商之一。
2013年,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是国内最早进入智能驾驶研究领域的大型商业公司之一;随后在2016年,百度还获得了美国加州获得无人车自动驾驶路测牌照,也是中国为数不多地获得这一资格的企业;2017年,百度宣布将其无人驾驶领域业务命名为“Apollo(阿波罗)”计划,目标是成为无人驾驶行业的领先者。Apollo平台旨在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平台。
时至今日,百度“Apollo”已成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其多年的技术、数据积累,都少有中国企业可以比肩。甚至智能驾驶强如特斯拉都要和百度合作。根据消息人士透露,最近马斯克来华和百度敲定了合作,特斯拉FSD完全落地中国,要依赖百度地图的车道级导航系统,并使用百度的在中国公共道路收集数据的地图牌照。
无论是地图服务还是智能驾驶技术,都是智能汽车必须依赖和搭载的核心技术,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方向,已为业内公认。大家想想一下,比起什么都要从零开始的小米,手握地图和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百度是不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造出高阶智能驾驶汽车,并利用自己的地图业务做出生态,进而有望制霸行业。
道理是这个道理,蓝图也很美好,百度联合吉利打造极越的初衷正是如此。但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媲美小米,极越在中国车市获取一些存在感都如此之难。
究其原因,还是要从李彦宏身上找答案。
先给出观点:比起雷军造车赌上半生荣耀,孤注一掷的All in,李彦宏造车只是“试一试”。
2021年百度回港上市,李彦宏的股东信里大篇幅地谈到了AI,还有智能驾驶,而对于造车,他只是捎带提了一句“我们最近还成立了独立的造车公司集度”,再无其它。
比起几乎是同一时期雷军对于小米造车的大肆造势,“赌上半生荣耀”等,李彦宏的百度造车更像是不错过一个创业风口,投点钱试试。
在行动上,两人也都是言行一致。
今年2月,雷军在其社交媒体称:“为了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车业务上,原Redmi品牌负责人卢伟冰兼任小米品牌总经理,以后小米手机发布会将由他主讲。同时,王腾接棒Redmi品牌总经理。”
随后3月的小米SU7交付日上,雷军亲自上台为车主开门,噱头再次拉满。
反倒是极越汽车,虽然大家都知道其由百度控股,甚至在去年更换品牌名时,百度还将持股权提升到了65%,但自始至终,李彦宏并未参与其中。而比起雷军,以及何小鹏、李斌等人,极越汽车 CEO夏一平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也就让极越失去了以创始人的商业领袖魅力,来做营销的机会。
更大的差异来自于两个品牌的命名。小米汽车直接冠以“小米”之名,全国无人不知,雷军这么做让消费者几乎没有认知门槛,无形中节约了大量的品牌营销成本。但无论是集度还是极越,无疑都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让消费者首先认识到“它们是谁”。
假如极越汽车能更名为“百度汽车”,是不是现在极越面临的很多困难都会一下子迎刃而解?不说这个品牌名极具号召力,起码不用再给消费者费劲巴拉地介绍品牌了。
但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李彦宏大概率不会这么做。比起雷军的孤注一掷,李彦宏做事总喜欢留一些余地,不喜欢冒险。
今年3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关于为什么百度不自己造车的问题,李彦宏说:“那个门槛稍微有点高,得有生产资质之类的,比较麻烦。”
也正是这种“怕麻烦”,让百度造车找吉利合作,也和极氪共线生产。这样固然能降低一些潜在风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百度以及李彦宏的商业魅力,让本来应该更强大的“百度汽车”始终停留在外界的幻想中。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