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30亿背后,京东的“担当”
当快递小哥还在封控区里为疫情保供忙碌的时候,京东集团2022年Q1财报也发布了。春晚赞助、冬奥物流、疫情保供,从年初开始,一系列重要的场合,京东的身影从未缺席,但财报显示,京东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30亿。
作者 | 孙晓
编辑|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一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从财报可以看出来。
5月17日,京东集团发布2022年Q1财报,净收入2397亿元人民币(约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此外,财报显示,在对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的持续投入,以及全力支持上海等多地抗疫保供,并且全面支持合作伙伴减少疫情的影响和让利给消费者后,京东集团在2022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30亿元人民币(约5亿美元)。
但这份投入换来了员工更高的忠诚度和更强的执行力,打造出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让更多用户选择京东。截至2022年3月31日,京东集团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805亿。今年一季度的用户平均购物频次创历史新高,用户平均贡献收入值(ARPU)接近三年最高——在消费需求疲软的当下,京东成为了很多用户的生活必备品。
京东恐怕是十几年前兴起的那一拨电商平台中最“实业”的一家。十几年前,在同行们拼命寻找流量入口,烧钱补贴的大战中,京东长年持续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这份投入是京东选择的“长坡”,如今为其带来“厚雪”——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已经接近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
“京东在技术投入、员工薪酬福利和纳税额方面,远高于自身获取的利润,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一些追逐高额利润的平台模式。”京东集团CEO徐雷表示。
从春晚抢红包、“年货春运”,到保障北京冬奥物流安全高效运转,到疫情保供,京东对于“社会责任”,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坚持。反映在一季度财报上,社会责任成为其中最容易被读懂的词,“以‘有责任的供应链’践行使命担当”是京东面对不确定外部环境所做好的准备。
《蜘蛛侠》里有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个春天,恐怕京东人对这句台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接连大考,怎么又是京东?
从财报开始的时间说起。
除夕当晚,十多亿中国人守候屏幕前观看春晚。而京东人却密切关注着数据变化,程序的运行——京东春晚项目,内部代号X,地位高于S(618、11.11等项目)成为重中之重。
京东成为2022年春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已是阳历最后一天,而官宣之时距离春晚只剩27天。紧张的时间之外,还有更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摇红包之外,京东最大不同还在于联合众多品牌送实物,在春节也及时送货上门。从供应链到品牌合作再到物流系统,京东将春晚互动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来源:罐头图库
如果做好了对企业的供应链能力是一次绝佳的宣传,但同时压力和挑战也成倍增加。京东人自己总结了这次春晚合作的“四宗最”:备战期历史最短、互动期历史最长、并发流量全球最高、场景全球最复杂。这对于线上线下的供应链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是春晚发红包,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不过,由于京东内部对于“CPU利用率”的严格要求,京东最终并未选择“买服务器”这一友商所使用过的常规解决方式,而是通过“云舰”技术,在春晚7次发红包期间,对集团其他业务部门的100万CPU核心“秒级处理”“七借七还”。事先,京东为“抢红包”还准备了多个预案,但最终,这些预案一个都没有用上。当观众一边观看电视,一边抢红包,一边下单时,“云舰”秀出的极限操作,令一切看起来更平时使用京东App的体验没有任何不同。
抢到红包,用户获得快乐和实惠,对京东赞誉有加。但随之而来的海量订单,又将考验京东的物流配送。京东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路线,将商品精准地送达客户手中,不能因单量的暴增而影响到此时的用户体验。刘强东和徐雷发出指示,“别在全国人民面前丢脸”,京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从线上的商品、路线的调度规划,到线下早已整装待发的快递小哥全力出动,春晚刚开始两个多小时,就已经把互动活动送出的第一单送到了贵州毕节。“京东速度”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
被“京东速度”赋能的,还有与之合作的海量品牌。不同品牌的不同权益,如何与不同用户的不同兴趣相匹配;不同的优惠券又如何让用户真正拿到实惠在手,还没有卡顿的烦心事……事实证明,在央视春晚四个多小时中,全球华人参与京东App红包累计互动量达691亿次,上百家品牌商也借助春晚的“东风”实现爆发式增长。
京东春晚团队松了口气的同时,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疫情时代下的北京冬奥,一边要求绿色、高效的物流运转,一边还要求做好疫情防控,这对于物流配送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谁能担此重任?又是京东站了出来,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七家服务奥运会的物流服务商。
为了全力支持冬奥物流运转,京东供应链在智能、科技、绿色上都下了大功夫。比如在运动员行李的运送上,京东物流表示,“运动员所携带的行李可能就会超过2万件,而且超规超重的行李会达到4000件左右。”怎么破?京东物流部门需要专门为超规格行李设计运输车辆,还要对各个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流线提前进行确认,提前进行尽可能多的设计,才能保障运输过程中不出错。
对于大件物品,京东物流派出了“室外智能物流机器人”,可实现无接触式的单项终端配送;针对小件、非紧急的物品,京东物流运用“无接触智能配送柜”,完美解决“最后一公里”无接触配送问题;在物流中心内部,“地狼”机器人可识别地面上的二维码,自动规划路径、自动避障、自动排队,搬运赛事需要的各类物资。传统的“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比传统方式效率提高了3倍。
线上智能系统的调度、线下无人车、智能配送柜、密集分布于超市等站点的配送员,组成一张“绿色、科技”的供应链网络,让运动员对于冬奥物流的体验,达到最佳。
经此一役,中国物流企业已经具备服务大型国际赛事的能力,已然受到公认。
连续参与国家级重大活动并圆满完成任务,京东无疑是幸运的,事后看来京东在海内外获得顶流曝光,且秀出了硬件和软件的“肌肉”。
那么,“为什么是京东?”
保供上海的京东身影
北京冬奥并不是最后的大考。
历经15年投入之后,2018年京东物流正式向全球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迈进。
截至2022年3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约14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一季度,在自营商品超过10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0.2天。京东物流的服务触达超60万个行政村,全国92%区县、84%乡镇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
在平常日子里,这样的服务效率意味着“方便”;而在疫情管控的时期,这样一家公司的存在对无法出门的用户来说意味着更多。
上海疫情爆发以来,物资保供和物流运输问题持续被社会关注。京东从北京、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济南等全国多地紧急调拨了民生保供和医疗应急物资驰援上海。航空、海运、铁路、公路,这些物资由4000多名增援上海的小哥交到用户手里,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尤为重要的是,京东支援上海疫情保供,不是派出一批人“意思一下”了事。除了第一批,还有第二批、第三批,接连14批快递人员奔赴上海保障物资供应。同样情况,在更早的武汉疫情期间也曾出现过,当时,京东“使命必达”的“自杀式物流”,甚至令钟南山动容,后者还曾亲自写信感谢京东心系医疗援助一线。
成果是显著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初,京东已累计运送包括米面粮油、药品、母婴用品等在内超过8万吨物资到上海。京东还向国家会展中心、黄浦滨江、世博等多个方舱医院交付床位、衣柜等物资近百万件,除增派快递员外还抽调了100多台智能快递车、数十台室内配送机器人为封闭社区、方舱医院提供无接触配送,并在上海市的各个社区建成了1600多个无接触社区保供站。
成本是“深藏功与名”的。对于京东支援上海的疫情保供的行动,外界有“不惜力”的看法。要知道,在疫情期间的上海,京东不仅要保障好货物的防疫安全,也要保障好所有快递小哥的防疫安全,防护服、N95口罩、面罩、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是标配,还要在酒店等入住资源紧缺的状态下,解决快递人员的食宿问题。"4000名快递小哥,光是吃住行补贴,起码得过亿,这还是往少了说。"有分析人士指出。人所共知的是,京东把快递小哥纳入正式员工,并缴纳五险一金。
也许有鉴于此,京东一季报30亿亏损出现后,外界并无多少看衰的声音,反而认为京东颇有侠者风范,如金庸小说中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事实上,这可以说是京东一贯以来的作风。去年6月,刘强东以一封《心存敬畏 永葆情怀》的致股东信,回顾京东创业18年的积淀与成长。他表示,京东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和梦想,是多年以来始终在坚持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用真心去服务客户,客户才能用信赖回馈企业。
由此也阐发出京东始终所信守的“正道商业价值观”,“把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员工放在心上,不愚弄、不欺骗消费者,不会让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合作伙伴吃亏,不会让任何一个辛勤工作的员工没有保障!”京东的梦想,是做一个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逐梦者,一个笃信长期主义和商业价值的坚守者,“一个遵守商业底线、担当社会责任的众行者”。
也许正是因此,当疫情保供形势危急,当冬奥物流标准高到大多数企业都“难以企及”,当“年货春运”刷新了运力的记录,当一个个挑战,一份份责任,发出“谁能顶上”的发聩之问时,京东站了出来,“我能!”。然后,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切仿若以往。那些供应链系统的“极限操作”,那些快递小哥“不避矢石”的冲锋陷阵,那些深藏在纸面背后的精打细算的投入,成为了“故事”。“逆行者”留下的往往只是背影,在人们转头专注于自身的同时,仍在负重前行。
“在近期支持受奥密克戎疫情影响的用户和企业的过程中,京东的核心能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体员工都坚定地致力于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和业务合作伙伴对我们的信任,也令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继续坚守信念和承诺,为社会作出贡献。”京东CEO徐雷表示。
“不算账”的公司,为何走在了前面?
京东这家公司,从管理者的性格到企业风格,给外界的印象是带点江湖侠义的。
“疫情防控既是对病毒的阻击战,也是对民生的保卫战。在抗疫保供的关键时刻,京东一如既往地冲在前、不惜力、不算账。”一位京东内部人士表示。
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京东集团就因累计投入超过十几亿元用于抗疫情、保民生、撑经济、稳就业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国家级荣誉。
从武汉到云南,从上海到北京,京东从来都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上。在这过程中,京东面对考验,也思索出问题解决之道。比如,面对封控社区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难点,在4月初北京市酒仙桥地区升级为高风险地区后,京东物流与社区共同探索出一套“酒仙桥模式”,通过“短程接驳+志愿服务”的末端服务方式,派驻京东小哥驻守街道,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
实体经济和中小商家因为疫情遭受重创,面临着销售停滞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京东物流打通全国自主运营的仓库及多个云仓资源,帮助客户实现多地分仓灵活发货。到5月初,京东物流已对上海、吉林等地商家恢复全国物流,推动其基本实现全面正常营业,许多上海商家在京东的订单量已恢复到疫情封闭前的6成以上。此外,京东通过降低“三费”等多项扶持措施,帮助商家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截至五月初已为入驻商家减免费用超2亿元。
在即将到来的618大促中,京东亦发布了多达30项商家扶持举措帮助中小商家,据悉今年商家参与京东618的积极性和数量均创近年来新高。
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曾经烈火烹油的互联网大厂看着已经见顶的人口红利,告别了最容易赚钱的时代。“避虚就实”是这个时代企业的主题。当实业、硬科技、社会价值越来越被频繁提及,占据先发优势的京东已在长坡上走了很远,在厚雪之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社会责任,在京东和刘强东看来其实并不是一个高而不可即的“大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就是让自己带领下的员工吃饱、穿暖,还能够有充足的家庭生活保障,于是京东为员工缴纳的社保就高达40亿元;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让更多人有饭吃,于是京东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扩招1.5万名员工,对副总裁以上实行末位优化;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让大家一起赚钱,从春晚合作到618补贴,京东生态里的大品牌小商家都获得切实利益;如果自己有余力的话也去帮助社会上的其他人,于是集团内部立下规矩:不管哪一个地区发生灾情,就近的京东库房的管理者无需向上级汇报,直接向灾区捐助物资即可。
笃信长期主义,遵守商业底线,担当社会责任,“众行者”京东已经走了19年,仍在路上。
为什么是京东?这也许是答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