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食品涨价存在“虚火”
9月份以来,食品饮料再次红红火火。先是食品饮料巨头率先涨价,引起市场关注。
其中安琪酵母在9月底打响涨价第一炮,10月底,洽洽食品、海天味业也正式涨价,到11月中旬,涪陵榨菜也加入涨价大军。
食品龙头涨价后,期间也有很多二线、三线的食品公司闻风而动,跟风上涨。
食品涨价突然这么火,也有“东风”相助,给终端消费制造了焦虑。
其中拉尼娜来了一波助攻。专家们很早反复警告这个冬天拉尼娜将会造访。
拉尼娜一旦来临,气温将会变得异常,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产出,食品供应紧张一触即发。
商务部也是意外推波助澜,其中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一时间抢购必需品成风,再次将食品及涨价推向了风口。
1、涨价另有隐情
不过,说实在话,龙头提价、拉尼娜、政府鼓励屯货,并不是食品行业涨价的原因,而更多是催化剂。
实际的原因还是宏观经济价格的传导。
今年食品比较艰辛,由于上游任性涨价,下游行业利润,逐步被吞噬。
在经济学上,我们常用PPI-CPI剪刀差来反映上下游利润变动的情况。上游行业,我们通常用PPI来统计,而中下游则更多用CPI。
如果PPI-CPI的差额不断扩大,则可以看成是中下游企业的“痛苦”不断被放大。
PPI-CPI剪刀差
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
在供给因素收缩的有利条件下,煤炭、钢铁、原油、铜等上游原材料及芯片等中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PPI指数一路高歌猛进,当年最高累计同比达到了13.5%,这是国内20多年内所未见。
而疫后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下降,终端需求受到抑制,CPI涨幅滞后,从而PPI和C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也达到了这20几年之最。
但中下游行业不甘于利润流失,更不会做亏本买卖。按照过去规律,在PPI上涨后的一到两个季度,CPI上涨会跟上。
掐指一算的话,今年2月份之后,上游大宗商品开始大牛市之旅,间隔半年后,也就是8、9月之后,CPI则会接力价格传导。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龙头涨价异彩纷呈,也就见怪不怪了。
通过涨价,食品行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量价齐升。
以调味品的海天味业为例,Q4 海天放出提价消息,但提价前会给予经销商一定时间的备货期,大概半个月至2个月不等。
考虑到未来厂家提价,这个时候,经销商就会计划多进些货屯着,等厂家、终端一提价,经销商就可以坐享其成。
这个时候,如果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那就更加完美了,厂家可以实现毛利率实实在在的提高。
资本市场一般也是特别买账,这样子提价,对短期业绩明显有提振作用,上市公司对股东就有所交代了。
2、提价未必如愿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产品提价,牵涉到厂家、经销商、终端、消费者多方利益,并不是单方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像近期涨价争议很大的涪陵榨菜,历史上就尝透了产品涨价的甜酸苦辣。涪陵榨菜提价第一次栽了大跟斗是在2008年。
2008 年公司产品由0.5 元/70g 提升至1 元/100g,但在金融危机下,2008 年营收同比反而下滑3.1%;
2012 年,涪陵榨菜进行了缩包装提价,1 元/100g 产品提价至1 元/80g,但当年公司榨菜销售量同比-10%,榨菜营收同比-1.2%;
2014-2015 年,涪陵榨菜又尝试了缩包装提价,1 元/70g包装替换为1 元/60g,但销量并不理想,这两年销售量同比增长分别为-8.2%、+1.8%;
2016-2018年,涪陵榨菜提价则是出现破天荒地无比顺畅。自2016 年开始,公司启动全国范围内产品直接提价,将1 元/60g 产品提价至1.5 元/88g;
2017 年连续提价,首先将1.5 元/88g产品提价至2 元/88g,后将2 元/88g 产品提价至2 元/80g,累计提价幅度高达21%;2018 年公司又对7 款单品价格上调10%。
提价顺畅的同时,公司业绩也是高歌猛进。16-18年,涪陵榨菜营收增长了20.43%、35.64%、25.92%,同期的净利润增长更是猛,为63.46%、61%、59.78%。
涪陵榨菜历史销售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欧睿、华泰研究
2019年涪陵榨菜又信心满满要提价,但被市场无情的打脸, 公司归咎于外卖渠道的冲击。
2020年四季度,涪陵榨菜疫情和渠道改革后第一次提价,但仅对今年一季度业绩有些提振,随着青头菜价格继续发飙,今年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环比显著下滑。
回顾这些年涪陵榨菜的涨价,可以发现,涨价能否利好业绩和公司,起码需要三个条件,即有好需求,好竞争格局,上游变友好。
涪陵榨菜涨价最为成功的时间段,是16-18年。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下游需求向好,正处于顺周期。
当时居民处于强劲的消费升级之中,餐饮业增长势头良好,16-18年行业增长了了10.8%、10.7%、9.4%,大幅跑赢GDP。
相反,在2008年、2012、2019年,这些年份,我国宏观经济并不景气。居民消费意愿和餐饮业较差,直接影响到提价效果。
这些年,涪陵榨菜通过提价,最大的成果是保住了毛利率,但相对于行业,自身销量出现明显的反向变化。
龙头往往议价能力较强,下游终端才比较容易去买账。涪陵榨菜之所以敢于牺牲短期的销量,换取利润率,主要还是龙头地位比较强。
2010年涪陵榨菜品牌形成,“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的口号已经响当当。此后,涪陵榨菜的市占率仍在不断上升。
据欧睿数据口径,08-19 年国内榨菜CR5 自46.2%提升至72.2%,龙头涪陵榨菜作为A 股酱腌菜行业唯一上市企业,19 年国内市占率达36.4%,较第二名的鱼泉榨菜高24.9pct,在业内已经一支独大了。
如果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公司通过涨价维持利润率的计划,也是很难如愿的。
16-18年,涪陵榨菜持续涨价将成本压力传导出去了,但这两年,就不行了。
2020年,青头菜价格上涨了200多元一吨,紧接着四季度,涪陵榨菜果断涨价,所以今年一季度业绩比较靓丽,公司营收、净利润增长了46.86%、22.73%。
但由于今年天气比较极端,青头菜价格又从去年900元/吨,飙涨至1300元/吨,所以导致二、三季度,涪陵榨菜维持利润率的希望便落空了。
涪陵榨菜股价也只在去年四季度提振了一下,便开始了瀑布式下跌。
3、提价成功秘诀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一下,食品公司提价的时候,顺周期很重要!龙头议价能力很重要!原材料价格回落很重要!
今年虽然涨价的行业很多,但比较成功的,做到量价齐升的,业绩漂亮的,当属乳业。
这首先要归功于乳业自身景气周期,新冠疫情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健康意识,为了增强免疫力,大家喝奶意愿上升;
乳制品的竞争格局趋好,则为价格传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历了20年上半年惨烈的价格战和去库存后,整个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乳制品市场为伊利和蒙牛两大寡头主导,2020年,伊利、蒙牛在常温奶市占率达到了40%、30%,2020年后,双方都结束了“份额”大战,竞争格局缓和,推动行业结束价格战。
伊利集团更是从份额战中抽身,转向多元化扩张,原有常温产品增长空间有限,则以产品升级为主;像新兴品类,如奶酪、奶粉、羊奶等,力求做到行业第一,最终“2025挺进全球前三”、“2030全球第一”。
所以今年一月份官宣提价以后,公司业绩表现良好,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5.23%、31.87%。
在业绩的支撑下,伊利股份今年股价较强。
截至11月15日,伊利股份今年仅下跌了2.92%,而以食品饮料为主的中证消费指数,下跌了11%,伊利跑赢了行业的大盘。
美中不足的是,上游原奶价格持续上升,又开始侵蚀公司利润率。
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10月底,生鲜乳价格为4.31元/公斤,同增9.4%。而伊利一季度毛利率大涨到37.71%后,逐步回落至三季度35.62%。
但乳制品需求向好,行业格局稳定,龙头议价能力强,市场从9月开始,又憧憬乳制品酝酿新一轮涨价了。
而目前很多食品行业也是跟风涨价,但部分行业,我们还是比较谨慎,虽然涨价后这些行业二级市场也是表现较好,但可能是“虚火”。
这些主要是与餐饮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例如调味品、速冻食品等。目前由于国内阶段性疫情此起彼伏,导致外出管制较严,居民消费谨慎。
根据统计局数据,前9个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了29.8%,但疫情较为严重的8、9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为-4.5%、3.1%。
目前疫情因素仍制约餐饮消费,而宏观经济走弱,更是让人担忧。今年4季度中国GDP增速,大家已经预计要破“4”了,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才是最大的时间节点。
所以近期餐饮业也纷纷“暴雷”,茶颜悦色、海底捞关店潮一时为大家热议。
像茶颜悦色,这一次已经是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第一次是年初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复。
网红餐饮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疫情形势的变化导致前往长沙旅游打卡的人减少,对茶颜悦色等餐饮门店的客流量会造成较大影响。
而海底捞,经过2020年激进扩张后,叠加餐饮业景气下行,公司翻台率已经由2018年、2019年的5次/天、4.8次/天降至3次/天。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海底捞单店守住盈亏的平衡线为翻台率3次/天,跌破3次/天便表示海底捞单店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
所以海底捞关店300家也是无奈之举,未来平均翻台率达到4次/天后,才有可能进行再度扩张。
因此,根据景气度,餐饮业相关行业此时涨价,我们认为未必能够如愿。
像海天,餐饮渠道收入达到了6-7成,餐饮业景气度一般,甚至下行的情况之下,海天也有可能出现“价升量跌”的窘境。
在酱油行业里,后有追兵,竞争格局也不是很理想。
虽然海天味业一家独大,实现了全国化,2018年市占率达到了18%,而美味鲜、加加、千禾仅有4%、2.2%、1.1%。
但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全国化步伐都比较激进,特别是中炬高新,与海天味业产品直接竞争较多。
19年宝能系成为控股股东以后,中炬高新打破了长期坚守东南沿海的战略定位。
公司提出五年“双百”的宏伟目标,即到2023年,通过内外并举的措施,实现健康食品产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年产销量过百万吨的双百目标,其中内生增长为主,目标超过80亿。
2020年中炬高新合计产能80余万吨,其中酱油约51万吨,到了2023年,总产能将翻倍,新增产能还得市场消化。
另外中炬高新餐饮渠道占比大概为2-3成,餐饮渠道将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中炬高新不跟随提价,那就等于抄了海天渠道的“底”,那也是得不偿失。
4、最后
虽然部分食品行业存在“虚火”,但本轮涨价对于高景气、竞争良好的行业来讲,很可能就是基本面的反转信号。
总的来说,命运的天平已经倾向下游消费,未来A股里消费漂亮50故事大概率也会继续演绎。
经过了10月、11月高层打压,大宗多个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下跌,PPI反转预期强烈,未来PPI-CPI的剪刀差将收窄,这些将转化为消费公司实实在在的利润,成为公司股价走牛的“底气”。